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国骨与关节》编辑部之邀,对华莹奇、蔡郑东医师撰写的“骨样骨瘤的治疗从巨创到微创从微创到无创的演变”综述进行点评。
骨样骨瘤其本身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生长较为缓慢,在临床上属于较少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目前临床上主要按照其瘤巢的将其分为:皮质骨型、松质骨型,骨膜型、髓内型。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在初期疼痛可呈轻微间歇性,随着病程的逐渐加重疼痛逐渐转变为持续性。若骨样骨瘤位于关节附近,极易随着其本身的生长而关节活动。因为骨样骨瘤的临床症状与其它类型的疾患较易混淆,因而临床误诊的几率也较高。
据报道骨样骨瘤存在偶然自愈性。在影像学的表现上,主要可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透明缺损,若骨样骨瘤位于骨皮质区则其中可见骨皮质显著增厚并可伴随新骨生成,会呈现出典型“牛眼征”。在病理学上,骨样骨瘤分为瘤巢和硬化区两部分,骨样组织构成了瘤巢,在瘤巢周围一般围绕着破骨细胞,而骨样骨瘤的血管内含有交感神经纤维的存在,因而其产生疼痛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血管交感神经纤维而产生。根据以上病理及影像特点,其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二种。
在临床上,由于本病有自愈的可能,对首次发现的骨样骨瘤可以采用水杨酸药物治疗,有部分学者报道使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剂能有效地骨样骨瘤的疼痛症状。但是目前相关的药物治疗骨样骨瘤的报道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相应症状。因而目前在临床上,普遍倾向于采用手术治疗。
由于骨样骨瘤病灶的病理基础是瘤巢和硬化区两部分,因此,是否能彻底切除病灶,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点,整块切除瘤巢和硬化区、植骨、内固定是主要的手术方法。部分学者认为,局部刮除瘤巢,保留反应骨能降低术后骨折的发生率,但在实际手术中,难以确定在余下的硬化区内是否有潜在的瘤巢存在,因此,这样的方法复发率较高。
射频消融等微创技术可以彻底切除瘤巢硬化区和病灶,是治疗骨样骨瘤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整个病灶在“灭活”后依然保留,病灶是否会“死灰复燃”,再次复发?尚需大的临床病例验证。而且,对于病灶范围较大的骨样骨瘤病,在射频消融等方法灭活后,骨折的风险会增加。
临床上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最佳适应证。因此,骨样骨瘤的治疗,不应依赖于一种方法,而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笔者的观点是:(1)对临床症状较轻,首次发现的骨样骨瘤患者,应采取药物为主的保守治疗;(2)对于病灶范围较大的骨样骨瘤患者,手术整块切除瘤巢和硬化区、并行植骨、内固定是主要的手术方法;(3)对于较小病灶,特别是髋臼、脊柱的较深的患者,射频消融等微创技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