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尤其是血管内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亟须建立个体化评估以指导决策,改善临床结局。为了更新本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提供未来临床研究思,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组织国内各领域专家,在2013年“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并撰写了《缺血性卒中脑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指南(2017)》。小编在此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整理,以供参考。
➤ 对于拟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对基线侧支循环状态进行评估,可应用ASITN/SIR侧支分级量表,以帮助预测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及获益(Ⅰ类推荐,);也可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多时相CTA检查评估侧支循环的代偿程度,以进行度分层(Ⅱa类推荐,B级)。
➤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选择不同侧支循环检查手段。DSA仍是不同级别侧支循环评估的金标准;对于二级侧支的解剖学评估,CTA优于MRA。(Ⅱb类推荐,C级)
➤ 对于侧支循环分级量表,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估体系,各种评估量表的预测价值、信度、效度仍需进一步验证。
➤ 对考虑接受静脉溶栓、静脉-动脉桥接血管再通治疗或单独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侧支循环的评价,对其预后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Ⅰ类推荐,B级)。
➤ 尽管目前有多种无创性影像学方法可在上述治疗前完成侧支循环的评价(例如多模式CT和MRI等),关于是否应将侧支循环状态作为上述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前的常规影像学评价指标仍未明确;在治疗前进行侧支循环的评价是否会延迟治疗,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基线的侧支循环状态指导临床决策,仍需前瞻性的研究(Ⅱb类推荐,C级)。
➤ 对于存在症状性ICAS病变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可能影响患者的功能预后及卒中复发风险(Ⅰ类推荐,B级)。
➤ 其中,软脑膜侧支状态可能明显改变症状性ICAS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和功能预后,但其对中度(50%~69%)和重度(70%~99%)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的潜在的相反作用仍需进一步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Ⅱb类推荐,B级)。
➤ 关于Willis环的完整性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目前相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Ⅱb类推荐,B级)。
➤ 基于目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侧支循环评估中的进展,例如动态CTA、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等,前瞻性的多中心队列研究可进一步明确一级(Willis环)及二级(主要为软脑膜侧支)侧支循环对症状性ICAS患者功能预后及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Ⅰ类推荐,C级)。
➤ 不推荐对伴有颅内大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颅内-颅外动脉搭桥手术(Ⅲ类推荐,),但在明显脑血流储备能力下降患者,谨慎评估效益和风险后可以采用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Ⅱb类推荐,C级)。
➤ 推荐他汀类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Ⅱa类推荐,B级),在心房颤动心源性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也有一定获益(Ⅱb类推荐,C级)。
➤ 尤瑞克林及丁苯酞对缺血性卒中有改善脑血流作用,有一定的临床获益(Ⅱa类推荐,B级)。
➤ 对缺血性卒中伴有大血管闭塞及低灌注的患者,升高血压获益仍不清楚;缺血性卒中目前不推荐扩容治疗,一般不推荐使用羟乙基淀粉或白蛋白(Ⅲ类推荐,)。
本指南转载自《中华内科》,转载时经医脉通整理,经《中华医学》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非商业应用。
原文索引: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 缺血性卒中脑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指南(2017)[J]. 中华内科, 2017,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