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大会,以“一会四地”的方式,同时在成都、济南、合肥、郑州召开,于6月4日落幕。这是一场神经内科的高学术论坛会,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管理、科研人员逾万人参加会议。
神经内科的强弱好坏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各学科重要的基础支撑,是一个医院实力和水平的标志。重病人中,90%涉及神经内科的诊治。尤其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神经内科需要用高科技,智能化,不断突破创新的医疗水平才能担负起新的历史任务和。
本次大会荣邀专家中,众多专家把“患脑病后抑郁”作为学术课题。再次把帕金森、脑卒后等的面临、心理疾病治疗推向另一高度。
孟晓梅海淀医院,参与一项973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一项首发基金及数项医药课题的临床研究,目前负责一项海淀区科技项目“老化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文章十余篇。
我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PSD患病率在卒中后1月为39%、3~6个月为53%、1年为24%。若不区分抑郁的严重程度,而统称为卒中后抑郁状态,则其发生率为20%~70%,多数报道为40%~50%。市科委科委资助的一项研究以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卒中病人520例为研究对象,发现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4.2%,其中轻度占20.2%、中度占10.4%、重度占3.6%。
卒中后抑郁的危害包括:增加死亡率;影响康复效果和机体功能恢复;影响社会功能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认知功能;延长平均住院时间;增加卒中复发风险;阻碍疾病治疗。
AHA与ASA联合发表的《卒中后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因发病率高,卒中的所有患者都应进行情绪障碍的筛查。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女性,社会/家庭支持少,左侧额叶和基底节病变(接近额极),神经功能缺损严重以及既往有抑郁史等。
卒中后1个月内是PSD的发病高峰期;卒中后3-4个月是PSD的患病高峰期,1年时下降,但卒中后1~3年患病率仍然很高。《卒中医疗最佳实践》推荐,应在所有的治疗转变点或任何发现抑郁临床指征的时候进行抑郁的筛查。
卒中后脑病的筛查是在临床中必要进行的,但治疗更是重中之重。在各种治疗方案中,非要药物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而非药物治疗中-神经调控技术作为有效治疗新科技,不断的被多位专家亮相在课题中。
【文-河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认知障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医师分会常委、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河南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候任会长,河南省神经内科质控中心主任。《中国实用神经疾病》副主编。】
拜立康神经调控技术是基于RTMS技术之上的迭代升级技术。是时变脉冲作用于大脑皮层,让无创通过脑屏障通过颅内深层组织,形成相应效应,在局部电磁调节信号网络使脑功能趋向正常化,持续化从而达到重塑功能改善和控制临床症状。
这一技术得到广大临床医生高度评价,解决神经内科脑神经治疗的一题。本技术得到美国FDA30年间多次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