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临床上得到普及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够克服传统超声和多普勒超声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将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灌注情况实时、动态连续地呈现出来,自此超声技术不再局限于形态学成像,更进一步成功地过渡到功能性成像,实现了超声成像技术的一次巨大飞跃。
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已逐渐有研究其除了经静脉注射造影剂来显示组织的微血流情况外,也可直接或间接注入机体的生或非生管腔使其显影,从而观察管腔的形态以及其内灌注情况等。2008年欧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合会更新了超声造影应用指南,提出了腔内造影的概念,此后腔内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逐步开展。然而目前多数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临床应用范围及价值还需进一步确认。
经胆道超声造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胆道插管,如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PTCD)、T管等,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管腔内从而显示胆管及其分支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等。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胆道造影(CC)存在辐射性以及造影剂过敏反应等一系列局限,新兴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具有较高的性与准确性,然而高昂的价格也使一部分患者望而却步。经胆道超声造影可以实时动态呈现造影剂在胆管内充盈灌注情况,从而显示胆管梗阻端形态及阻塞程度。
章健全等对2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道(17例)/胆囊(4例)穿刺术,并在超声下向其内注入造影剂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经胆道超声造影对于胆道梗阻的判断优于常规超声,与MRCP、CC的结果一致,可以生成良好的胆道系声像图并指导临床决策。张艳玲等对33例胆道梗阻患者进行经胆道超声造影检查,对照CC,结果发现经胆道超声造影对肝内及肝门部梗阻的诊断准确性高于肝外;对完全性梗阻或严重狭窄诊断的准确性高于轻度狭窄;对肿瘤性病变的的诊断能力高于结石性病变。原因可能与胃肠气体和网膜等混杂回声干扰以及胆道内小结石或胆管轻度狭窄易受造影剂有关。经胆道超声造影能准确判断胆道内置管的以及是否脱管。
2009年Ignee等首次采用经胆道内超声造影技术指导8例PTCD术中置管,结果均很好显示了胆管树结构以及梗阻部位,同时诊断了1例胆汁漏。许尔蛟等采取同样方法指导了64例PTCD的患者术中置管,结果显示经胆道超声造影良好地显示了引流管及其对应的引流区域,从而预测引流效果,提高了置管效果。经胆道超声造影可以较好地显示胆管受情况。肝门部胆管癌因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术前准确分型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手术方案,提高患者预后。周遥等采用经胆道超声造影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Bismuth分型,对照病理结果,显示经胆道超声造影可有效提高分型的准确率,与CC的准确率相一致,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临床分型诊断的有益补充。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出现,经胆道超声造影在成像方面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成像。同样对于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诊断,许尔蛟等对16例确诊患者行三维经胆道超声造影,结果显示三维经胆道超声造影不仅具有良好的准确率,更能够克服二维图像切面受限的不足,提高胆道系统的分辨能力,为临床医生提供整体直观的影像,进而指导手术。
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是由于膀胱输尿管连接部异常,在排尿时不能尿液进入输尿管从而导致泌尿系的反复感染,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尿畸形。常规超声可通过诸如输尿管和/或肾盂肾盏扩张、肾盂肾盏或输尿管壁增厚、皮质髓质分化的缺乏、肾脏发育异常等间接征象进行诊断,是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但性较低,容易漏诊。为了直观地显示VUR的情况常需进行必要的尿插管。传统的影像学方法包括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静脉肾盂造影(IVP)、直接放射性核素膀胱造影(RNC)等。排泄式尿超声造影(Voidingsonography,VUS)在临床上起步较早,随着新型造影剂的出现和超声造影设备技术的日益完善,其对VUR的检查日趋成熟。Darge等对800例患儿的研究经验表明,与VCUG/RNC比较,VU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多篇文献报道显示,对比VCUG结果,VUS诊断准确率高于90%,漏诊率约为10%,低于VCUG。而且,与VCUG相比,VUS更具有能够避免放射线的、不产生过敏反应、可重复检查以及可实时显示造影剂在尿的流动情况等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由于尿道成像的,有学者提出VUS可作为女性患者的一线检查,对于男性患者还是首选一次性VCUG检查。然而Berrocal等对146例患儿进行经会阴VUS了12例男性患儿尿道异常,打破了VUS检查对男性患者的局限性。
近年来女性不孕症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输卵管性不孕约占25%~50%,大部分与通畅性异常有关。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是腹腔镜下通染液检查,其能够直观反映输卵管通畅情况并且同时进行微创治疗,然而具有有创、费用昂贵等缺点。临床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X线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它能地显示输卵管形态、走行并评价其通畅性,但同样具有辐射和过敏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HyCoSy)是在超声下将造影剂经置入宫腔的导管注入子宫和输卵管,实时观察造影剂通过宫腔、输卵管的流动及进入盆腔后的分布情况,以发现宫腔和输卵管内病变、畸形以及评估输卵管通畅性。HyCoSy在诊断女性输卵管疾病方面起步较早,早在1984年Richman等最先在超声下葡萄糖注入子宫输卵管内观察输卵管通畅性,开创了HyCoSy的先河。
随后几十年来超声技术不断发展,使得HyCoSy检查日趋成熟并逐步受到临床认可,成为输卵管性不孕的一线筛查方法。经超声造影探头的出现使患者无需憋尿,图像不受肥胖及肠道气体的干扰;第二代造影剂SonoVue是血池造影剂,对黏膜无刺激,对人体无危害,与早期应用于HyCoSy造影剂(如Echovist、双氧水、盐水-气混合液等)相比,具有稳定性高,成像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可以输卵管远端显示清晰,并且联合谐波成像,增强了图像对比度;三维成像技术自2009年逐渐应用于HyCoSy,能够直观地显示输卵管走行,并可实时动态观察子宫腔及输卵管各段通畅性的情况,对于输卵管异常显影如僵硬、扭曲、纤细、角状反折或盘曲的判断更为精确。超声造影剂本身对输卵管具有一定的疏通作用,造影当月即可试孕,为患者带来了。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HyCoSy在评价输卵管通畅性方面的准确性可以与HSG媲美。
根据超声造影注入造影剂时有无明显阻力、造影剂在输卵管流动是否顺畅、输卵管全段能否清晰显示、输卵管伞端有无气体溢出及溢出快慢、卵巢周围环状光带是否明显和子宫直肠窝处液体积聚量等征象将其分为输卵管通畅、输卵管通而不畅以及输卵管闭塞。尽管目前临床上HyCoSy对于输卵管通畅或阻塞的诊断准确可靠,但对输卵管通而不畅的诊断标准较为模糊,缺乏细化分级,经验依赖性较大。相比于输卵管阻塞,输卵管通而不畅具有更大的性,可能导致异位妊娠引起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有必要对输卵管通而不畅进行分级从而评估其治疗效果及性。然而目前文献尚无报道关于HyCoSy对通而不畅的分级诊断标准及预后相关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涎腺的梗阻性疾病在临床常见,通常来源于涎石症、管腔狭窄、异物或其他罕见病因。而舍格伦综合征与放疗后反应引起的分泌腺的功能紊乱也占有一定比例。常规的诊断方法有超声、数字减影涎腺成像和MR涎腺成像等。2010年Clevert等首次对涎石症、导管结构异常、舍格伦综合征、口腔干燥综合征、导管内肿瘤的患者进行涎腺导管腔内超声造影,结果显示涎腺导管腔内超声造影是一项经济、方便操作,对患者无痛苦及副作用的检查方式。造影剂的注入清晰地显示了导管系统,并且具备实时成像以及重复检查的优势,弥补了传统造影检查的不足,为涎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思。
肝硬化患者肝性胸水发生率为0.4%~30.3%,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肝硬化患者在腹腔-胸腔压力梯度下,腹水通过膈肌缺损形成孔道跨膈移动进入胸腔,进而形成胸水积聚。肝性胸水应与其他炎症或代谢疾病等引起的胸腔积液相鉴别。常规行X线或B超可以检测出胸水存在,但无法明确其性质及来源。因此通道的存在对于肝性胸水的诊断尤为重要。Foschi等选取了7例同时伴有肝硬化腹水及胸水的患者,通过腹腔穿刺注入造影剂,同时通过超声检测腹腔与胸腔,并以核素扫描为参考标准。结果显示5例患者造影剂通过腹腔到达胸腔,另外2例患者未探及,与核素扫描结果相一致。腹腔内超声造影凭借其经济便捷的特点在探测胸腹膜交通从而确立肝性胸水的诊断中具备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超声造影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瘘的探测及诊断已经被临床有效。2000年Henrich等报道了1例经瘘腔内超声造影成功诊断直肠瘘的病例。作者首先进行内诊确定了瘘孔的,随后经导管注入造影剂(Echovist)。通过经超声的方法成功观察到造影剂在瘘管中流动并积聚到直肠腔内,清晰地显示了整个瘘管系统。从而提出与传统的放射性成像方法相比,超声造影能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辐射,更具有经济方便的优势,其临床应用范围值得进一步探究。此后,文献相继报道了瘘腔内超声造影成功诊断肛瘘、膀胱直肠瘘的病例。
脓肿是急染过程中,器官或组织内因病变组织坏死或液化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临床上脓肿较大或壁厚不易愈合者治疗以引流为主。肝脓肿病灶在常规超声下不易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经静脉超声造影能够显著提高肝脓肿诊断的准确率。柳刚等对45例经静脉超声造影为典型肝脓肿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术后向脓腔内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脓腔内的充填情况,对比术前经静脉超声造影图像,结果显示术后脓腔内均被造影剂完全充填,总治愈率为100%,并且未见并发症发生。因此脓腔内超声造影能够实时、清晰、直观地判断脓腔是否已完全消失,并排除周边是否存在残留脓腔或分隔,避免术后复发,有望成为肝脓肿引流术的一种新的评价指标。
腔内超声造影可以应用于任何可获得的生或非生体腔中,用于显示腔内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或器官的联系等。现阶段其他临床应用还包括:胰腺假性脓肿,胰腺其他并发症,胃食管反流,其他原因瘘,胃肠道狭窄等。尽管目前有关腔内超声造影大部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诸如Hy-CoSy以及VUS等起步较早的腔内造影检查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得到了临床广泛认可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腔内超声造影的研究逐步深入,其临床应用将日趋成熟,克服传统检查的不足,成为临床诊断的有益补充,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