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曲普坦类药物正式亮相以来,偏头痛急性期的治疗迎来了春天。随后,曲普坦类药物的家族逐渐壮大,随即宣告了麦角类衍生物时代的终结。可以说,曲坦类药物的诞生为偏头痛的治疗划定了一个转折点,并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关注。
此后研究人员开始聚焦于NSAIDs与曲普坦家族药物联用的疗效,研究围绕着其安全性、有效性、一致性、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动力学展开,并讨论了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患者的应用可能性,以及常见不良事件和患者的残疾水平。尽管如此,据统计目前仍然只有27%的患者接受了正确的诊断,并且只有17%的患者会在急性治疗时使用曲普坦。
在这一漫长的阶段,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慢性偏头痛形式的定义。而这又使得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即频繁偏头痛发作患者的药物过度使用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这一问题的辩论越来越炙手可热,人们一直在争论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是一种单独的分类,还是慢性偏头痛治疗的必然并发症。
然而现在人们发现,曲普坦类药物是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重要原因。因此,单克隆抗体出现在偏头痛领域,标志着偏头痛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当前的偏头痛治疗新药研究主要围绕着CGRP或其受体而展开。虽然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但研究显示新药治疗的普及率却在下降。并且不幸的是,目前缺乏原发性头痛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目前我们仍然处于基于真实世界而逐渐恢复老药治疗的阶段。
人们距离偏头痛治疗的理想化仍然很远,似乎并没有一种解决方法,可以满足83%从未用过曲普坦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需求。
偏头痛界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疾病负担,患者群体占总人口的14%,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三,并造成了50岁以下人群的残疾。不幸的是,大多数偏头痛患者选择联合使用NSAIDs与不同的化合物(如咖啡因、麦角类衍生物、巴比妥类药物等)来治疗急性发作,但这些化合物确实带来了药物过度使用的慢性并发症。
不同于曲普坦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及药理学特征,新型五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lasmiditan的诞生,为急性偏头痛治疗领域带来了一些进步。从药物机制的角度来看,lasmiditan的功效是通过非血管性机制介导的,没有曲坦类似物的典型血管收缩剂活性。这种药物的诞生,有望弥补急性偏头痛治疗现状中的一些问题。
另外,虽然2/3的预防性治疗研究聚焦于新型药物,但急性期的治疗研究中仅有1/6左右是关于新型药物的。针对CGRP或其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将是一种额外的预防性治疗选择,可通过降低发作频率和减轻疼痛严重程度,来更容易地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这种未满足的需求需要更多新的想法,帮助患者确定一个简单、快速、安全的选择目标。
该药物是众多阻滞CGRP药物中的一种,第3期试验的初步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接受这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生偏头痛的可显著减少,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为注射部位疼痛,安慰剂和积极治疗组的报告比率相似。
该药物的相关研究于今年的美国神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研究结果显示可显著减少慢性偏头痛对日常功能的影响。研究使用的剂量为单次静脉注射300毫克、100毫克、30毫克或10毫克,所有剂量均耐受良好,无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报告。
该药物的相关研究同样发表于今年的美国神经病学会年会,并且有两项关于该药物的研究结果正式公布,均显示安全有效,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这种单克隆抗体与其他单克隆抗体不同,是受体性的。因此,预计这种类型的药物不会对免疫力等问题造成长期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