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韧(津铸)首次赴京应翁偶虹先生召见,由京剧名家叶金援陪同,拜访翁老后合影留念。翁老端庄持扇与贾韧合影师生照。叶金援摄
1989年8月9日,贾韧(津铸)赴京首次由剧本推荐人、京剧名家叶金援陪同,拜见翁偶虹先生后合影留念,翁老为贾韧题字:才长心细,前途无限,津铸同志,翁偶虹(印章)。1989年8月9日翁武昌摄
本剧编剧贾韧,原名贾津铸,一九五八年边上小学边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少年队工学老生之后,一九五九年带戏考入天津戏曲学校,但未能如愿工学京剧老生,而分配改学京昆文武小生,心中委屈不敢违抗校方,否则退学回家。“男怕干错行”,唉,无奈呀,只好违心服从分配。虽演出京、昆《罗成叫关》《奇双会》《闹花园》《高怀德打擂》《棋盘会》等戏,但仍不喜欢。一边偷学老生,一边因崇拜编剧(天津戏校校长鲁扬编剧,天津市长李耕涛编剧,看《人民日报》,又心驰神往北京剧作家翁偶虹编剧《响马传》《孙安动本》《桃花村》《高亮赶水》等)而钻研文学,练习作文写诗,梦想日后也当编剧,再唱老生。
一九六四年因家境极度困难,兄妹三人先后生病在家,母亲辞职,为与父母分忧而主动放弃五年之久的戏校学业,分配到出版单位工作。一九七九年,应著名武生名家张云溪之弟子、天津市京剧团主演李英杰要求为其编写有关孙悟空和武松的剧本,为此我放弃五年日语学习,正式接受了自学编剧的难题。经天津戏校张国贤老师,原天津市京剧团谢国祥团长指点赐教,实没想到《乱世韦陀》的武松新编剧本竟与北京大剧作家翁偶虹结缘。
经北京战友京剧团“马派”老生朱宝光和北京叶金援、叶盛长京剧名家父子支持与推荐,新编京剧《乱世韦陀》剧本转到翁偶虹先生手中。后叶金援写信约我赴京与翁老见面。荣幸啊!与翁老见面,如同进京赶考。我用翁老“我既不是守旧派,也不是极端派”的创作原则和写人物写情,新编剧创新意的写作风格,大胆陈述自己一番新编《乱世韦陀》的心得。实没想到翁老严肃询问后,竟为贾韧写下赠言:才长心细,前途无限。津铸(贾韧)同志,翁偶虹(印章)89.8.9,之后留下首次珍贵的三张合影。
与翁老结缘后,宝光转赠我一册《翁偶虹编剧生涯》,我如获至宝,手不释卷,如同翁老为我传授编剧。为此,我写下了一篇散文,题为:拜读恩师《翁偶虹编剧生涯》大作(述衷情)寄发北京翁师手中,全文如下:
拜读恩师《翁偶虹编剧生涯》大作,我如幼时初见大海那样欣喜,述不尽赞叹和惊奇。我跳跃飞跑的投入这巨著经典的波澜中遨游、博览、摄取、与之同呼吸。字字如璀璨的珠宝,篇篇似耀眼的金波;这里俱是大师编剧科学的总结与甘苦之积累,更是大师杰作心血的结晶和历史丰碑。您,广集博采、古今中外;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先生,德艺俱佳、为人师表;先生,爱憎不凡、大有戏在。
拜读恩师《翁偶虹编剧生涯》大作,我如幼时初见大海那样痴迷,说不完钦佩和敬意。我置身于先生的书海里,如同大师面授真传;弟子亲聆,拜师学习。
值此中秋佳节前夕,献上由衷心迹,以述仰慕之情。恳请恩师理解弟子,皈依翁门宗师编剧,弘扬“翁剧”,追随不息。
之后,国宝名家裴艳玲香港首演了我的首部剧本(翁老题名并签顾问)《武松浴血鸳鸯楼》,随之天津发表,河北省获奖,翁老在北京寓所书房欣然题字收我为徒,后发消息报道于《北京晚报》《戏剧电影报》《工人日报》。1993年,我的新编京剧《精卫填海》(翁老题名并签顾问)又与“梅派”新秀、山西京剧院梅兰芳青年京剧团团长李胜素首演合作。
由翁偶虹老师题名《武松浴血鸳鸯楼》,并担任顾问一剧,由戏剧国宝名家裴艳玲首演。编剧贾韧与裴艳玲合影于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之前。陈德荣摄
一次赴京面陈我编写新剧的情况后,翁师讲:你写这么多剧本,谁演啊,戏剧不景气,上一个戏太难了,并语重心长建议我改写电视剧。我嘴上没答应,但脑海里却思考着翁师的话。在津日夜陪伴我的《翁偶虹编剧生涯》一书,猛然触发了我写翁偶虹老师的电视剧,谈何容易?实在是博大精深的大工程,惟知难而进!赴京向翁师说明此部翁师与半个多世纪中国京剧史相关的电视剧,后翁师感到惊讶而不可思议。我讲明自己的决心已定,一言出口,决不食言。翁老听后,欣慰的说:那你就试着写吧。有不明白的就问我,或找资料。唉,你真是自讨苦吃,又自找大难题啊……
就在我拟出电视剧《京剧圣手翁偶虹》十集提纲不久,一九九四年春,翁师突然患病。六月一日,我赴京为翁师拜寿,竟在“北医三院”的病房中度过。之后,我回津请假,再赴北京陪护翁师数日,盼他康复,转危为安;并随同家人接待袁世海、王吟秋、李铁映、李瑞环主席所派秘书等专家领导……于六月十九日,翁师与世长辞。翁师去世,我也大病一场,冠心病、甲亢、脑栓塞,病魔折磨数年之久。心里常想如写不出《京剧圣手翁偶虹》的电视连续剧,我有负对翁师的承诺,我将一生不得安心。
十年过去了,一天女儿为我发现并邮购一本翁师所著《北京话旧》使我燃起了创作动笔的冲动和灵感。我求教了我弘翁编剧工作室的学生闫仲敖,他有悟性,笔头快,用我赠他的《翁偶虹编剧生涯》、《北京话旧》和《翁》剧十集提纲写了两集电视剧草稿。阅后,我顿时觉得这是电视剧的写作模式,但由于他对翁师这一人物的理解、挖掘、塑造和对翁师家史及清末民国京剧史知之甚少,难以续写翁师与国剧(京剧)结缘的一生。于是,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而不能由别人代写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对学生辛苦除感谢外,自己还得向学生学习,重新结构出既符合电视剧规则,又将“五四”之后的爱国主线贯穿其中、有人物、有故事、有戏剧冲突、好看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电视剧精品。
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之关门弟子,天津弘翁编剧工作室主编,天津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贾韧(津铸)。近影于山东济南2008年11月
于是,自2007年,我在储备大量资料而默想成剧后,封闭式埋头苦干了半年,编创出电视连续剧《京剧圣手翁偶虹》二十集(上)文学本。于国庆之际奔向北京,寻找电视剧《弘一大师》之导演、制片人潘霞联系已承诺的合作。又一个不幸,潘导已于2006年病逝。
痛失知音,又遭打击……但欣慰的是,翁师之公子武昌收到我的电视剧本后题字感言:捧读贾韧编剧《京剧圣手翁偶虹》电视剧二十集本,至慰至谢。翁武昌2007年10月4日北京家中。翁门大师兄、原国家京剧院院长苏移题写:读师弟贾韧编写的《京剧圣手翁偶虹》感言,人贤业硕。苏移(印章)2007年10月5日于北京。
翁门脸谱大师兄田有亮题写:拜读贾韧《京剧圣手翁偶虹》电视剧脚本有感,执着勤奋抒彩笔,呕心沥血颂恩师。田有亮于天津2008年5月7日。真是难能可贵的感谢与鼓励啊!
上下求索一年之久,再次征求修改意见,完善剧本,为寻找影视界合作知音,于二零零九年五月一日在中国网滨海高新诸位领导的理解支持下,我决定授权该网站独家发表文学本,以讴歌、缅怀继关汉卿、汤显祖之后中国当代博学多产、德高望重的百戏宗师——翁偶虹,同时纪念他老人家(1910至2010)百岁诞辰。
翁偶虹先生之关门弟子、天津弘翁编剧工作室主编、天津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贾韧(津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