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各指标究竟有啥临床意义?

作者:  时间:2018-06-20  热度:

  尿沉渣指尿液中的有形成分,主要包括细胞、管形、结晶、细菌、精子等各种病理成分。那么各指标都代表什么意义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正常尿液中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RBC),每升尿液中有1 ml血液时即可见称为血尿;红细胞量少,仅能在隐血试验或沉渣镜检发现时,为镜下血尿。根据细胞体积和形态,尿中红细胞可分为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两大类。

  尿液中>70%的红细胞为畸形红细胞,且类型在2种以上者。红细胞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锯齿形红细胞、影性红细胞、半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胞等,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一。常伴有尿蛋白及管形。

  尿中>70%的红细胞形态和大小正常、一致,细胞膜完整,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即使偶见影形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但异常形态种类不超过2种。尿蛋白增多不明显,管形少见。

  ◆ 一过性镜下血尿:健康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或重体力劳动后,可出现暂时性血尿。

  正常尿液中白细胞形态完整,较红细胞大,呈圆球形,浆内染色质颗粒清晰可见,胞核清楚。中性、弱酸性或碱性尿中细胞核着色较浅。低渗尿中白细胞吸水涨大,易溶解;高渗尿和酸性尿中,白细胞常皱缩变小;脓尿标本可见白细胞伸出伪足,形成变形白细胞;炎症时白细胞大量细菌而变异或死亡,外形不规则。

  ◆ 泌尿系统疾病:细菌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为主),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 过敏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引起的泌尿系炎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所致反应、泌尿系其他部位非性炎症等。

  ◆ 尿中出现大量脓细胞,则可能是泌尿系原发染(如肾盂肾炎、肾脓肿、尿道炎、淋病等)、泌尿系继发染(结石感染、尿道梗阻染)、泌尿生殖系邻近器官和组织疾病(如肾周围炎、尿道脓肿、阑尾周围脓肿)。

  ◆ 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炎及急进性肾炎早期也可以出现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尿,这些患者并无泌尿系刺激征,尿菌检查阴性。

  小细胞来自于中性粒细胞,约10微米,核大而明显,呈卵圆形偏于一侧,胞浆中有较多颗粒和物,有时有空泡和伪足。大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约100微米,核呈肾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丰富,常有空泡。

  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常伴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液细胞数量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移行上皮细胞:尾形上皮细胞多见于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角区急性炎症;底层移行上皮细胞:见于泌尿道深层炎症,尤其是慢性膀胱炎。

  鳞状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可见少量,如大量增多或成群出现并伴有白细胞增多,排除分泌物污染外,则表示泌尿道有炎性病变。

  最常见,是各类管型的基本结构,形态为无色透明的圆柱体,质地均匀,偶见少许颗粒或细胞。大小、长短不一,折光性差,易漏检,应在弱光下观察。

  正常的清晨浓缩尿中偶可见透明管型;剧烈运动后、高热、麻醉、心功能不全时少量出现;急性肾实质病变,可出现大量透明管型。

  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有出血渗入肾小球内,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肾充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胶原性疾病、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管型内布满白细胞或脓细胞,细胞多退化变性。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疾病。

  管型内含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胞体比白细胞大,可滴加稀乙酸予以鉴别。常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重金属和化学物质中毒、肾移植急性反应等。

  管型基质内的颗粒占其体积(或面积)1/3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两种。

  ◆细颗粒管型:偶见于正常尿,常见于运动后、脱水及发热时,如大量出现时,提示有肾实质损伤的可能。

  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所致,管型内含有大量脂肪滴,超过管型面积的1/3。较大的脂肪滴在偏光镜下可发现“马耳他十字交叉”样改变。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

  是由细颗粒管型继续变性碎解而来。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浅,质地厚,有切迹,折光性强,有时呈扭曲状。提示肾脏长期而严重的病变,预后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及肾淀粉样变性。

  ◆ 如有不常见的结晶,如亮氨酸、酪氨酸的出现,提示体内组织迅速分解,可见于急性肝萎缩、化学品中毒和肝硬化、肺癌等。

  ◆ 患者尿液排出草酸钙结晶,并伴有尿刺激症状,如尿痛、尿频、尿急或有肾绞痛、血尿,则应考虑肾结石的可能;

  ◆ 多食含高嘌呤的动物食物,可使尿液中尿酸增加,但急性痛风、慢性间质性肾炎、白血病也可排出大量的尿酸盐;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