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第1季2018年中考作文试题综述(下

作者:  时间:2018-11-01  热度:

  华上下五千年,每一个朝代都有承载着独特历史故事的历史文物。在众多的历史文物之中,最让我钦佩的,便是有着“天下第一剑”的美称的越王勾践剑。

  终于,我有幸观赏了这把剑。我像脚底涂上了胶水一样停留在展柜前,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把君王之剑。

  剑虽不长,却让人顿觉寒气透骨。其上精细的纹理与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剑上的那一道道花纹,承载着越王勾践那坚毅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

  勾践被俘,这把君王剑孤独地待在越国的大殿之中,心里充满了企盼。终于,他回来了!推开了庄重的大门,激动地举起了它。此时,无须多言,他们便知对方心中那说不尽的千言万语。他看了看它,又抬头看了看夜空,大喊了一声:“我一定要复仇!”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勾践每天策划着复仇的计划。这把君王剑在床边,听到他在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时草席发出的“沙沙”的声音,看见他坐起来,抬起头,望着窗外沉寂的夜空,长叹一声,又起身拿着它走到案前,点燃烛火,提起饱蘸浓墨的毛笔,沉思了许久,在兽皮上一遍遍地画着进攻的战略图。随着毛笔的不断勾勒,一张壮观的详细完整的战略图出现在它的眼前。

  它看着他每日早出晚归,听着他训练军士的口号,不论严寒酷暑,他都亲自操练。为了不让自己忘了那份奇耻大辱,他每天在吃饭前后,都会尝一尝苦胆,以激励自己。终于,吴越展开了激战,勾践身先士卒,激励士兵们,打败了吴王夫差,这场战争大获全胜。而这把君王剑,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是越王勾践赋予这把剑以传奇灵魂!因为越王的卧薪尝胆,因为越王的知耻后勇,因为越王的忍辱负重……终于使得他历经坎坷而复起,这本就是我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民族性格之一!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诗:“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弱小不可怕,知耻而后勇,必能再临巅峰!这是越国,更是我们中国!剑本身是宝剑,而越王的传奇才是灵魂,它代表了越王勾践的气质!而这也正是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越王勾践的精神已与这把剑融而为一,构造出了那独一无二的中华剑魂。这中华剑魂就雕刻在那纹理之中。这中华剑魂让我心生敬佩。

  考生由“越王勾践剑”联想到“卧薪尝胆”的佳话,用拟人手法,通过宝剑之眼再现越王勾践的故事,很好地表达了“越王勾践赋予宝剑传奇灵魂”这一内涵,构思奇巧。更为可贵的是,考生思想敏锐,从卧薪尝胆、知耻后勇、忍辱负重的剑魂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可贵性格,从而将这宝剑之魂升华为中华剑魂,这种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生成的敬意,显然是最为深刻的。文章读起来通顺自然,荡气回肠,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我是地坛,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剥蚀了我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四周的老柏树,也愈见苍幽。游人一茬又一茬,但我感觉到没有人能真正懂我。

  在那样的一个下午,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残疾的青年在宁静的园中出现。他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我的内心忽然一颤,仿佛是一种宿命,我知道,一个最懂我的人出现在了我的生命中。

  慢慢地我知道他叫史铁生,因为残疾,他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我伴他在树下徘徊,看一些孩童在温暖的阳光下嬉戏。我对他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他仿佛听到了,四肢猛地一震,在园中扶椅徘徊,不时沉静地思索。在一片朦胧的夜色中,他思索着归去。

  后来他便常常来我这里,在阳光下,抑或雨后,与我无言地对话。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在一抹生的希望中,我让他明白,要学会感恩自己的命运。在一次次的徘徊中,我让他看到,爱是生命的本质密码。他逐渐明白了我的思想,同时也坚定了不死的决心。

  当然,有些思想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这时,我便与他一同聆听祭坛深处的唢呐声。在苍茫的夜色中,坦坦荡荡,独对苍天,只听得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

  而他便从这唢呐声中懂得了我的思想:在牵牛花初开的时间,葬礼的号角已然吹响,在死亡中,他懂得永恒;在时光静寂之处,他看见了无穷之动。他也常常告诉我,生的希望响得嘹亮,响在过去,响在未来,回旋飘转,恒久不散。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我跟他交谈着永恒的孤独、永恒的追寻。他也同我倾诉着生命的勇气与美好,就这样在无言中领会着我的心绪,在一片沉静中谛听我的消息,在如光似水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赞美生命的欢唱,一同领悟和思考生命的永恒。

  我与他思考领悟,在这古园中感悟生命的真理。而今纵然斯人已逝,但我想,他仍在新的路途上与我交谈。因为我与他都明白,此处不过是一处景观,一处际遇,未来旅途还远在无限之前,而他这个残疾的生命,将变成我永恒的知己。唯有他,最为懂我。

  选材新颖,视角独特。考生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地坛”人格化,变换角色,从地坛的视角来写地坛中的史铁生,将地坛与史铁生二者融为一体,写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这个宏大的主题。

  语言生动,富有韵味。排比句式和比喻的修辞在文中俯拾皆是,很多句子看似是《我与地坛》中的原句,但因为变换了视角,读来亲切自然,别有一番韵味。

  人类文明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为此我们应同心协力,生生不息,直到踏上宇宙最后的边塞。

  遥远的东方,狂风卷着巨大的积雨云,夹着骇人的闪电及轰鸣的雷声席卷而来。10万年前的东非高原,雨季如期而至。庞大的积雨云缓慢地移动着,带着一股势不可当的气势。它实在是太过巨大了,以至于单凭人类的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其边际。

  天色渐暗,伴随着阵阵雷鸣,雨滴投入了大地久违的怀抱。突然,一道贯穿云层的闪电击中了洞外不远处的一棵金合欢树。那棵被闪电击中的金合欢树在顷刻之间燃起了烈火,尽管瓢泼大雨拍击着树干,但火焰在树冠间、树干中坚定地燃着。

  一个智人看着洞外的火苗思考了片刻,就向那棵金合欢树走去。他将那些火苗引进洞内,湿漉漉的身体瞬间便被火苗温暖,他的灵魂也被点亮了。

  他向码头走去,码头上早已站满了欢送的人群。麦哲伦抬头望向无边无际的大洋,心中不禁感叹,但他没有退缩。此时此刻停泊在码头边的五艘巨大远洋帆船展示出一种征服一切的力量。麦哲伦向群众致意,踏着无比坚定的步伐,登上了旗舰。

  独辟蹊径巧构思。写文章,我们历来提倡切入角度要小。考生反其道而行之,写10万年前东非智人在雷雨之后从野外取火,踏出了征服自然的步伐;写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登上了旗舰,踏出了征服地球的步伐;写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踏出了征服星辰大海的步伐。可以说是大气磅礴。

  主旨突出又鲜明。文章上来用题记强调“生生不息”,之后在各部分结尾说“人类踏出了征服自然的步伐”,“人类踏出了征服地球的步伐”,“人类,终于踏出了征服星辰大海的步伐”,始终紧扣“从未止步”行文。文章结尾是“人类,从未止步”,是对第一、二、三部分的总结,也是点题,与标题照应,主旨特别鲜明突出。

  精选细节巧描绘。考生在第一、二、三部分各精心选择描写了一个细节。在描绘时,或将重点放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或将重点放在人物语言描写上,且每个细节在描绘后都有一个仅一句话的段落画龙点睛。

  我站在灿黄的麦田间,注视着耕作的外公,或许,他不曾知道,我是一个稻草人。

  晨光倾洒在麦田间,我伸展开双臂,拥抱第一缕清风。外公扛着一把锄头,穿着一件洁白的衬衫,脚上的布鞋踩着泥,向田间赶去。太阳高挺在外公的脊背上方,几滴汗珠顺着他的面颊向下滚淌着,可他手中的锄头却显得分外勤快,锄草的速度丝毫未减慢。

  那么着急的他,又定是在期盼着外孙女的到来吧!额上的汗水已是愈来愈多,默默的我,恨不得上前抢过工具,帮他分担些许的劳累。只是我动弹不得,我是一个稻草人。只能默默注视着他干净的衣衫被汗渍浸黄,他瘦弱的身躯载着无尽的厚重,一条凸出的脊梁印在六月的天空之中。

  晌午的太阳毒辣到无法忍受,他终是停了下来。拿起一旁的水壶,打开,几口下去,润湿他干裂的唇,他走到我的身旁,倚着我,又慢慢地合上了双眸,慢慢地沉睡了过去。我低下头,看见蜷缩的外公,身上被泥土的馨香所包围。

  一道道皱纹已深刻在了他的额上,像是一条条小沟,里面又隐藏了多少的爱和深情。我挺立着身子,尽可能地保持平衡,使外公可以轻轻地睡去而不被打扰。

  我多么想将我硬硬的手臂打个弯,好抱住我的外公,好感受他的体温。我却无法做到,我是一个稻草人,一个只可以见得外公辛劳的稻草人,一个和外公相偎的稻草人。外公渐渐睁开了疲惫的双眼,抬头看着湛蓝的天空,喃喃了一句:“我的外孙女,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一瞬间,我的心流下了眼泪,我拼命地抖动我僵硬的手臂,好让外公看得见自己;只是他未注意,眼中又透着伤感。那一道道的痕迹显得更深,又多了一次对孩子的关心。

  麦田间,我是一个稻草人,我站立在夕阳的晖照下,注视着外公扛起锄头,向家的方向走去。

  描写细腻动情是本文的突出特色。考生与稻草人融为一体,去田间地头观察外公的辛勤劳作,体会外公的耕作劳苦,写出了外公对外孙女的思念,字里行间也饱含着对外公深沉的爱。

  也许,这是一个经常分别的世界,可青涩的我们却偏偏不擅长告别。六月的校园,狂热的风吹来了又一季恼人的蝉鸣,也吹去了又一批人无奈的各奔东西。说好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挥手时,却不禁潸然。

  在毕业前三个月的时候,我就准备好了告别的言辞,以及写给同学们的信件。那里面写着我们三年来的日月星辰,三年来的春夏秋冬,三年来的风霜雪雨。那是一朵朵白云浪漫的追梦,那是一个个深夜星星的回忆,那是一滴滴晨露迎接朝阳的明眸……

  可直到日夜更替,倒计时的牌子翻到“1”,我也没有将话说出口,将信送出手。最后一课,每一个“韩麦尔”老师,迈着凝重的步伐进入教室,无一不在倾诉衷肠,无一不在叮嘱万千,无一不在期待未来。数学老师自嘲般的忠告令我一度哽咽,眼前一片氤氲。几次都想说出那句话:我对您的爱,热烈而深沉。可当我还在纠结的时候,老师便挥挥衣袖不带一片云彩似的飘然而去。话硬生生地咽了回去。给同学的信件揣在衣兜,重如千斤。带着美好祝愿的这些信件仿佛咧着嘴嘲笑我的胆怯和尴尬。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我在信里写着,“愿你年少足风流,一万星辰掬在手,三千清诗唱不休。愿你霜尘梦不朽,也有白月牵衣袖,也有春秋抚眉头。”但我终究没能将那背得烂熟的话说出口,没能将那些焐热的信送出手。虽然心里多次安慰自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心中却在后悔着。如果将话说出口,将信送出手,欢快地约定人生另一个驿站的相聚,也许思念的长线就能系住情感的风筝,比邻天涯。最起码心里不会像现在这样堵得慌,最起码也多少能像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样洒脱些。

  当然,我也知道,当我追悔现在的时候,现在就已经成为过去。时间是不会停下脚步,等着我们感伤、懊悔的。

  人生,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亲人、同学、朋友,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转弯处,他却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考生以倒叙的手法,回忆了毕业前的一些情景以及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感情细腻而真挚。文章详细记述了毕业前夕,自己的内向、胆怯、犹豫,一次次错过了表达心声的机会后的懊悔、失望心理,最后终于从哲人作品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坦然面对过去,勇敢迎接未来的心路历程。梁衡说:“文章为思想而写。”这篇文章的考生虽然是初中生,但能从林徽因的诗歌、龙应台的散文中汲取思想的养分,开出自己思想的鲜花,确实难能可贵。

  一笔,一墨,一纸,一砚,宣纸铺张,笔墨相拼,心草葳蕤,无芥无蒂,光华灿烂,有墨香缱绻而来。

  灯光惨淡,堆积的试卷忽地变作一片莽莽无边的盐碱地,冷意直射心底,我心烦意乱。忽地,我想起老师让我画一幅国画参加明天的语文活动,可是心烦气躁的我,怎么能平心静气地画好一幅画呢?

  我还是拧开了墨水瓶,一阵墨香,如初雪般轻轻落下,一寸一寸浸入宣纸的纹理,一层一层弥漫整个屋子。轻轻提起墨水瓶,将墨汁注入白的瓷碟,玄黑的墨迹便如清泉般朝旷野而去,悬泉顺陡崖而下,与灯光相拼,攀缘,轻烟一般散入空中,旋转……

  清水砚台里搁着毛笔,我将浸了墨的笔反复在吸水纸上试色,如一尾鱼在我这个不称职的厨子手中翻来覆去地摆弄。我的手颤抖着,如秋夜中大限将至的蟋蟀,抖抖索索地发出虚弱的哀鸣,犹豫着,试探着,我将笔向宣纸探去。

  当染墨的笔轻触柔软丝滑的宣纸,顺着纹路晕染开一道优美的墨迹,洇开一条带着墨香的墨锦,我的心中,不再浮躁。镇定自若,是我沉静的面容;胸有成竹,是我渐趋平缓的心跳;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是我手中的笔,与宣纸相拼,势欲摩穹昊。身边的一切景物与喧闹,此时此刻都遁去,独留我一人与尺寸宣纸相拼,尽情挥洒,放浪形骸。

  一笔,一画,天地间仿佛充盈着某种莫之能御的气息,在鼻尖流转。时光在此时此刻仿佛断层了,与我旧时绘画的日子拼在一起:阳光自窗格渗透,柔柔地洒上纸面,那一层浅浅的光晕,轻柔如同花影。未干的墨迹,闪闪烁烁,像是太阳的长衫上抖落的细碎金光。一旁似有佳人翩翩起舞,她薄汗轻衣透,散发出迷人脂粉香。

  人说国画可以静心,我说国画可以找回自己。笔尖在纸上细细地临摹,如同磨坊里榨油一般,墨越抹越香,直潜入人心底。

  停笔,落款,盖章,那一刻,我觉得这种仪式恰如其分地停住了,只留一室墨香久久徜徉。窗外,天仿佛一幅上了年头的国画,遮没阳光的云不经意间晕开淡淡铅色。

  我轻轻提起宣纸,看灯光与墨香相拼在一起,渗入宣纸细腻的纹理,如云罅中的光亮,让人的心忍不住雀跃,那是我的作品。

  那轻盈,那娉婷,那墨色的冠冕你戴着;你娇俏的双眸,身姿顾盼,是我与国画拼在一起中最蕴藉的风景。

  一笔,一墨,一纸,一砚,馥郁墨香,自心底而来,不必期望有知己可懂,与国画相拼,丰盈了自己,便已足够;一点浸染,两段佳话,三四年心酸,尽付笑谈中。

  本文语言灵动,富有诗意,可见考生的遣词造句能力非常强。在考生笔下,哪怕是“未干的墨迹”也像是“太阳的长衫上抖落的细碎金光”,这样超凡脱俗的文字令人耳目一新。文章以自己画一幅国画为内容,紧扣“拼在一起”,描写了“墨香与灯光相拼”“笔与宣纸相拼”“现时光与旧时光相拼”,最后水到渠成,点出“我与国画相拼”,意蕴丰富,令人叹服!考场上能写出这样一篇充满诗意、角度新颖、别开生面的文章无疑会打动阅卷老师!

  有人去观音庙求好运,观音显灵说:“求人不如求己。”次日逢雨,又遇观音打伞而过,求渡,观音曰:“求人不如求己。”偶见观音在观音庙拜,问其故,曰:“求人不如求己。”

  人生一路险阻,我们都需要一条能翻山越岭的手杖。父母、朋友、恋人没有谁能伴你走完一生,这根手杖总会遗失在半路,想要走过重峦叠嶂,我们需要更加坚强的拐杖,所以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撑起疲惫而弱小的身躯。被推下悬崖的鹰,没有谁会为它拍动翅膀,梳平羽毛;被驱逐出家庭的狮,没有谁会为它迈出双腿,没有谁会为它猎取食物。

  在以前的三年时光里,没有人帮我将题海刻入脑中,只有我自己用颤动的笔尖将它牢记;没有人在我疲惫时为我送来咖啡,只有我自己竭力睁开沉重的眼皮。今天我坐在考场里,却出人意料地平静,就像某本书里的句子:“因为我是扎住自己的绳子,所以我从不担心我会掉下悬崖。”三年中,手杖被磨得斑驳,却更加称手;手指上起了茧子,却更加有力。前路茫茫,吾为我杖。

  第一个学会游泳的人,是不想被困于船上的人;第一位医生,是不愿被困于疾病的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不想被困于路上,所以我化身为自己的手杖。

  通过引用一则哲理小故事开篇,生动有趣地强调了文章的主题——靠自己。再以手杖之喻、坠崖的雄鹰和离群的狮子为据,进一步强化了主旨。考生对“三十而立”做了新颖的解读,认为自立之时随时都能实现,并非要等到三十岁,见解独特。接着,考生以自己初中三年的学习经历为例,抒发了“吾为我杖”的豪情,一句“因为我是扎住自己的绳子,所以我从不担心我会掉下悬崖”,更彰显出了考生自信的底气。

  全文逻辑严密,论说自然,生动流畅。再加上考生非常擅长使用统一的句式,使文章读起来更有气势。

  秋收过后,黄土高坡褪去了少有的绿色。风卷黄沙漫天飞舞,空气中弥漫着黄土气息。而在南面向阳的山坡上,两孔窑洞前,却有挂面在阳光的怀抱中尽情飘香。

  大清早,我的爷爷便候在门口,他习惯看天来决定今日做不做挂面,从不看天气预报。红冠大公鸡“喔喔”唤我起床,我便啃着锅盔学爷爷仰头看天。阳光正好,照耀着爷爷的藏青色大衣和墨绿色解放帽。“这天儿真好!”爷爷转过头来冲我笑,他的眼中放出喜悦的光,“走咯,来跟爷爷和面!”

  阳光洒进窑洞口,仿佛也想跟着爷爷和面!爷爷和面我来帮。老练的爷爷左手拿面粉右手拿碱水,一起倾入缸,几十年的经验使爷爷的配比精确无误。再看爷爷挥起粗大的拳头,“嗵”一声击向面缸。我也迫不及待地挥起小拳头一顿乱砸。嘴里还喊着“呼呼哈嘿”,仿佛武功大侠!爷爷乐得眯了眼,嘴张得大大的,露出几颗大牙。反复揉捏之后,面和好了,便盖上棉被发酵。

  傍晚时分,发酵好了,要搓条盘面,我最爱搓面条了!小时候没玩过橡皮泥,揉面便是最大的乐趣。白软软的面团在我手中很不听话:搓小人,站不直;搓小狗,四不像!而面团到了爷爷手中立马温顺起来,变得愈发纤细修长了。一米多长的面,一圈一圈盘成圆,在面缸中蛰伏,像冬眠的小蛇,静候时机。

  第二天破晓,便是爷爷施展拳脚的时候了——绕面!陕北空气干燥,水分蒸发快,速度成了关键,两根木棍并排躺下,中间隔半米宽,小指粗细的面条便从左往右绕上木棍,一圈一圈似龙蛇。

  晴朗日子万里无云,阳光又来窑洞做客啦!要把面挂起来晒了——面的柔韧和重力的配合恰到好处,160根一挂,能拉三千米长!银丝倾泻,在阳光下进行最后的洗礼,仿佛一把素白的大竖琴,在碧天之下黄土之上,奏出陕北人数千年的信仰、勤劳与坚守。

  爷爷搬来小板凳,我们与挂面一起晒太阳,他告诉我,他16岁挂上挂面,后半生靠这手艺,供爸爸考上了好大学,他自豪地大笑。

  本文构思巧妙,巧借制面入题,既贴近生活,又有民俗和传统文化的衬托。黄土高原那碧天之下黄土之上,银丝倾泻,一起接受阳光洗礼的,还有那勤劳慈爱、手艺高超的爷爷,聪明活泼、好学用心的孙子,更有陕北人永不消失的生命活力和生活热情,让文章立意与众不同。

  考生善于观察,无论是对于爷爷制作挂面的过程的描述,还是对面条的形态变化过程的摹写,可谓是细腻传神,恰切准确,中间加入自己的动作对比及心理烘托,把黄土地上“匠人们”的高超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驱车进入藏区,顿感错入画中。浅淡的云悠悠然然,遮住几角如洗的天。灰色的公路绸带一般蜿蜒而去,暖金的阳光为它镀上金边,天边隐隐望得见五彩的经幡。万籁俱寂,似在等候谁的出场。仿佛下一刻,公路尽头就会遥遥走来一高僧,一席青衣一只转经筒,唱出天地间最缥缈的梵音。

  车停,漫步。星星点点的夏花从路旁的铁丝围栏一路点缀到地平线,目光所及皆是绚烂。我竟于桑科草原的盛夏觅得春意,不禁讶然。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随性自然,不紧不慢地抽枝发芽,不疾不徐地长蕾开花,不争奇也不斗艳。阳光散落在花草的周身,它们就连抖抖叶子都能抖落一身禅意。

  一路西行,经过风,沐过雨,转过山,路过水,不过为了于晨光熹微的清晨,邂逅拉卜楞寺。金色的丝线缠绵在金顶上,朱红的围墙众星捧月一般守卫在四周。一排转经筒在院墙外的廊檐下安静地伫立着,只在有人抚过时响三两声回应。木制的转经筒颇有些年岁,手抚之处已掉了红漆。它就这样庄严而肃穆地镌刻下信徒的祈愿,每一处斑驳都是一段不复的往事。

  长廊外的青砖上,一位女子正一步一长跪,一步一叩首。她藏青的外袍上染了尘埃,四周游人如织,但她依旧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朝圣。高举双手抬头问天,额触青砖低头问地。她在用长跪、用叩首、用心叩问佛门。此刻只有她与佛对立天地间。

  晨光在青砖上铺出一条金色的道,女子身前身后,远远近近有步履蹒跚的老妪,也有稚气满面的孩童。老人领着青年,孩子跟着大人,都在低吟着密语长跪叩首。蓦地想起仓央嘉措的一句诗:“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我开始体悟,藏民们对天地的感激,对禅意的追寻。这感激,这追寻,名为信仰。

  天地,草木,古刹,信徒。这里的风景不一样,就连阳光,都浸润禅意。那就让这风景、这阳光,涤荡我心。我慢慢地领悟到,世间万物都是生命的厚赐,拥有的要珍惜,错过的应释然。

  首先,点题醒目突出,这是考场作文的制胜法宝,开头简短,“这里的阳光,不一样”,结尾照应升华,“碧空阳光暖,禅意濯我心”。

  再者,语言美,显示出考生很高的语言驾驭能力。“驱车进入藏区,顿感错入画中”,将桑科草原之美如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然后用大量精美的语句写草原美景,使人如置身风景画中,让疲倦的阅卷老师为之一震,心情愉悦地随着考生神游草原。

  善于设置悬念,“万籁俱寂似在等候谁的出场。仿佛下一刻,公路尽头就会遥遥走来一高僧,一席青衣一只转经筒,唱出天地间最缥缈的梵音”,像电影镜头一样,画面感极强,富有藏区的独特风情。

  善于运用短句子,新颖别致, “一路西行,经过风,沐过雨,转过山,路过水”,一句一情节;“天地,草木,古刹,信徒”,一词一画面。

  最重要的,是思想境界高,“我开始体悟,藏民们对天地的感激,对禅意的追寻”,“我慢慢地领悟到,世间万物都是生命的厚赐,拥有的要珍惜,错过的应释然”。相比于大量描写奶奶姥姥的生活亲情、同学帮助的友情作文而言,此文卓尔不群,是有灵魂的。

  一指柔情万丈,笔墨飘洒,自在飞花。清新淡雅的墨香款款汇入鼻翼,勾起我对昭陵地下的那方墨宝的怀想。

  千年前,右军先生以文会众友,挥毫写千行;千古流芳《兰亭序》,笔走灵韵扬。

  课余学练古典书法,书法老师盛赞《兰亭序》,仿佛一切溢美之词都无法言尽心中的崇拜。可惜啊这稀世珍宝,而今却再也无缘得见。

  想当年,太宗一声令下,《兰亭序》真迹便随其长埋地下,书法珍品便从此香消玉殒,含垢蒙尘。

  古玩市场上,《兰亭序》摹本比比皆是,线条笔风几为佳品,却没有一幅真正叩响过我的心门。书品即人品,王羲之无愧于“书圣”。所以兰亭作品飘逸如行云流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全,足可乐也。后世大家无论发多大的功力都不能望其项背啊。

  透过桌面上棕黄的宣纸,回溯一千七百年前。我仿佛能看见一位年近半百的文人,峨冠博带,酒酣意足,提鼠须笔,作千古文。我的心潮开始荡漾,立握在手中的毛笔有些不稳,皮肤上荡漾起一层细小的水珠。这是奇妙的力量,这是儒道调和的力量。

  痛憾,那些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线条只能永远被黑暗覆盖,被那位贤君永久地占有。若是当年将其流传于世,这墨宝会散发出更迷人的芬芳,毕竟只有内在的美才会历久弥香。

  收看《国家宝藏》,看到《万岁通天帖》的前世今生,不禁感慨万千。王方庆这王家的好事之孙啊,把祖先的真迹悉数敬献于武则天。幸而开明的女皇帝邀人临摹了羲之先生的真迹,否则,我们今天连他的书法是什么模样都无从知晓了。想起那些把个人珍藏的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家们,我就肃然起敬。

  是啊,好花若被折在手中,香韵就消失了;狐皮若被披在身上,光泽就黯然了。好物不必占有,欣赏就好了。这样好物的光辉才能照耀更宽广的大地,照亮更遥远的将来。

  我的手腕慢慢又充满了力量,真迹已逝,耿耿于怀也无济于事,“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将来的将来,我要做的只能是坚定目光,像古人那般,有一颗博爱之心,毕竟人人终是沧海一粟,什么是我的?最终又能占有什么?不占有,但在潜意识里,我们已经拥有其精神意志,不亦乐乎?

  随着最后一个墨点落下,我望向窗外,东北方的那片天空似是格外蓝湛。好物未必要占有,给物以成全,给精神以传承,是比占有更快乐的事。

  立意高远,独具情怀。用唐太宗殉葬《兰亭序》这一历史事件来表达考生对“好物被占”的批判态度,从反面事件入手来立意,表现出考生独具的慧眼、思想的深邃。又通过《国家宝藏》中历史文物的故事来正面立意,表现出难得的家国情怀。这就使得此文的立意远远高于一般的考场作文。

  夹叙夹议,笔力老到。有别于典型记叙文的细腻,也有别于典型议论文的严谨。这篇随笔式的考场作文独具优势。考生巧妙地以自己练习临摹书法珍品的经历为明线,以保护文物珍品,使之天下共享为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行笔很有力度,体现出考生良好的写作素养。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