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报实践营邀请了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少年作家》杂志主编陆生作老师走进明德小学,为小记者们带去了一场主题为“指向写作的阅读,分析《精灵与鞋匠》”的精彩讲座。
《精灵与鞋匠》是德国格林童话的名篇,市面上有不同的翻译版本。陆老师用一个并不完整的版本,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同学们在阅读中发现故事不合理的地方,并由此指向写作,归纳出三个非常实用的写作方法。
第一个方法,把数学知识写进故事中去。故事中,鞋匠卖了一双皮鞋,买了两块皮,做了两双皮鞋;卖了两双皮鞋,买了四块皮,做了四双皮鞋;卖了四双皮鞋,买了八块皮,做了八双皮鞋……按照这个数字的规律很明显是2的n次方。当陆老师把这个数学知识从故事中提取出来时,明德小学的孩子们立马就想到了类似的故事《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
陆老师又拓展开去,说:“有一个国王,年纪很大了。他有三个儿子,把王位传给谁呢?传给最聪明的儿子。谁是最聪明的儿子呢?国王出了一道题——分别给三个儿子一根长10米的绳子,让他们用这根绳子在王宫的草坪上圈下一块地,谁圈的面积最大,就把王位传给谁。请问,哪个儿子会继承王位?这里面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陆老师话音刚落,就有小记者喊了出来:“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圈圆的儿子会继承王位。”
陆老师总结道:“这样子写作文,可以称作学科作文,不仅提高写作能力,也巩固了学科知识,一举两得。”
第二个方法,设置悬念。从《精灵与鞋匠》出发,陆老师结合了一个小记者们更为熟悉的故事《田螺姑娘》——那个善良的年轻人,也是在一次偷看后才知道了帮他烧饭的是田螺姑娘。“悬念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吸引读者看下去。”陆老师解释说。
第三个方法,“你来我往”。陆老师说,故事的前半部分是精灵帮鞋匠,这是“你来”;后半部分是鞋匠夫妻帮助精灵,这是“我往”;他们合起来就是一个特别容易操作的故事结构。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陆老师又举了几个类似结构的中国民间故事,比如《蜈蚣庙》《萤灯台》等。一位小记者发现,这样的故事,有一种感恩在里面。陆老师表示认同,“感恩这个词用得很好!这样的故事结构有一个专门的词,叫报恩型故事——现在你帮了我,下次你有了困难,我回报你。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投桃报李。”
陆老师现场出了一个题,帮助小记者们活学活用。“有一天,小老鼠掉水里了,大象长鼻子一钩,把它救上岸。小老鼠说,谢谢你,大象。下次你有了困难,我也会帮你的。大象会碰到什么困难呢?”小记者们一个个动起了小脑筋,有的说,大象耳朵痒,小老鼠帮它挠痒痒;有的说,有东西卡在大象鼻子里了,很难受,小老鼠钻进去把东西推出来;有的说,一根刺扎在大象的脚上了,小老鼠帮它拔出来……孩子们沉浸在故事中,创作的思路也被打开了。
活动结束后,陆老师感叹说:“现在不少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以他们的记忆力替代了理解力,他们只看到表面,不能看到背后,不能知其所以然。阅读也是如此,他们做不到读书得间(编辑注:指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大多是浅阅读。”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