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是指因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度外伤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一般按发病机制将出血性疾病分为血管异常、血小板异常和凝血异常三大类。止血在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临床医生,弄清每一种止血药具体的适应证,才能确保最基本的“对症下药”。介绍各种止血药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则病例。
患者男,64岁,因“反复瘀斑1年余”入院。患者曾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皮肤散在瘀斑,偶有鼻衄、牙龈出血。既往无出血史及家族出血史,曾有农药、鼠药接触史。查体:贫血貌,四肢皮肤散在瘀斑,口腔可见血痂。血常规:红细胞(RBC)3.11×1012/L,血红蛋白(Hb)80 g/L,白细胞(WBC)9.98×109/L,血小板(PLT)353×109/L。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03.1s。Ⅷ因子活性0.8%。FⅧ抗体阳性,定量检测28.3 BU/ml。凝Ⅸ、Ⅺ、Ⅻ因子活性、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
治疗:地塞米松12.5 mg/qd + 环磷酰胺1 g/qw,间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对症支持治疗。出血逐渐控制,复查APTT 104.7 s。FⅧ 0.8%。FⅧ抗体定量检测26.5 BU/ml。
血友病是一种出血性疾病,其治疗的第一步就是止血。但临床中遇到的出血性疾病由于发病机制不同,选用的止血药也会不同。目前主要用于出血性疾病的代表药物有酚磺乙胺、垂体后叶素、氨甲环酸、维生素K1、凝血酶等,对于这些止血药的分类及适应症,你是否都清楚呢?
按照作用机制,目前常见的止血药主要分为五大类: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物、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凝血酶、促进凝血因子活化药物以及其他。下面小编将逐一对各类型的常用药及适应证作一总结。
临床工作中,“出血事件”频发,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出血,止血方案也大大不同。掌握每一类止血药的适应证是治疗出血性疾病的前提。当然,在使用止血药期间,不良反应也会偶有发生。因此,应用止血药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另外,在应用止血药时,常同时应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2]王惠平,陈怡,程鹏,邓东红.获得性血友病A 4例的诊治并文献复习.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 10(7): 658 - 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