急性右室梗死的争议与思考

作者:  时间:2018-06-12  热度:

  右室心肌梗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1931年Sanders首次提出了右室心肌梗死概念,1974年Cohn等人报道了经典的临床病例,右室心梗由此开始受到临床重视。近期的一篇文章认为右室心梗其实并不存在,这引发了学界的热议,部分专家也发文对此进行了讨论。2017年7月1号,在第十八届中国心律学大会上,来自大学人民医院的吴寸草医生以“

  右室血供大部分是由右冠脉来供应的(占85%,为主要“罪犯”血管),少部分由回旋支(占10%,为次要“罪犯”血管)和前降支分出的右室前支(极少成为“罪犯”血管)来供应。圆锥支动脉供应右室流出道,锐缘支动脉供应右室外侧壁,后降支动脉供应右室后壁和室间隔。

  右室氧耗少而供血多,不易发生缺血坏死;无论是否开通罪犯血管,很多患者的右室功能在3~10天后有自发改善;3~12个月后右室的整体功能可恢复到正常状态。极少见右室梗死导致的慢性右心衰、心脏破裂;部分临床诊断的右室梗死,病理为左室下/后壁、间隔部。

  非侵入性的研究显示,50%急性下壁心梗及<10%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合并存在右室缺血;尸检中发现,因急性下壁心梗死亡的病例中有14~60%存在右室心梗;临床中存在孤立的右室心梗,但在所有心梗病例中占比不到3%。1987年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研究对27例存在血流动力学的右室梗死患者进行随访,4例在1年内死亡,23例存活;其中3例在72小时内死亡,1例在3个月后死亡;前3例死亡患者尸检提示右室及左室存在广泛坏死。尸检,心源性猝死病因中存在孤立的右室梗死。

  右室梗死会增加患者死亡率。Meta分析显示,合并右室梗死使死亡率提供2.6倍,同时增加室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机械并发症的风险;右室心梗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治疗与左室心梗不尽相同,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右室心梗需要早期诊断、早期完善再灌注治疗。与左室心梗不同的是,左室心梗治疗很少需要大量补液,因为左心功能较差者大量补液有可能会引起急性左心衰的加重。患者发生右室心梗时,右室的收缩能力下降,需要压力梯度将右室的血液排入肺部,所以此类患者需要补液及扩容治疗(低右、代血浆、生理盐水等),同时避免应用减少血容量的药物,例如利尿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合并下述情况时,不宜大量补液:

  同时右室心梗患者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所以维持心律正常也是重要的治疗内容之一。例如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患者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考虑双腔临时起搏等。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