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8项研究的meta分析中,来自爱资哈尔大学医学院的Ahmed Elmaraezy等人分析了2559例受试者的数据。在这其中,1224例介入心脏病医生曾于辐射,1335例受试者则没有接触过辐射。
在该研究中,介入心脏病医生的合并整体晶体后囊浑浊发生率为33.4%,任意晶体浑浊发生率为36%。研究者发现,于辐射的介入心脏病医生发生晶体后囊混浊的风险大约是未者的3倍(RR = 3.21; 95% CI, 2.14-4.83)。然而,两组人群的皮质性浑浊(RR = 0.69; 95% CI, 0.46-1.06)及核性浑浊(RR = 0.85; 95% CI, 0.71-1.02)并无明显差异。
整体而言,介入心脏病医生的任意晶体浑浊风险更高,但是结果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RR = 2.61; 95% CI, 0.68-10)。而且研究者提到,4项对比介入心脏病医生与对照组任意晶体浑浊风险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研究者报告称,在导管室的工作时长以及使用性铅制眼镜在白内障发生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导管插入手术时间>25年的介入心脏病医生发生晶体浑浊的可能性更高(校正OR = 5.94; 95% CI, 1.08-36.62),手术过程中穿戴性眼镜时间不足75%的医生也是如此(校正OR = 3.87; 95% CI, 1.28-11.68)。
亚组分析的结果发现,累积辐射量≥1 Sv的介入医生的后囊下白内障风险较量不足1 Sv者有不明显增加(RR = 1.26; 95% CI, 0.86-1.86)。但是研究者提到,这种不明显的差异会因辐射剂量的和白内障风险而存在不同,数据也受到了样本量的。一个探索性分析发现,于辐射的和技术人员的后囊下白内障风险也有增加(RR = 2.76; 95% CI, 1.43-5.31)。
研究者写道,介入心脏病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于职业性电离辐射后的白内障风险高于未于辐射对照人群。所以在导管室工作期间,辐射性措施是一种必备条件,而且关乎医护人员健康的辐射计量临界值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