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靶向药重大突破,一般都是从晚期肿瘤开始做临床试验的,很少有一开始就针对早期肿瘤的。晚期肿瘤,经常是无药可医,需求多,可以招募到足够多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应用于晚期肿瘤临床证明效果不错之后,靶向药物才慢慢考虑用于早中期癌症。治疗目标从晚期缓和(姑息)抗癌,逐步早期治愈性抗癌,素来是我们渴望实现的极具挑战的终极梦想。
拿肺癌来说,中期(I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复发风险较高,严重影响到患者长期,5年率仅为40%。在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约25%的患者适合接受根治性手术,其中又有约30%的手术患者为EGFR突变型肿瘤,理论上可能获益于EGFR靶向治疗。
由此看来,不仅晚期肺癌需要好的靶向药,早中期肺癌,也需要好的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肺癌手术后,哪怕肿瘤切得很干净,各项检查报告正常,其实体内仍存在的少量癌细胞,只是检测不到罢了。这种情况,手术后有必要使用包括药物等适当治疗(专业术语叫:辅助治疗),来防止这些微量癌细胞复发。
临床方案:招募222例确诊为EGFR突变的I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后,按1:1比例,随机接受吉非替尼或者化疗(瑞滨加顺铂)进行辅助治疗。
关键疗效:中位随访36.5个月发现,吉非替尼组患者的无病期(DFS,反映为至复发时间)为28.7个月,3年DFS率为34%;化疗组的DFS为18个月,3年DFS率为27%。试验期间有76名患者死亡(占所有参与者的34.2%),其中吉非替尼组41例,化疗组35例。
毒副作用: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化疗组为48%,吉非替尼组为12%,不良反应发生率足足减少了4倍。吉非替尼组最常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肝酶升高,而化疗组有危害性更强的严重副作用,包括、恶心、低血量和贫血。
这些数据提示,手术后辅助治疗中,在推迟复发和副作用方面,吉非替尼2:0狂胜化疗!吴一龙教授和国际肺癌专家大咖,发表了权威深度见解: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研究吉非替尼辅助治疗决策支持数据,例如:患者总期数据,以及寻找出能够预测疗效的有效生物标志物,用于精准选择最能获益于吉非替尼辅助治疗的合适患者;
不仅晚期肺癌需要精准医学,更早期肺癌同样需要。对于部分早中期肺癌患者手术后,我们已经找到了比化疗获益更多、毒性更低的辅助靶向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