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正在行动。作为卫生从业人员,我们的任务不仅包括针对灾区人民及救援者的心理急救,还包括长期跟进的心理援助。
绝大多数灾难的幸存者均会经历巨大的心理冲击,波及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等)、认知(如困惑、犹豫、记忆力、等)、(如疲倦、失眠、身体疼痛和紧张等)、人际(如无法信任或亲密、失控、感到被和放弃)等诸多方面。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学会(APA)2017年年会的研究显示,相比于水平较低的同龄人,高强度于重大灾害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酒精及情感创伤。
灾后24-72 小时内是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急救最重要的阶段,灾后 3-30 天同时是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急救的主要时期,对于防治急性应激障碍(ASD)、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其他障碍意义重大。
一、心理救援人员需首先衡量自身状况,确定目前自己的情绪、想法及自控能力均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并有充分的时间投入救灾工作。
十、对转换心理介入(由专业心理师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机要,熟悉可供转诊的专业机构。
▶倾听之余,适当地问一些简短的问题,且尽量使用式问句,例如:“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可以说说看你的想法……”、“你觉得对你最困难的是……”。
儿童(<6岁)经历创伤后的表现与有所不同,这也体现在了DSM-5 PTSD的诊断标准中。针对儿童受灾者,不同时段的干预措施如下:
▶自然灾害刚发生时,受创伤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呆滞、没有反应、爱哭闹、依恋他人、梦魇、失眠、容易受惊吓等。此时,救援人员的重要任务在于让孩子相信你会他。
▶自然灾害发生一段时间后,儿童可能表现为故意惹大人生气、一直诉说意外发生的经过、玩耍时重演灾害发生的情形等。此时,心理救援人员应帮助孩子了解他的害怕和难过,让其诉说或用其它方式表达出来。
有时,受灾者会因悲痛、无助,转而抱怨、甚至责怪救灾人员,而后者的激烈反应可能导致沟通过程中的。应尊重且接受其情绪感受,并给予支持。
心理救援过程中,救援者自己可能出现如下症状: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不足;生理不适;注意力无法集中及记忆力减退;;担心失去自控力等。此外,救援者还可能因救灾不顺而感到难过甚至;过度地为受灾者的而感到悲伤、忧郁;自觉救灾工作不到位而出现感;摄入烟酒量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