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学习:胱氨酸病的诊疗你了解多少?

作者:  时间:2018-07-16  热度:

  胱氨酸病(cystinosis)是指由于CTNS 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膜上L-胱氨酸转运蛋白(cystinosin)缺乏,胱氨酸在溶酶体内蓄积,引起眼、肾脏、神经、内分泌腺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较为罕见,发病率约为1/10-20万。近日,AJKD发表了一则胱氨酸病的病理图谱,一起学习一下吧!

  胱氨酸病是Fanconi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临床上可分为3种亚型。即婴儿型、青少年型(迟发型)和成年型(良性)。

  婴儿型也称肾病型,为最严重和最常见的类型,早期表现为多尿、多饮、脱水、Fanconi综合征以及持续进行性肾功能下降。若不采取有效治疗,平均在9岁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胱氨酸沉积亦可导致眼部、肝脏、中枢神经系统、肌肉和内分泌组织等终末器官损伤。

  青少年型因其基因型多为杂合突变,临床表现多出现较晚,症状相对温和。表现为轻度肾病,无Fanconi 综合征,肾病进展缓慢,终末期肾病通常在12-28岁以后出现。

  成年型胱氨酸病主要累及眼部,以畏光为主要临床表现,裂隙灯检查可以见到明显的角膜胱氨酸结晶,无肾脏及及其他器官受损的表现(非肾病型)。

  光镜:巨噬细胞、肾小管和肾小球上皮细胞可见胱氨酸结晶,呈六角形、菱形或多边形,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呈双折射。早期病变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扁平化,刷状缘消失,多核肾小管和肾小球上皮细胞。近端小管萎缩变薄,呈“天鹅颈样”变形。后期可发展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伴进行性肾小球硬化。

  溶酶体膜上胱氨酸转运蛋白突变,导致溶酶体内胱氨酸积聚,出现进行性细胞功能障碍。婴儿型患者通常为57-碱基缺失所致;青少年型和成年型患者通常为跨膜或蛋白氨基末端突变所致。

  ➤反流性/慢性肾盂肾炎:可见片状、边界清晰的纤维化病变——常见于胱氨酸病,可通过是否含有胱氨酸结晶进行鉴别。

  一般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改善佝偻病症状,激素替代治疗。半胱胺是目前唯一性降低溶酶体内胱氨酸的药物,早期应用该药可以延缓终末期肾病6-10年,避免在儿童期进行肾移植术。

  [2] 胱氨酸贮积症诊治新进展.中华肾脏病2017年8月第33卷第8期.632-635.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