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睑板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7年)

作者:  时间:2018-06-20  热度:

  皮脂腺癌是人体体表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眼睑及其邻近组织是皮脂腺癌的最好发部位。眼 睑皮脂腺癌起源于眼睑皮脂腺(包括睑板腺、Zeis腺和毛囊周围的微小腺体),其中绝大多数起源于睑板腺。睑板腺癌恶性度较高,易邻近组织结构,甚至转移危及患者生命。睑板腺癌容易被误诊,贻误治疗时机。手术是治疗睑板腺癌的主要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有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鉴于此,为了指导临床工作,提高诊疗效果,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经过认真讨论,现提出以下睑板腺癌临床诊疗共识意见,以供大家参考使用。

  睑板腺癌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最好发于上睑,其次为下睑。睑板腺癌的主要表现为上睑或睑缘部位淡、境界清楚的眼睑孤立性肿块,质地较硬。有时也表现为弥散性病变,边界不清。睑板腺癌可为有蒂肿块或形成溃疡,但发生比例较低。睑板腺癌易被误诊为睑板腺囊肿、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睑板腺癌经常存在pagetoid样浸润,病变位于皮肤或结膜上皮内,易误诊为睑缘炎和结膜炎。伴有pagetoid样浸润的睑板腺癌可呈跳跃性生长,即存在1个以上不连续的病灶。原发病灶不难诊断,但结膜炎样的浸润灶容易被忽略。病程进展到一定程度,睑板腺癌可向眼睑周围组织或眼眶,甚至形成转移,包括局部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

  T2a期:肿瘤的最大直径>5 mm,但10 mm,但20 mm,或临近的眼周或眶周组织;

  (2)深部:病灶向眶深部、筛窦、上颌窦等组织结构生长,须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范围。

  1.原发病灶诊断:主要依赖术中和术后病理学检查。原则上不进行术前活体检查,除非仅有疑似pagetoid样病变。

  2.局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临床检查怀疑局部淋巴结转移,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对局部淋巴结进行穿刺活体检查。

  1.病理学检查控制下切除肿瘤:判断肿瘤边界,并用亚美蓝标记,标记线距离肿瘤边缘2~3 mm,沿标记线切除肿瘤,并沿肿瘤周缘切除组织1 mm送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若切缘为阳性则继续扩大切除范围,直至所有的切缘均为阴性。

  2.眼睑缺损修复:根据眼睑缺损范围、部位、形状,患者的年龄和眼睑松弛程度等,综合考虑设计修复方案。

  (2)眼睑1/4—1/2宽度以下缺损:行外眦切开 缓解张力,一般行直接对位缝合;

  原发病灶手术按照(一)至(三)方法进行,同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术后对T4期残留病变行放射治疗。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若发现转移淋巴结与颈静脉等局部组织有粘连,则同时对该淋巴结清扫区域行放射治疗。

  (2)原发病灶无法完整切除:原发病灶部分手术切除联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先行化学治疗,再行局部放射治疗。

  手术后1、3、6、12、18个月以及2、3、4、5年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肿瘤复发、转移等主要指标以及患者眼部情况和外观等指标。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