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了解PICC如何帮助运输化疗药物

作者:  时间:2018-06-30  热度:

  由于化疗药物的化学性、酸碱性及浓度高等特点,通过常规的周围血管穿刺或套管针给药出现对血管的损伤及带来的疼痛在化疗中极为常见。对血管的损伤多为不可逆的。反复多次的外周静脉穿刺及化疗药物毒性作用的损伤,给再次穿刺和一次穿刺成功带来了困难。常有虽然穿刺成功,但是由于药物作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仍可出现药液外渗,造成对血管的损伤。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患者取仰卧位,PICC置管术穿刺的血管应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肘部粗大血管,以贵要静脉为首选,因其直,短且静脉瓣少。穿刺前测量定位(测量时手臂外展90°)穿刺点定位在肘关节下方 1~2cm,长度为肘关节到对侧胸锁关节,约40~43cm。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建立无菌区,预冲导管。在局麻下行深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退出导管套管,撤出导引钢针,确定回血和封管,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贴,并通过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

  导管堵塞发生率非常高,可达20%以上,并且随留置时间延长而增加。对于血栓形成性堵塞,可先用肝素盐水轻柔回抽,试将凝血块从管腔抽出,或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反复回抽,使药液充分均匀充满管腔,2h后用注射器回抽,见有回血即可。如系脂肪乳剂引起的阻塞,可选择70%的乙醇。采取脉冲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所在。出院前做好宣教,指导患者按时来院换药冲管。

  最常见的原因是在插管的过程中插管处皮肤携带的病原菌随管道进入体内所致,因此严格无菌操作为其预防的关键所在。而导管堵塞与所输液体的成分、封管的方法、血液黏滞度以及输液速度等多因素有关,如果输液速度较慢或者输注胶体液后一定要进行冲管,避免所输液体在管腔内形成沉积。

  渗血原因包括穿刺时直刺血管,穿刺后方法不正确、时间短,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停服抗凝剂,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10min,制动30min。穿刺时避免直刺血管。活动受限者,避免在受力侧及僵直、肌紧张侧穿刺。

  多见于高敏体质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对导管外露部分或固定敷料的过敏样改变:局部发红、刺痒,严重者出现大面积水疱甚至破溃。处理的方法是用无菌纱布将导管外露部分与皮肤隔开,局部皮肤消毒后涂以抗过敏药物,避免抓挠。激素类外用药可防治皮肤的过敏样改变。

  静脉炎为PICC置管常见的并发症。引发静脉炎的因素为机械因素、化学因素和细菌因素。临床中以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最高,发生在穿刺后2~3d,临床表现为穿刺点上方沿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局部皮肤红肿、有触痛。在置管前应正确选择管材,评估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正中静脉血管,最好选择右侧径,因左侧径较长、弯曲,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在置管后前5d,每天应给予局部温湿敷3~4次,可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3.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2014,29(2):169-171.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