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阿司匹林作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抗栓药物,其抗栓作用和出血风险之间的平衡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带来的出血风险自不必说,长期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是否也会导致出血风险,特别是严重出血事件风险的上升呢?近日有学者针对该问题展开了研究,事明,低剂量阿司匹林还是值得用的。
目前,低剂量阿司匹林广泛用于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并且在一级预防中的潜在用途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往有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等已经将阿司匹林和颅内出血风险联系在了一起,然而结果或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或处于临界值,来自观察性研究的更是模棱两可。
随机对照试验排除了许多可能在真实世界中使用阿司匹林的个体,而观察性研究难以控制组和非组之间的一些潜在差异,因此结果容易出现偏倚。有鉴于此,来自欧洲的学者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低剂量阿司匹林与颅内出血风险,包括不同类型的出血和不同用药特点等具体情况。
研究采用了匹配的队列研究设计,尽量减少了基线时阿司匹林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差异造成的偏倚,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分析,以减少长期随访中可能发生的阿司匹林误分类的偏倚。
研究者根据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特点,包括具体剂量和使用时间,分别评估了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三类颅内出血的风险。
研究队列包括了199,079例低剂量阿司匹林的新使用者,使用剂量为75~300mg,年龄在40~84岁之间,并且选择基线时非低剂量阿司匹林使用者队列与其进行1:1的匹配。研究随访时间最长14年,中位随访时间为5.4年,通过手动审查患者记录或与住院数据相关联来回顾患者的颅内出血事件情况。
➤ 随访出现了1611例颅内出血事件,其中脑出血743例,硬膜下血肿48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85例;
总体而言,本研究显示,低剂量阿司匹林与任何类型的颅内出血风险增加无关,并且在使用超过1年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的显著下降相关。
这项纳入病例多、随访时间长的大规模研究显示,低剂量阿司匹林并未显著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同时在使用超过1年后,还降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约30%。
既往有研究显示,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据报道,与未使用阿司匹林相比,使用阿司匹林3年以上可以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40%;另一项观察性研究报道,使用阿司匹林每周至少3次,可以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降低60%。本研究与这些研究结论一致。
最近的一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报道称,低剂量阿司匹林使用不到1年内可增加硬膜下血肿风险,并且风险与阿司匹林持续使用时间增加呈负相关。而在本研究中,对于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确实也有类似的发现,这些发现提示,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与硬膜下血肿,特别是创伤性硬膜下血肿风险增加相关。
另外,对于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也需要考虑到高风险合并症和补救措施的评估问题。在本研究中,发生颅内出血的主要因素包括既往颅内出血病史、血液透析、严重肾功能不全和华法林使用,这些需要注意。
当前人们已经,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血管疾病,并且还有研究聚焦于阿司匹林用于结直肠癌预防的获益与风险问题,应用越发广泛。本研究使用的是英国的初级医疗保健数据库,并没有刻意排除那些具有胃肠道疾病或先天性因素等患者,因此研究结果具有一定普适性。
总之,本研究提示,低剂量阿司匹林并不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并且在使用超过1年时可以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这一发现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工作中更好地进行风险获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