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发展让写作表达思想——“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名师大讲堂活动综述

作者:  时间:2019-02-02  热度:

  写作的思维品质是作者在写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它包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缜密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它们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对人们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帮助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

  11月6日上午,在美丽的姑苏园区,在这所被称为“最年轻的名校”——西交大苏州附中,聚集了一群热情洋溢的人,他们是参加“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名师大讲堂活动的专家学者们,以及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的老师们。

  这次研讨活动由江苏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苏州工业园区语文骨干教师共同体、南京市张一山名师工作室共同举办,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承办,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初、高中语文教师,教研员,语文教育研究者、关注者们积极参与。吸引了著名学者魏本亚教授,余党绪老师、张克中老师等十余位各地知名特级教师。本次研讨活动分两天进行,用活动主持人,本校特级教师陈兴才老师的话来说“第一天是重头,第二天是高潮”,每场报告、每节研讨课都是那么精彩,每一分每一秒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各位专家、老师分别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对写作思维的理解,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展示,让我们感觉,写作思维的培养和提升,语文大有可为!

  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学生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11月6日上午,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作了一场关于写作思维与核心素养的主题报告,粗粗想来,一个成熟的写作事件的发生,离不开这样四种核心能力。

  第一是感知。正如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们会从品味词语的温度、嗅出句子的气息出发,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写一篇文章则是要经营一个自己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我们要呈现给他人的,都是通过我们的感官所捕获的人或物,是有意思有意义的材料。这些素材,交织着我们的情感,同时投射着我们的认知。

  第二是理解。写作的意义不只是呈现,更重要的是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思维参与了的那一部分发现更有价值,也更有交流的必要。韩寒有一本书叫《我所理解的生活》,这个书名我很欣赏,每个人通过文字能告诉别人的,基本上都是自己所理解的那个世界。世界是大象,我们能表达的只是我们摸到的一部分。而如果我们都能把自己理解了的一部分拿出来交流,我们所看到的也就离真实的“大象”迈近了一步。

  第三是构思。构思解决的是文章形式的问题。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发现与体悟,需要用文字来承载这些内容。而文字本身是分散的,思想也还未呈现清晰的面貌,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表达需要来组织它们,这时就涉及到章法问题,连缀成文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能力,有人把它说成是列提纲,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盖房架屋,都击中了实质,那就是解决文章框架问题。

  第四是想象。在写作中,想象的存在属于文章中灵动的那一部分。这是因为,美丽独特的理解与发现,必须借助丰富的表达方式,才能使文章骨胳匀称,血肉丰满。这些表达方式里,包括勾连生活的细节,构想未知的图景,寻求独特的表现形式等。

  思辨性写作旨归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或者说,思辨性写作是批判性思维在写作教学中落地的途径和方法。批判性思维不是字面上可能带给冲击力的简单的挑错、否定和批判别人,而是一种思维品质。美国学者格拉泽尔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批判性思维(也译作审辩式思维)。”

  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 教育部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者,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读写研究全国著名专家余党绪老师在11月6日下午的主题报告中就在和我们解读说理与思辨的问题。余老师从四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动向开始,近四十年高考作文经历了政策图解、道德阐释、抽象思辨、具体思辨(任务驱动)等四个过程。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已经透露出了强化以分析论证为基础的说理的信息,全国卷的“任务驱动型”和上海卷的“具体思辨型”表现最为鲜明。共同点是设置真实矛盾,引导具体说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析论证”中说理。而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功能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缺乏“说理”的概念,也不懂得“理”的合理性与公共性;对“说理”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摆事实,讲道理”的粗浅层面。“说理”的核心,是分析论证,就是在事实分析、价值分析与因果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断言。常见的“名言警句+结论”“事例+结论”或者“类比+结论”,某种程度上等于取消了说理。模糊了论证方式与表达技巧的界线。例证、类比论证属于有逻辑效力的论证方式,使用时应注意它的逻辑规则,谨防陷入逻辑误区;而比喻、引用名人名言、援引格言谚语都属于表达技巧,只能传达、渲染和夸饰道理,本身并不具有论证的逻辑效力,不属于论证方式。而说理才是议论文的核心,分析论证是说理的核心。

  接下来余老师举了一个题目为《稳中求胜》写作的例子具体来来进行讲解文章在议论说理方面的不足。由此看来学生目前作文的主要缺陷在于分析论证没有自己的思考。最后余老师总结说:“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关涉价值和理念;写作是一种认知活动,关涉实践与思维;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关涉智能与素养。”所以学生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

  作文,应当让自己的思考 随着事件的叙写一同生长。 好作文,就是作者具体诠释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由于“思辨”本身具备的“理性”因素,它往往成为师生从事议论文写作活动的自然反应,而在非议论性写作中则显得反应迟钝——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或实践中的“不达”。其实,由于“思辨”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思维品质,它并不排斥在非议论性写作中的存在,不仅不排斥,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写作的质地,从写作任务到写作过程到表达结果。

  在11月7日上午的几堂研讨课中,几位特级教师们向我们展示了课堂写作教学的思维的火花。

  西交大苏州附中特级教师陈兴才老师通过教师墙上的一句话“人生很贵,请别浪费”展开讨论,“谁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主旨是什么?你想到什么事或人?你认为有道理吗?人生、贵、浪费,可以或还能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如果条件和情境变了,是否还成立?”连续的提问和追问,

  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起学生思辨的火花,通过商榷名言让学生知道在写作中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特级教师庞培刚老师则通过一堂“用好材料,让举例论证鲜活起来 ”的议论文写作指导课,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事实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举例论证时,应根据论点需要,对材料进行剪裁处理,抓住需要信息,舍弃与论点无关的信息进行概括叙述。只有把论据所蕴涵的意义挖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发生内在的联系,才能直接证明论点。

  苏州相城太平中学特级教师沈庆九老师则通过一篇名为《皱皮苹果》的作文展开教学,皱皮苹果引起了我的思索,生活中有人喜欢“以貌取人”,殊不知“金玉其外”很可能是“败絮其中”,其貌不扬的可能内心很强大,才华更加横溢。因皮皱而丢弃,最多浪费了一个苹果;而因相貌问题埋没了栋梁之才,这损失可谓大矣。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外表而影响判断力。一个皱皮苹果,蕴含着人生的辩证法。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文学语言舍弃大家所识的日常用语,而用心地去创造新的词语;浓缩原来的日常用语,以省略或跳脱的手法吸引人的注意。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世界即使有所根据,但也必定与真实的世界有所差距,而绝不可能完全是真的;换言之,作品中的世界包含了不少作者个人的想法和感慨,甚至于更多的想象和虚构在内。不论是人、动物或植物,不论它们是在静止状态、或在动态之中,其外貌、精神、姿态和动作等,都有可能在人们的心中引发出美的感觉。而以文字或语言将这些情况生动而技巧地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其最大,或者说是最重要的功能,也就是让“人”观赏或阅读完之后,在内心之中被激发出“美的感觉”,并因而开阔了自己的心胸和视野,进而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层次,以及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而目前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没有区分;缺乏文学文本解读的理论和策略;无法从文学文本中获取交流表达的技巧。江苏师大博士、副教授、香港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尹逊才老师通过“基于交际目的的文本解读理论模型建构”,力图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思想,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江苏省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教育部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者张克中老师在主题报告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写作”。中学写作教学是尴尬的,师生都觉得无意思,用时很多收效不大,用时很少高考不差,谁都说谁都处理不好,越教越差,文体不分、记述幼稚、没有说理、结构平面固化、大胆掉书袋……而这些年我们作过的努力,比如摘抄好词好句 交给学生写作的基本框架,规范学生写作的文体格式,背诵好文章好段落,背诵名人名言,背诵范文, 教给学生扭一扭转一转的技法,拚命写拚命写,可惜收效甚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写作,重新认识文体,重新发现思想,重新规划类别。

  当教学没有了思想,学生也没了思想,没有思想的人去表达,一定是没有思想的表达,这种表达恶性循环后就是这个样子,也有可能更坏。让人有思想很重要,一个社会不能只有少数人有个别人有,教学尤其写作教学特别要关注这一点。最后,张老师指出“写作的规范性很有限,我们不能以狭小的写作范围把学生限制在不想表达的欲念里。”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到语文学科,专家讨论稿中拟定其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不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还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都需要批判分析的能力。而批判性阅读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被动吸收的阅读只能培养出“人形鹤踏”和“两脚书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个人见解,“思辨缺席”,不是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思考力和批判力的公民。

  基于此,笔者倡导批判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实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本次为期两天的“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名师大讲堂活动关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力图让写作真正成为思想表达,其实这也是改革写作教学的最迫切行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打造充满思维的写作课堂,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擅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一系列可操作性较强的新教育手段,使学生在思维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批判性,敢于对那些不自觉的假设和理所当然的定论说不,使学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发展成创新能力极强的综合型人才。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