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肢体无力:这两种疾病你会鉴别吗?

作者:  时间:2018-06-20  热度:

  本文介绍了一名35岁男性,在病毒感染后出现了肢体无力的症状。提到发生在感染之后的肢体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是最容易想到的疾病之一。不过,本文介绍的病例虽然与吉兰-巴雷综合征有所相似,却“另有其人”。一起来看看这个病例,学习一下两种疾病的鉴别要点吧。

  35岁男性,由于发热、寒战、嗜睡伴肢体无力而就诊。患者发热后3天出现了双手无力的症状,最初是左手,此后发展到右手无力,且伴有上臂肌痛的症状。患者在使用手机时注意到按键动作存在困难。

  发病以来,患者没有感觉症状、腿部症状,没有大小便的问题。患者既往体健,不吸烟,定期锻炼身体。

  体格检查中,患者颅神经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面部肌力无异常。除了上肢肌痛以外,患者还有双侧肱三头肌轻度无力,手腕伸展和手指屈曲轻度无力,手指伸展中度无力。其余检查,包括感觉、反射及下肢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然而,24小时之内,患者的症状恶化,颈部开始出现屈曲无力的症状,患者的用力肺活量明显下降至1.48L。

  实验室检查中,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清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至17.4 mg/L,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至503 IU/L(正常值:24~195 IU/L)。患者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咽拭子PCR结果为阴性,但也有可能是由于在诊断性窗口之外。

  患者完成了神经传导检查,包括上肢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以及下肢的腓肠神经、腓神经和胫后神经,结果显示神经传导正常,不存在传导阻滞的情况。此外,患者还接受了右侧股内侧肌、右侧三角肌和双侧指浅屈肌的肌电图检查,仅指浅屈肌表现出了轻度的异常。

  根据以上病史及辅助检查,经治医生推测可能是由于H1N1流感病毒(主要季节性病原体)后继发的病毒性肌炎。医生对患者的通能进行了密切的监测,患者的用力肺活量在24小时内得到了改善,达到了2.3L。给予患者静脉液体支持,48小时内患者的双手无力改善。7天的休息过后,患者的肌力已经基本恢复,数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

  感染性肌炎可由于细菌、真菌、寄生虫或病毒感染引起。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肌炎的常见因素,其中乙型流感病毒具有嗜骨骼肌的性质。其他致病病毒包括肠道病毒、HIV、人T淋巴细胞病毒1型和乙型/丙型肝炎病毒。

  “流行性肌痛”在1957年由Lundberg首次描述,以双侧小腿疼痛和无法行走为主要特点,并且不常累及近端的下肢和上肢肌群。病毒性肌炎多发于儿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岁,研究表明,这是由于与成年骨骼肌相比,未成熟肌肉会更加吸引病毒。而流感相关性肌炎的肌肉活组织检查显示,患者发病机制为病毒引起的直接肌肉入侵。

  临床上,病毒性肌炎患者的肌肉无力症状通常在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出现后3天开始。对于儿童患者,小腿疼痛本身便可导致行走时的问题。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肝酶检查可能出现异常。肌电图主要表现为肌病的特征;肌肉活检可显示非性斑块性炎症浸润,以及肌肉变性和坏死,不过肌肉活检通常不做常规推荐。

  目前已确认的病毒性肌炎严重并发症包括横纹肌溶解、肾功能衰竭和骨筋膜室综合征,但这些情况十分罕见。在治疗方面,主要以支持性治疗为主,患者的症状平均在3天内会缓解。

  患者在感染后出现无力症状,常常与免疫介导的急性神经病有关,即吉兰-巴雷综合征。下表概述了病毒性肌炎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主要差异。

  由于吉兰-巴雷综合征是由感染后的免疫机制引起,因此患者的症状常常在感染后的7~14天出现。患者的感觉症状通常位于肢体远端,但无力症状更常见于肢体近端,反射消失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中很常见。随着症状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行走、吞咽和通能的受损。静脉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治疗可有帮助。

  相比之下,远端肌肉受累在病毒性肌炎中很少见。2009年H1N1大流行期间,美国有3例急性病毒性肌炎患者,这些病例并非通过血清学检测或PCR为H1N1感染,但满足了WHO流感样疾病的标准,且当时的主要流行病原体为H1N1。目前学者认为,远端肌肉受累的这种症状可能是H1N1流感病毒性肌炎的特有特征。

  既往报道中H1N1流感病毒性肌炎的症状与本文报道的病例很相似,主要表现为手腕屈曲/伸展和手指伸展的无力,所有病例均出现了血清肌酸激酶的升高,而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检查通常为正常。血清肌酸激酶的绝对值也可能是一种预后的影响因素,本例患者只有轻度的升高,预后也较好。

  ➤ 病毒性肌炎在感染性症状后较短时间内出现,反射检查常为正常,是与吉兰-巴雷综合征进行鉴别的要点之一。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