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基于货币国际化视角的国际债券市场研究文献综述选择及影响

作者:  时间:2018-12-30  热度: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欧洲美元债券市场和外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关于国际债券市场的研究文献。其中,部分文献涉及欧洲美元债券市场对美元国际化影响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国际债券市场发展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文献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际债券市场的研究逐渐转向亚洲债券市场发展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在对人民币国际化职能演进的相关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研究。IMI特约研究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金融研究》常务副主编钟红按照相关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国际债券市场发展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为逻辑主线,从国际债券市场发展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与亚洲货币金融合作、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等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综述。本文认为,发展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能够在资本与金融账户项下提供更加顺畅的人民币流出通道和回流通道,将有助于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更加坚实持久的基础。

  从现有的对于国际债券市场发展和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被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之内,而是较为分散和零散的。无论是国际债券市场的计价货币选择问题,还是区位选择问题,现有研究大都基于公司层面数据,从企业融资成本、风险管理、网络效应以及套息交易等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使用宏观总量数据考察惯性效应、网络效应和币值稳定性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宏观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研究也比较匮乏。事实上,一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并非是一个完全由微观企业市场行为驱动的过程。对于金融体系欠发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推动本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与政策规划。显然,基于微观企业数据以及债券市场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难以从宏观层面和制度层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债券市场发展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

  从研究方法上看,虽然国内有研究借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分析对国际债券币种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这些研究或者是解释变量的选择没有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出发,或者是在数据处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性欠缺。例如,仅是简单的时间序列的国别分析或者在面板数据处理中并未考虑模型具体形式等问题。因此,无论是在研究视角和数据使用上,还是在技术处理方面,现有研究都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对于亚洲货币金融合作以及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正因为如此,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比较典型的危机驱动型特征。作为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于深化东亚各国的货币金融合作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然而,一方面,已有研究对于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路径、计价货币等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短时间内难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正如李晓(2011)等学者所指出的,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未能进一步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进程,反而使这一进程遭遇重大挫折。在此背景下,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也难以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起到支撑作用。因此,以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推动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方式间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这一路径变得相当不确定。为此,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新战略和新思路。

  2010年以来,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币渐进升值以及中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管制趋于放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走势的持续分化,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尤其是自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美联储重启加息政策导致中国的资本流动状况发生逆转,人民币汇率持续承压。在此背景下,原有研究对于新的背景和约束条件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借鉴意义大为下降。为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在新的背景和约束条件下,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近年来,尽管对于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的关注日渐增多,但现阶段对于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的专门研究仍然较少,部分研究仍处于描述性和归纳性研究的阶段,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对于香港等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于“熊猫债券”等人民币外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深入研究仍不多见。对于如何通过借鉴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促进中国国际债券市场发展这一重要问题,国内学术界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展望未来,如何从货币职能和资金环流机制等更加多元的视角探究国际债券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是一个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实践问题,也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标签:国际化 债券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 国际货币 货币 金融 文献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