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号,中国心脏大会(CHC 2017)在召开。在本次大会的心内科医师继续教育及规范化课程中,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黄晓红医生以“老年心力衰竭的特点与诊治进展”为题做了精彩报告。
21世纪以来,心脏病学领域出现了两大亟待攻克的疾病,第一是心衰,第二就是房颤。心衰的发生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80%的心衰患者都是老年人。老年心衰患者的5年率为25%-50%,低于多数的恶性肿瘤。心衰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猝死发生率是正的5倍。可见,心衰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患病、死亡和住院原因;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心衰的发病率也将持续增加。
2014年中国心衰指南推荐,BNP显著升高一般指切值的4倍。NT-proBNP加临床诊断可提升诊断效率。
最新国外研究报告的BNP、NT-proBNP相关结论如下,这一区间内的患者需要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伴其他合并症的老年心衰患者来说,BNP的最佳诊断截点仍不明确。当患者出现病情恶化,BNP的增加超过50%基线值可被视为失代偿性心衰。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心血管病因素的增加、冠心病与急性心梗急性期救治的改善,很多心血管病存活患者成为了心衰“后备”人员。自1990年至今,地高辛、正性肌力药物、ACEI/ARB、β受体阻滞剂、MRA等心衰治疗药物和ICD、CRT、VAD等治疗装置的出现降低了心衰死亡率。
老年心衰患者的治疗可用“亚最佳治疗”一词来形容,因为老年患者的治疗会受到误诊/漏诊、共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2009年公布于《EHJ》的调查数据显示,80岁以上心衰患者的常用药物主要是利尿剂和洋地黄等改善症状的药物,而ACEI、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等真正改善预后的药物应用较少。
HFpEF与HFrEF的发病比例几乎是1:1,而且HFpEF患者的预后也不容乐观。但是目前老年HFpEF患者的相关试验多为中性或阴性,相关干预也多是改善症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