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PCI:目前的与争议 博“冠”精点

作者:  时间:2018-07-30  热度:

  导语:本期是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更新,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篇近期来自JAHA的非常详尽的关于CTO-PCI的综述,从临床获益、手术成功率、介入策略以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一一进行了梳理;同时,我们还为大家介绍了两篇来自中国的CTO研究,从CTO术后预测再狭窄和改脏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另外两篇关于球囊无法通过CTO病变以及CTO-PCI的性别差异问题也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慢性完全闭塞(CTO)被定义为100%闭塞、TIMI 0级血流并至少持续3个月。CTO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有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对所有冠心病患者适用)和冠脉血运重建(PCI或者CABG)。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总结临床获益、成功概率、开通策略的并提供实用的。

  目前为止只有一个RCT研究比较了CTO-PCI和单纯药物治疗——EXPLORE研究。EXPLORE研究纳入了304名因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这些患者都存在非梗死相关的CTO,两组患者的其中一组进行了非梗死相关的CTO-PCI,另外一组仅处理STEMI相关血管。研究中CTO-PCI的成功率为73%。随访4个月后进行的CMR显示两组的LVEF和LVEDV没有显著差异。尽管这个研究存在不少缺陷,比如忽视了CTO的症状与CTO相关区域的缺血、纳入患者太慢可能产生选择偏倚、较低的CTO-PCI成功率、使用了代替终点而不是临床主要终点,但这个研究的发现并不支持在STEMI患者中常规进行非梗死相关的CTO-PCI来改善左室功能。

  另外两个在2017年公布的随机研究,DECISION-CTO研究公布于2017年ACC大会,EURO-CTO公布于2017年EuroPCR大会,但两项研究都因为入组太慢而提前终止,因此影响力大打折扣。

  DECISION-CTO计划入组1284名患者,但最终仅纳入了834名CTO患者,随机分为CTO-PCI组与最佳药物治疗组。在这个研究中CTO-PCI的成功率高达91%。两组中的非CTO病变都有很大比例进行了PCI处理(最佳药物治疗组77% vs. CTO-PCI组79%)。接近20%的最佳药物治疗组患者跨组到了CTO-PCI组。在随访3年后,临床主要终点(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靶血管再血管治疗)在最佳药物治疗组中为19%,而在CTO-PCI组中为21.4%,证明最佳药物治疗不劣于CTO-PCI。两组的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评分(QoL)没有显著差异。DECISION-CTO研究有重大的设计和执行缺陷:①两组处理非CTO血管的比例都很高,却没有报道是否存在症状或缺血;②最佳药物治疗跨组到CTO-PCI组的比例太高;③基线症状太轻;④终点选择不佳,因为CTO-PCI的最大获益在于症状的改善而不是心肌梗死率、死亡率的改善;⑤不恰当的非劣效性设计,尽管CTO-PCI确实应该优于最佳药物治疗才能取代最佳药物治疗的⑥较低的效力。

  与DECISION-CTO形成鲜明对比,EURO-CTO的终点设置为生活质量的改善(随访12个月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具有非CTO病变的患者只有在处理过非CTO病变后才能入组。EURO-CTO最初准备入组1200名患者,最终因入组太慢不得不提前终止,仅入组了407名患者。入组的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最佳药物治疗+CTO-PCI组和最佳药物治疗组。PCI-CTO的成功率高达86.3%,仅有7.3%的最佳药物治疗组患者跨组至CTO-PCI组。可能因为样本量较小,CTO-PCI对于症状的改善仅仅体现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1个部分中(P=0.009),而量表总共由5部分构成。

  尽管RCT研究是判断治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金标准,但实际上美国ACC/AHA指南只有15%的推荐是基于。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临床决策要依赖于回顾性或者观察性研究。

  对远端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的CTO病变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曾经充满争议,尽管目前研究表明即使侧支循环良好的情况下,CTO的远端供血范围的心肌仍有明显缺血。Jang等人研究了738名存在良好侧支循环的CTO患者。在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的情况下,进行了再血管化患者(PCI或CABG,n=502)的心源性死亡率(HR=0.29,95%CI 0.15-0.58,P<0.01)和MACE率(HR=0.32,95%CI 0.21–0.49,P<0.01)要远小于药物治疗组,就算在倾向评分匹配后仍然显著。

  总的来说,大型观察性研究都得出了CTO-PCI要远优于药物治疗的结论,但是它们的都受到了选择偏倚与确认偏移的影响。

  一些小型的观察性研究探索了CTO-PCI与多种替代终点的关系,比如抑郁、运动耐量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Bruckel等人报道了CTO患者中有40%的患者因为慢性疼痛而存在抑郁症,而在经过成功CTO-PCI治疗后,这部分患者抑郁的比例降至11.1%。因此,抑郁的患者很可能从CTO-PCI中获益。

  Di Marco等人发现有心肌梗死病史并行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84名患者中,56%存在梗死相关CTO。在19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里,这些患者存在较大面积的瘢痕组织(34 vs. 19 cm²,P=0.001)以及因室性心动过速复发存在更高的再入院率(47% vs. 16%,P=0.003)。VACTO研究探究了CTO对162名缺血性心肌病植入ICD患者结局的影响,在中位随访时间257天中,44%的患者至少存在1处CTO并且与ICD治疗、死亡相关(校正HR 3.5,95% CI 1.5-8.3,P=0.003;校正HR 5.6,95% CI 1.4-21,P=0.02)。在另一个纳入425名有室性心律失常病史并植入ICD患者的研究中,CTO患者接受恰当ICD治疗的比率更高(51.7% vs. 36.3%,P=0.0001)。Raja等人将患有缺血性心肌病并植入ICD的患者(n=307)分成3组:无CTO组(n=94)、非血运重建CTO组(n=114)和血运重建CTO组(n=99),比较三组的长期死亡率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在中位随访4.1年中,3组显示相似的死亡率(P=0.274)和室性心律失常几率(P=0.306)。

  有些研究比较了成功与失败的CTO-PCI:一项对25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比较了28486名患者中成功(71%)和失败(29%)的CTO PCI。中位随访时间3.11年,与失败的手术相比,成功CTO-PCI与较低的死亡率(OR=0.52)、较少的心绞痛(OR=0.38)和较低的卒中风险相关(OR=0.72),而且随后需行CABG的患者也较少(OR=0.18)。

  对比成功与失败的CTO-PCI有重大缺陷,因为它不是一个随机对照试验,CTO-PCI失败的患者可能具有更复杂的血管造影特征和更多的合并症,这些合并症可能对随后的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对2000年至2011年间65项研究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冠脉造影的成功率为77%,MACE风险为3.1%。近些年来几个多中心研究的数据表明,在全世界经验丰富的中心,CTO-PCI有着很高的成功率(85%~90%)和可接受的并发症率,但如果看所有中心的成功率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在日本56个中心进行的3229例CTO-PCI中,日本Retrograde Summit注册研究报道的成功率为88%,并且院内并发症率非常低(0.53%)。大型中心的成功率略高,但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英国Hybrid CTO注册研究报道的1156例患者最终技术成功率为90%,30天MACE率为1.6%。与简单病变(J-CTO评分0~1)相比,复杂病变(J-CTO评分≥2)更可能需要撕裂再入技术(56% vs. 15%)和使用多条通。首次尝试CTO-PCI的技术成功率为79%,但重复手术后,最终成功率提高到90%。

  RECHARGE研究报道的技术成功率和程序成功率分别为89%和86%,由22个高手术量术者在17个欧洲中心进行了1253例CTO-PCI,院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6%。

  OPEN-CTO研究报道在连续1000例CTO-PCI中,技术成功率为86%,院内MACE发生率7%。主要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研究,主要涉及穿孔和围术期心肌梗死(死亡率0.9%、心肌梗死率2.6%、卒中率0%、急诊手术率0.7%、临床穿孔率4.8%)。

  Hannan等人研究了在纽约州PCI注册中心中61个中心的4030例CTO-PCI(总共进行了156043例PCI)。CTO-PCI的频率较低(3.1%),技术成功率低(61.3%),并发症发生率高(1.07%)。多因素分析显示,无论其它病变是否被治疗,在成功进行CTO-PCI后,不完全血运重建(≥1个病变)与2年随访期间的死亡率无关(HR=1.11,95%CI 0.74-1.68,P = 0.6090)。CTO干预失败的患者死亡率较高(HR=1.63,95%CI 1.28-2.08,P <0.0001),无论其他病变是否经过处理。

  在SCAAR(冠脉造影和血管成形登记研究)中,存在至少一支血管50%狭窄的患者中,CTO发生率为16.1%(89872例患者中有14441例)。约有一半的CTO患者(6442例)接受了CTO-PCI,成功率为54.2%。与失败的手术相比,CTO-PCI成功与长期死亡率较低相关(HR=0.85,95%CI 0.73-0.98,P <0.034)。

  目前已经开发了几种评分系统来确定CTO-PCI技术成功的可能性以及程序的潜在困难(以开通CTO所需的时间来衡量),例如CL临床和病变相关评分、Ellis评分、日本慢性完全闭塞评分(J-CTO)、Ostial、Rentrop分级、年龄评分(ORA)、 PROGRESS-CTO评分和RECHARGE评分。这些评分结合了不同的临床和造影特征,可以对成功可能性和病例困难性提供定量评估。CTO-PCI评分对于操作日程安排也可能是有用的(例如,避免在同一天进行多个复杂的CTO-PCI)。

  总之,所有PCI登记研究中的CTO-PCI成功率(54%~80%)明显低于有经验的中心(85%~90%)。缩小差距可能需要开发新型设备和技术,以及大量、全面的手术演示、继续教育。 CTO-PCI是日益复杂的高风险PCI关键组成部分。

  由于复杂性高,CTO-PCI比非CTO-PCI的风险更高。在美国国家心血管注册中心的数据中,CTO-PCI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非CTO-PCI高2倍(1.6% vs. 0.8%,P<0.0001)。在有经验的中心和术者中,CTO-PCI目前的风险≈3%。最近开发的PROGRESS-CTO并发症评分可以用于确定CTO-PCI风险,其使用3个变量:年龄> 65岁、病变长度≥23 mm和使用逆向方法。

  在决定是否进行CTO-PCI时,应该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此外,进行CTO-PCI的术者和导管室应保持并准备好处理可能出现的任何并发症。

  穿孔是CTO-PCI最令人担忧的并发症之一。冠脉穿孔并不常见(占所有病例的0.33%),但与短期和长期预后不良有关。Kinnaird等人分析了英国心血管介入学会数据库的527121个案例,显示出女性、高龄、斑块旋磨术和CTO-PCI是穿孔的因素,全部(n=26807)CTO-PCI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率为1.40%。冠状动脉穿孔与12个月内的死亡率、心肌梗死率、大出血发生率较高相关。在另一多中心注册研究中,2097例PCI-CTO的穿孔发生率为4.1%,但仅0.6%需要心包穿刺。

  既往有CABG史的患者曾被认为冠状动脉穿孔的性较低,因为术后心包形成粘连,有可能防止心脏压塞。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既往有CABG史的患者穿孔可能导致局部心脏压塞和心源性休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CT下穿刺引流或手术排出积液。如果临床表现怀疑心脏压塞但超声心动图未检测出心包积液,需要内出血。

  CTO-PCI通常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可能使患者和术者于引起皮肤损伤甚至癌变的高辐射剂量。的皮肤可能出现急性皮炎,如果未经处理可能发展成需要手术干预的慢性皮肤溃疡。Wei等人检测了2124名PCI患者(其中238人为CTO-PCI),发现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生率为0.34%(9例,其中5例在CTO-PCI后出现),需手术治疗的为8例。停止手术的辐射阈值为7〜10Gy,对于大于5Gy的剂量,推荐进行术后监测并向皮肤科转诊。

  由于CTO-PCI的普及和程序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使用低透视帧率(每秒6~7.5帧),较小剂量的X射线系统和更好的辐射安全技术,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Werner等人检测了2010至2015年之间在863名患者中进行的984例CTO-PCI,在这期间,透视设置改变了(15→7.5→6脉冲/秒),帧速15→7.5/秒。尽管病变复杂性和透视时间增加,但在研究期间,剂量显著降低(最初降低20%,随后又降低7%)。额外的屏障(例如使用一次性无菌辐射屏障)可能进一步减少术者所受的辐射剂量。

  CTO-PCI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用导丝穿越CTO。有三种主要的技术:前向升级(AWE),前向撕裂再入(ADR)和方法。

  前向升级(AWE,即从近端至远端,连续使用不同的导丝顺行操作)是最常用的初始和终末CTO穿行技术(66%-78%),尤其是对于较简单的CTO。

  前向撕裂再入(ADR)通过内膜下区域来跨过病变,随后使用导丝或者专用设备(比如Boston Scientific的Stingray系统)重新进入远端真腔。这种技术最早会导致无的大撕裂范围,短期和长期预后都不是最优。因此近些年发明出的局限性性撕裂技术更受欢迎。

  作为RECHARGE研究的一部分,Maeremans等人分析了292名使用ADR患者的临床结局与安全性。ADR往往使用于J-CTO评分较高的患者(2.7±1.1),成功率78%,并发症率3.1%。

  Hasegawa等人比较了顺行与两种策略的内膜下通结局。顺行组中内膜下策略使用较少(11.6% vs. 30.9%,P<0.01),正常策略比内膜下策略的靶血管再血管化率低(11.6% vs. 30.9%,P<0.01),但是在顺行组中内膜下策略再血管化率不高(2.8% vs. 3.6%,P=0.99)。

  Song等人通过IVUS评估了正常策略与内膜下策略血管损伤的差异。内膜下策略导致院内全因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靶血管再血管化的复合终点率升高(7.9% vs. 1.9%,P=0.04),其中最重要的是围术期心肌梗死(7.0% vs. 1.9%,P=0.1)。内膜下策略更容易导致血管损伤(89.5% vs. 52.4%,P<0.001)、造影剂溢出(14.0% vs. 3.8%,P=0.01)和侧支闭塞(48.2% vs. 16.2%,P<0.001)。

  策略是用导丝利用侧支进入远端真腔,然后逆向打通CTO病变。与ADR相似,策略对于CTO-PCI成功率的提高非常重要,尤其在某些前向策略不成功的复杂病变中。然而,策略的风险较高。大型的CTO-PCI注册研究(>300例)见下表。

  小心仔细地选择通对于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非常重要。室间隔侧支、心外膜侧支、移植的大隐静脉与动脉都可以成为的通。

  据European CTO Club报道,在1582例CTO中获得了75.3%的技术成功率与71.2%的程序成功率,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而显著提高(2008-2012年分别为73.5%、65.8%、73.0%、74.7%、79.2%)。总并发症率为6.8%,其中院内MACCE事件(心源性死亡、卒中、住院期间再血管化)为0.8%。平均随访24.7月,全因死亡率为3.9%,心源性死亡率为1.9%,MACCE率为13.6%。

  Dautov等人的研究显示,在240例CTO-PCI中使用室间隔侧支成功率可以达到81%。Mashayekhi等人比较了经同侧侧支(44例,28%)与对侧侧支(114例,72%)的结局,两种侧支的总成功率相同((80% vs. 82%,P>0.05),策略更换率低(同侧改为对侧11%,对侧改为同侧4%),主要并发症率相似(5% vs. 7%,P=1.00)。然而,心外膜侧支穿孔会很快造成心脏压塞,需要迅速从两侧封堵,常用的封堵物圈、脂肪和凝血酶。因此,只有有经验的术者才推荐使用心外膜侧支。

  总的来说,策略需要小心使用,因为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尤其在使用心外膜侧支和CABG移植血管时。

  最佳的开通策略取决于病变的血管造影特征,因此应该在详细观察血管造影图像后选择。杂交策略从双重血管造影开始,重点评估4种解剖特征(近端纤维帽模糊,靶血管远端,介入侧支和病变长度),如果最初选择的策略不成功,则应尽早改变策略。

  另一种算法是亚太地区算法(),也是基于CTO的解剖学特征,但优先采用平行双导线和IVUS引导策略而不是ADR,反映了亚太地区对ADR策略的态度,尽管ADR在这一地区很成熟。

  如前所述,迄今为止只有EXPLORE、DECISION-CTO和EURO-CTO 3个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CTO-PCI和药物治疗。在3个试验中,2个(DECISION-CTO和EURO-CTO)因入组过慢提前终止,因此不强。此外,DECISION-CTO试验的一些患者存在未处理的多血管病变,了对CTO-PCI效果的评估。考虑到CTO-PCI的潜在安慰剂效应,需要一个设计良好、有假手术的随机临床试验来明确CTO-PCI对患者症状的影响。

  目前CTO-PCI术中解剖再入技术(顺行或)的使用和时机存在争议。如“正向解剖再入策略”部分所述,非局限的解剖再入操作会导致高风险并发症(如围术期心梗)和再狭窄(可能由于侧支受损),仅用于救急。

  CrossBoss First研究比较了使用CrossBoss设备或者AWE策略进行CTO开通,显示出两者有相似的开通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成本,因此这两种策略作为初始策略都可以接受。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预先使用CrossBoss导管时,穿行时间会较短。ADR是22%的AWE组最终的成功策略,显示了这些技术在当代CTO-PCI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比较各种初始与随后的策略。

  在CTO-PCI中入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为各种技术中提供支持并为多个设备提供足够的空间。一般使用经股动脉入的8F导引管,因为它们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但是有较高的血管并发症风险。超声和X线透视引导的穿刺可以减少动脉入并发症的风险。

  Murakami等人认为在恰当的病例中,经桡动脉CTO-PCI可能是有效的。 然而,双股动脉入被用于更复杂的病例。Tanaka等人比较了经桡动脉(280例)和经股动脉(305例)CTO-PCI,两组在技术成功率上相似(74.6% vs. 72.5%,P = 0.51)。然而,使用桡动脉入进行复杂病例(J-CTO评分≥3)的技术成功率明显低于低于股动脉入(35.7% vs. 58.2%,P = 0.004)。 Alaswad等人证明,CTO-PCI使用至少一种桡动脉通是可行的,有着较高的成功率,但带来了较长的透视和手术时间。8F无鞘导引导管或7F细长鞘导引管(Terumo,Somerset,NJ)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桡动脉入CTO-PCI,并且可以促进桡动脉入CTO-PCI的推广。

  所有的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风险获益比。迄今为止CTO-PCI的获益主要是症状改善。因此,对于真正无症状的患者,其他适应证(如局部缺血或射血分数的改善)进行CTO-PCI应该要有很高的门槛。获益需要血管成功开通,因此,估算成功的可能性(有经验的中心为85%~90%)对于准确估计潜在收益至关重要。主要手术并发症的风险约为3%,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病变的复杂性以及所使用的开通技术。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成功可能性和程序风险比较重要,在恰当的患者中成功进行CTO-PCI可以提供显著的临床益处并改善生活质量。

  研究内容:这是一项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0-2013年单中心连续416名择期冠脉造影并成功行CTO-PCI,术后又因为各种原因复查冠脉造影的患者。存在影响白细胞(WBC)和PLT的系统性疾病的患者被除外。PCI与复查冠脉造影平均间隔14.4±3.3个月。

  该研究中将CTO定义为至少3个月的TIMI 0~1级血流。支架内再狭窄被定义为50%以上的狭窄。

  所有的患者在PCI前6小时内抽取静脉血,分析W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淋巴比值(NLR)、血小板/淋巴比值(P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在单因素分析中,糖尿病、吸烟、高LDL-C水平、RDW、hsCRP、PLR、NLR、支架长度、支架旁撕裂和白细胞计数都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而如果使用多因素回归,就只有LDL-C水平(P=0.011)、PLR(P<0.001)、NLR(P<0.001)和支架长度(P<0.001)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因素。使用NLR>3.16来预测支架内再狭窄有75.4%的度和72.1%的度;而使用PLR>154.9对支架内再狭窄进行预测则有54.2%的度和88.7%的度。

  点评: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局部和的炎症会导致支架内内膜增殖,进而产生支架内狭窄。炎症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近些年来研究很多,比如去年公布的CANTOS研究就很好地证明了干预炎症可以延缓冠脉病变。对于CTO的PCI更是如此,因为CTO-PCI对于局部内膜的损坏更大,也就更容易产生支架内狭窄。据报道,目前所有PCI的DES内再狭窄率为3%~20%,而在这个研究中CTO患者的DES内再狭窄率为17.3%,比例很高。在其他种类PCI中,NLR、PLR、RDW等炎症指标已经被证明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甚至比WBC、hsCRP等传统炎症指标的预测性更好。

  这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抽取了一次血样来检查炎症指标,对于患者植入支架后长期炎症状况的代表性值得怀疑。另外,这个研究中使用的CTO定义与传统CTO的定义略有差异,也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研究内容:这是一项来自世纪坛医院的研究,在2012-2016年前瞻性纳入了43名成功行CTO-PCI的患者,排除标准为30天内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

  本研究中CTO-PCI成功定义为狭窄≤30%伴有TIMI 3级血流。患者分别在术后1天、3个月、6个月进行普通超声心动图和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种超声心动图随访。普通超声心动图中使用Simpson法计算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中使用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GLS)来评估左室功能。

  文中的GLS是通过平均6个壁的收缩峰值而计算出的,分别是:心尖四腔心切面的下间隔壁和侧壁、心尖二腔心切面的下壁和前壁、心尖三腔心切面的下外侧壁和前间隔壁。

  点评:CTO血管供应区域的心肌就算有侧支循环代偿,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几乎都是存在缺血的。首先我们注意到,这篇研究的发现证明了CTO-PCI对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善常有意义的,如果使用恰当的评估方法(比如二维斑点追踪法的GLS)甚至在手术后次日就可以看到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善。

  至于为什么观察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时GLS比LVEF更,可能与两者的计算方法有关。GLS主要关注收缩与舒张时心肌纵向的变化,而LVEF则更关注心室径向的变化,在心肌缺血解除时,心肌纵向的变化要比心室径向的变化更为明显。

  之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了GLS与LVEF良好的相关性。GLS在很多LVEF计算困难或不的情况下甚至更为有效,比如声窗不佳时。另外,目前也有研究认为GLS与BNP的相关性比LVEF更好。也许未来GLS可以作为CTO-PCI后左室功能的标准评估方法。

  研究内容:这个研究主要使用了PROGRESS-CTO的数据,纳入了2015-2017年美国9个中心425个CTO-PCI案例,其中12%的CTO病变出现了球囊无法扩张。

  球囊不可扩张的定义为:在导丝、球囊已经完全通过后,1:1球囊的多次扩张、使用了20atm的最大压力扩张,病变仍然无法开通。CTO病变的钙化分为:轻度为斑点状钙化,中度为≤50%管腔直径的钙化,严重钙化为>50%管腔直径的钙化。

  另外,研究发现当球囊无法扩张时,手术时间会显著延长(195 vs. 141 min,P=0.007),X线透视时间也会显著延长(67 vs. 49 min,P=0.007),但是造影剂用量没有显著差异(284 vs. 262 mL,P=0.642)。另外,手术的成功率也会明显受到球囊无法扩张的影响(92% vs. 98%,P=0.024)。

  点评:尽管多数CTO的失败是源于导丝无法通过,但实际上仍有一部分CTO病变在导丝通过后仍无法顺利开通,球囊无法完全扩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篇研究应该是迄今为止第一篇关于无法球囊扩张的CTO病变特点的研究。从这个研究来看,CTO-PCI导丝通过但球囊无法扩张的比例不低。在这个研究中糖尿病、充血性心衰和低LVEF可以用来预测球囊无法扩张的发生,病变长度、钙化程度也理所应当地与球囊无法扩张相关。

  J-CTO评分具有CTO长度、钙化程度两个PROGRESS-CTO没有的因素,因此在预测球囊无法扩张上J-CTO具有绝对的优势。

  如果出现了球囊无法扩张的CTO病变,文中总结的流程图或许可以借鉴:超高压球囊扩张(大于20甚至30atm)→使用buddy wire技术多根导丝推进→应用AngioSculpt或者切割球囊→激光→斑块旋磨→内膜下通。

  研究内容:研究共纳入了欧洲单中心2005-2013年2002名行CTO-PCI的患者,所有患者都存在心绞痛症状或者存在心肌缺血客观。女性占16.6%,平均随访3.3年。

  主要PCI相关并发症定义为脑血管事件、主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穿孔、需要处理的心脏压塞、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和CTO-PCI 72小时内出血的复合终点。

  基线数据比较,女性患者往往年龄更大,血红蛋白更低、eGFR更低,女性所使用的支架直径也明显小于男性(2.8±0.5 vs. 3.0±0.5,p<0.001)。女性在所有CTO患者中的所占的比例在一直稳定于17%左右。从2005年到2013年,男性与女性的CTO-PCI复杂度一直在增加,表现在J-CTO积分、CTO钙化程度、先前失败CTO-PCI比例的增加。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频繁使用策略,但总的来说策略比例逐年增加(2005年-2009年28.5% vs. 8.3%,2010年后38.4% vs. 12.5%,P<0.001)。

  CTO-PCI成功率方面,男性为83.2%,女性为81.9%,总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P=0.5),但随着时间推移,男性的成功率显著上升,女性却几乎没有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女性明显多于男性(3.9% vs. 1.4%,P=0.006),而且女性2010年后的并发症率反而升高。多因素分析后,2010年后的CTO-PCI中女性是失败的最强因素(HR=4.69,95%CI 1.79-12.3,p= 0.002),远高于其它因素。

  CTO-PCI预后方面,女性住院期间死亡率是男性的9倍(1.8% vs. 0.2%,p<0.001)。近年来男性CTO-PCI住院期间死亡率不断下降,而女性CTO-PCI住院期间死亡率却不断上升。随着近年来技术进步,男性的远期MACE率不断降低,而女性却没有变化(见下图)。

  点评:这并不是第一篇提出男性与女性CTO-PCI不同的研究。去年发表在J Invasive Cardiol上的一篇文章纳入了2012-2015年美国15个中心1644名CTO-PCI患者,同样是平均年龄女性大于男性,同样是J-CTO评分女性低于男性,但却得出了女性成功率高于男性的结论(92% vs. 87%,P=0.04),男女的CTO-PCI并发症率、院内MACE率相似。去年发表在Am J Cardiol的另一研究纳入了英国多中心2011-2015年间1271名CTO-PCI患者,认为女性的并发症率高于男性(9.87% vs. 3.86%,P=0.003)。在我们展示的这篇研究中,不仅将性别区分开,还按照时间进行了分层,让我们看到了男性CTO-PCI无论是介入策略、院内并发症或是远期预后都在迅猛进步,而女性CTO-PCI却在原地踏步。

  因此,女性CTO可能会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方向,因为女性CTO患者与男性患者有很多不同,比如年龄偏大、血管直径较细等。但是女性CTO-PCI患者的数量在任何研究中都远小于男性,有限的患者数量极大地了研究的进展。

  这个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所有的患者都来源于单中心,容易受到单中心非常有限专家数量的影响,这可能是得出男女CTO-PCI如此大差异的原因。之前的多中心研究中尽管也发现了男女差异,但却没有这么严重。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