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研究综述多深挖思想

作者:  时间:2019-03-17  热度:

  参加工作已近十年,读书和写作是我的爱好。近几年,有幸在《东方烟草报》发表了一些言论类文章,通过这种形式能和许多未曾谋面的朋友碰撞观点、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对此深怀感恩之情。

  对于言论类稿件的写作,我主要是在参加工作后,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起步的。通过有限的写作实践,我认识到,报纸的言论是追寻现象后面的本质,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等舆论宣传作用。近代新闻学者、资深报人潘公弼曾指出:“报纸的言论虽然可以代表舆论,但是必须自身健全,然后才能发挥舆论的功能,而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因此每次动笔写言论之时,我往往“如临大敌”,下笔之时也常常“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新闻理论家梁衡曾说:“记者写一条消息就像爱迪生发明了一个电灯泡,编辑写一条言论就像法拉第发现了磁变电的原理。”对于某个社会热点或身边习以为常的日常现象,每个社会人都会有直接感知,也会发表一番感慨或评论,但不可能每个人的观点都能在报纸上发表。要想将感性认识整合为具有舆论导向和传播意义的言论类稿件,需要必要的理论提升。因此,我把言论类稿件的写作看作是论文写作。

  诚然,在大众传播领域,言论类稿件可不必像学术论文那样,特别强调具有理论创新意义。但如果想让言论类稿件更具深度,不妨借鉴论文中研究综述的写作方法,通过充分的研究,对问题以及相关理论有整体和宏观的把握,以便为言论类稿件“点睛”,让一篇言论更具有理论深度和可读性。

  写作之前,对某一现象、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切不可闭门造车,不可脱离事实依据空谈,要以“就事论事”为主线,“就这事言其他”作为补充,增强言论的可读性和内涵性。这不仅要求作者充分理解、准确描述某个具体事实,更要在此基础上把握事实的发展事态,强调单个事实“前后左右”的发展态势,由此看到表象之下深层次的问题,发现某个时点之外动态性的发展趋势。

  以2018年9月10日《东方烟草报》刊登的《以符号构建传播体系——从路易·威登品牌看生活方式营销》一文为例。在写作过程中,我认为,奢侈品营销广告案例铺天盖地且丰富多彩,如果仅仅描述广告画面的内容,并不能把握其特点。因此,我在写作准备过程中,阅读、观看了一定数量的该品牌在不同时期的各种形式的广告,从中找到共同的符号要素,并归纳它们所表达的“生活方式”的意义,最后联系到对品牌营销的启示,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在有限的篇幅内集中展现了具体事实、事实发展态势以及态势的启示。

  论文研究综述要求对已有观点和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梳理,论述者需要开展“滚雪球”式的资料收集,在充分把握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批判吸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一方法对言论类稿件写作非常有帮助,如果言论写作也能找到相关领域的具体阐述,作者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写作,既能快速地确定写作角度,也能更清晰地阐述观点。

  以2018年7月3日《东方烟草报》刊登的《党建与业务融合要做到四力合一》一文为例。最初,我计划文章篇幅在1500字左右。在前期准备阶段,我查阅了近20篇专著和文献,学习了领导干部、党务工作者、专家学者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通过归纳总结,我认为这个主题的写作,仅仅从党建理论范畴出发很难有新意。因此,我在学习借鉴“因变量”“自变量”“中间变量”等社会学定量研究概念的基础上,在党建文章中提出了“这种深度融合……要通过‘一支具有先进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这一中间变量进行融合”的观点。这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也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