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在美国读社科类博士或硕士的经历,相信reaction paper(反馈论文) 这个东西对你来说一定不陌生。不同老师可能管它叫不同的名字,有的叫response paper, 有 叫synthesis paper, 然而大体上是同一个东西,它所要求的就是你在阅读完一周里老师留的所有学术文章之后写一篇综合评论各个文章的小论文,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写得读后感,需要以完全学术化的格式和语言来写成。
上面这门课要求一学期里写4篇reaction paper, 每一篇长度3页纸左右,在每一篇论文里至少要评论该周阅读中的3篇论文,并讨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主题,与其它课程的知识点相连结,并给出你自己的批判和评论。这是博士第一年的第一门课,所以老师手下留情,一学期只用写4篇。
话说reaction paper 这个东西一度真是把我愁死了。先是心理上有障碍,刚到美国读书时总觉得既然是英文写作,那么无论自己怎么写都不可能跟母语是英语的美国同学们相比啊,自己写得东西简直是没脸见老师的;其次是不知道写什么,脑中无物。Reaction paper最大的挑战是它要求你一定要针对当周阅读作业中的论文来写,你没办法瞎编,没办法凭空乱扯,还必须使用学术语言和结构。更可怕的是,即便你文章读懂了,把该周的文献也都涵盖在论文里了,教授还是不满意,教授要看到你的评论、批判、观点,而不允许你只是概括这几篇文章都说了什么。而这种synthesize (综述)的能力往往是最难建立的。(summarize和synthesize的区别请参见 )
所以这份看上去只有区区一两页纸的作业,在读博士的前两年里简直成了我每周最大的噩梦。除了研究方法课之外的所有博士课程几乎都要求写reaction paper--那就意味着每一周每一门课都要先花大力气读懂那5-8篇学术文章, 想明白这一周的主题如何串在一起,然后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写得有批判性、有学术性、有逻辑性。我记得很多个清晨和深夜,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面默默发愁,心里像有一座大山横在眼前,不晓得这一周如何才能交差。
教授们为什么折磨我们呢?如今回头看,reaction paper其实是训练学术写作基本功和学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你如果正在被要求写很多reaction paper, 那么恭喜你,你有很多机会可以让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快速、稳步的进步。如果你没有被要求写很多reaction paper, 那么从今天开始你可以主动开始使用这个可以帮你磨练写作能力的利器。
Reaction paper让你理解读文献和写作文之间的关系--你读文献是为了融合到自己的论文中去,你写论文必须依托在现有的文献之上,reaction paper 教会你习惯于将两者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
Reaction paper让你习惯于每周都要读文献、写论文的工作节奏--你要是将来以学术为生,那么你将来的工作内容就是现在写reaction paper的放大版,每周都要读文献、写论文、读文献、写论文。现在写reaction paper只不过提前帮你从小剂量的工作任务开始适应起。
最开始写reaction paper往往最大的困扰就是不知道该写什么--该读的文章我都读了啊,我甚至只字不落地读了,可是坐在电脑面前就是不知道从何起笔。而且有时候更奇怪的是我们在这一周里读过的论文数量越多越不知道该写什么,这简直是没有天理。
这里分享几个我被reaction paper折磨多年之后总结的一套方法:自我设问法。简单来说,reaction paper之所以难写其实往往是因为它没有给你非常具体的框架和问题让你来回答。而如果你能针对一周之内阅读的文献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来启发和引导你的思路,那么你也就很快知道具体在写些什么了。
这几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各自的理论视角、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论文的风格等方面。)如果研究相同题目的论文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原因是什么?如果所有文章都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会不会有例外的情况还没有人研究过?
总起段--summarize:第一段阐明这一周文献的主题。你可以分别summarize以下各篇文章的主题,或者指出这一周文章最重要的一些概念、理论、观点、结论。以及这些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有什么特点。
分述段-synthesize:这里你要展示synthesize的能力了,把上面你对综述引导型问题1-5的答案以一定的逻辑写出来:文章之间的相同和不同、联系到了此前学过的哪些知识、你同意或不同意哪些观点、你觉得哪些文章可以在研究设计上如何改进、这些理论和发现可以如何应用到进一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之中去。
Apply (应用能力):你读完这些文章之后能不能知道怎么用?你能否知道如何把这些文章应用到你将来的论文中?他们在这方面对你有哪些启发?如果你是实践者(practitioner), 你能否把它用到你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它们改进现有的工作?
学术写作中,内容和书写的清晰度(clarity)是两个首要标准。先不必担心语法,先不必琢磨句式,有话要说是第一步,把话说明白是首要目标。初写response paper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太多时间都放在语法上、用词上、句式上, 典型的英语考试后遗症。而教授真正最看重的是你有没有读懂文章、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有没有思辨能力、你有没有批判能力、以及你能不能把这些观点说清楚。华丽的句式和用词都必须建立在有优秀的内容和清晰的表达之上。而我们应该先做好第一步。
别担心写的不好,你一开始注定写不好--Im sorry, 但谁一开始又能写好呢?正因为写不好,我们现在才在做这些练习,才找教授指导和反馈,才一篇又一篇的寻求提升。作为初学者,我们都需要谨记成长性思维。(参见研究者的必备心法:成长性思维)
最笨的方法才是最快的方法。这世界上真的没有所谓的捷径。就算我们学再多模板和套路,要想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都必须自己动笔一篇一篇的练习、磨炼、积累。Response paper是提升学术写作基本功最有效的练习, 就好像学太极拳要先练站桩,学拉小提琴要先练畅饮,学画素描要先练线条。当你写过了上百篇针对不同文章的response paper, 写一篇要发表的论文又如何能难得倒你?而这你练就的基本功将永远跟着你,谁也拿不走。
你其实根本不需要教授或课程的外部压力也可以自助使用response paper来提升写作能力。找一份国外课程的syllabus (教学大纲),找出自己领域内必须读的经典文章,给自己订制一份私人教学大纲,每周必须读完5-8篇学术论文,每周写一篇有针对性的response paper,感受一下将来做学者的工作节奏。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嗖嗖嗖的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