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综述)之一(0楼),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综述)之二(1楼),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综述)之三(2楼);
用英语写学术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宣讲,促进学术交流;二是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使国外同行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样也是出于学术交流的目的。不同的学科或领域、不同的刊物对论文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但各个领域的研究论文在文体和语言特点上都有许多共性。了解了这些语言共性,便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对我国青年学者或学生来说,用英语写作的难点不是没有写作材料,不是不熟悉专业词汇,也不是没有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用英语写论文难,是因为不太了解学术英语的语言特点。关于学术英语写作的语言技巧,我们已在第一部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此部分讨论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包括学术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句型结构,我们都在此作较详细介绍,以便读者模仿练习,将写作工作化难为易。
其中Title,Abstract,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Conclusion,Reference等八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内容根据具体需要而定)。在这八项内容中,读者最多的是Title,Abstract和Introduction部分,读者会根据这些内容来决定是否阅读全文。也就是说,一篇研究论文赢得读者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itle,Abstract和Introduction写得好坏。因此这三项内容将各分章详细加以讲述。
学术论文的正文一般包括Method,Result,Discussion三个部分。这三部分主要描述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方法,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条件,并如实公布有关数据和研究结果等。Conclusion是对全文内容或有关研究课题进行的总体性讨论。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反映一个研究课题的价值,同时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论文标题是全文内容的缩影。读者通过标题便能够预测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意图,从而决定是否阅读全文。因此,为了使文章赢得有关领域里众多的读者,论文的标题必须用最精炼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体现全文的主题和核心。本章主要探讨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言特点及写法。
英语科技论文中,标题不宜过长,大多为8—12个单词左右。表6.1和表6.2列出了一些学术论文的标题的字数及词性统计资料。
来源:中国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表6.1中列出的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15篇英文论文的标题,平均9个单词。表6.2列出的是从The Ohio Journal of Science中随机挑出的15篇论文的标题,平均9.5个单词。要想用有限的字数概括全文的主旨,用词必须仔细斟酌和推敲,选择最简练、最准确、最贴切的词来表达全文的主要内容。
从表6.1和表6.2可以看出,标题中用得最多的是名词(包括动名词),平均占总单词数的50%~60%之高。其中有的标题中80%以上的词为名词。除名词外,用得较多的是介词,有时使用形容词、冠词、连词、副词。
标题是对全文重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用词要贴切、中肯,不能有任何随意性。为了便于检索,标题中所用的词尽量使用表达全文内容的关键词,下面举例说明标题中关键词的出现率。例1
从上面四个例子可以看出,标题中的用词多是文章的关键词,明确、精炼,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予以高度概括。
标题中用得最多的是名词或名词词组,一般不用动词或动词词组。如果用动词,则用非谓语动词形式,如动名词、不定式或分词。
从表6.1和表6.2可以看出,在标题平均9个单词中,有5.5个是名词,占一半以上。除名词外,用得较多的是介词of,in,on等,再其次是连词and和形容词。偶尔也需要用一些其他词性的词,如副词、冠词等。
学术文章的标题主要有三种结构:名词性词组(包括动名词),介词词组,名词词组+介词词组。间或也用一个疑问句作标题(多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一般不用陈述句或动词词组作标题。
名词性词组由名词及其修饰语构成。名词的修饰语可以是形容词、介词短语,有时也可以是另一个名词。名词修饰名词时,往往可以缩短标题的长度。以下各标题分别由两个名词词组构成。
介词词组由介词十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如果整个标题就是一个介词词组的话,一般这个介词是“on”,意思是“对……的研究”。
标题中的介词词组一般用来修饰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限定某研究课题的范围。这种结构与中文的“的”字结构相似,区别是中文标题中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英文正好相反,名词在前,而作为修饰语的介词短语在后。
对于值得争议的问题,偶尔可用疑问句作为论文的标题,以点明整个论文讨论的焦点。
该为: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y Act and Its Applicability to the Mentally Ill, Human Immune-Deficiency Virus and AIDS Population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学术论文中的引言(Introduction)是对全文内容和结构的总体勾画。引言尽管不像摘要那样有一定的篇幅限制和相对固定的格式,但在内容和结构模式上也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本章首先介绍这些规律,然后探讨需要掌握的语言技巧。
引言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和轮廓。它可以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中的全部或其中几项:
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
指出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留下的技术空白,也可以提出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引出自己研究课题的动机与意义;
如何合理安排以上这些内容,将它们有条有理地给读者描绘清楚,并非容易之事。经验告诉我们,引言其实是全文最难写的—部分。这是因为作者对有关学科领域的熟悉程度,作者的知识是渊博、还是贫乏,研究的意义何在、价值如何等问题,都在引言的字里行间得以充分体现。
我们可以将引言的内容分为三到四个层次来安排(如图8.1所示)。第一层由研究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等内容组成,其中还包括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第二层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动机与意义;第三层说明自己研究的具体目的与内容;最后是引言的结尾,可以介绍一下论文的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引言中各个层次所占的篇幅可以有很大差别。这一点与摘要大不一样,摘要中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项内容各自所占的篇幅大体比例一样(见7.2节)。而在引言中,第一个层次往往占去大部分篇幅。对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研究目的可能会比较简短。
引言与摘要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摘要中必须把主要研究结果列出,而在引言中(如果摘要与正文一同登出)结果则可以省略不写,这是因为正文中专门有一节写结果(results),不必在引言中重复。
下面这段引言的例子摘自一篇关于混合电动汽车的研究论文,大部分篇幅介绍研究背景。
Bosch and Volkswagen having built vehicles in the 1970s. More recently, the advent of the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Programm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itiate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Near Term Hybrid Vehicle (NTHV) with the principal aim of substituting petroleum fuel by wall plug electricity. [6] As part of the NTHV programme, a large number of conceptu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but on vehicles aimed at the American passenger car market. In this paper optimization studies were conducted, but now on a vehicle suitable for the European medium-sized passenger car market. Such optimization studies are important as, with two sources of traction power available, the way in which they are controlled, and their relative sizing, is fundamental to the way the vehicle performs.[7] Before examining in detail the optimum control strategy for the drive train, Section 2 defines the hybrid arrangement under study. A descrip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using an appro
英文摘要(Abstract)的写作应用很广。不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向国际学术刊物投稿要写摘要,国内级别较高的学术期刊也要求附上英文摘要。学位论文更是如此。论文摘要是全文的精华,是对一项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对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本章主要介绍摘要的组成部分、写作方法、各部分的语言特点以及典型句型。
第一种是随同论文一起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摘要。这种摘要置于主体部分之前,目的是让读者首先了解一下论文的内容,以便决定是否阅读全文。一般来说,这种摘要在全文完成之后写。字数限制在100~150字之间。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
第二种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会议论文摘要往往在会议召开之前几个月撰写,目的是交给会议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阅,从而决定是否能够录用。所以,比第一种略为详细,长度在200—300字之间。会议论文摘要的开头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研究课题的意义、目的、宗旨等。如果在写摘要时,研究工作尚未完成,全部研究结果还未得到,那么,应在方法、目的、宗旨、假设等方面多花笔墨。
第三种为学位论文摘要。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摘要一般都要求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写。学位论文摘要一般在400字左右,根据需要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内容一般包括研究背景、意义、主旨和目的;基本理论依据,基本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创新点;简短讨论。不同级别的学位论文摘要,要突出不同程度的创新之处,指出有何新的观点、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第四种是脱离原文而独立发表的摘要。这种摘要更应该具有独立性、自含性、完整性。读者无需阅读全文,便可以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1)目的(objectives,purposes):包括研究背景、范围、内容、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无论哪种摘要,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也都相同。首先必须符合格式规范。第二,语言必须规范通顺,准确得体,用词要确切、恰如其分,而且要避免非通用的符号、缩略语、生偏词。另外,摘要的语气要客观,不要作出言过其实的结论。
一般来说,摘要必须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结论等内容。也就是说,摘要必须回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说明了什么”等问题。
这种摘要随同全文一起发表,简短精炼是其主要特点。只需简明扼要地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分别用1~2句话加以概括即可(如图所示)。至于研究背景或宗旨应在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较详细介绍,不必在摘要里介绍。
本摘要共8句线句话指出了研究目的:装在易拉罐或铝制炊具中的液体是否含有铝。第2句是假设,铝可能真的会进人装在铝制罐子或炊具中的液体之中。第3~6句是实验材料、时间与方法。第7句是实验结果。第8句是结论:存放于铝制容器或炊具中的液体内含有铝,而且存放的时间越长,铝含量越高。
本摘要只有6句线句话明确指出研究目的:说明类胡萝卜素的摄人量大、眼睛颜色及眼睛大小与青光眼的关系。第2—3句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方法是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对象是250名青光眼患者。第4~6句话每句线) 维生素A、E、C摄人量低可能与青光眼发病率高有关系;
学术会议论文摘要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是否被录用。摘要起到说服会议论文评审委员会的作用。因此,摘要应该首先简要说明研究背景、内容、范围、价值与意义。在研究方法上也可以多花一点笔墨。会议论文摘要一般在200~250词之间。其结构布局如图2所示。
solved: …………………………………………………………………………………………………………………………………………………………………………………………………………………………………
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引言、正文和结论构成。正文部分包括方法、结果与讨论。由于学术论文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内,由于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不同,正文部分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写作方法也就不存在统一的规定或一成不变的模式。所以,本章只着重介绍写正文部分时一些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寻求到一般规律。
采样与实验过程,要根据先后顺序或步骤进行描述。例1选自描述对千屈莱这种植物生长的采样与实验过程。
此部分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描述实验过程。第1段描述采样的时间、试样的来源与数量。名叫“千屈莱”的试样来自三个地带,分别代表三种生长环境。试样的数量分别是5、10、6棵。第2段首先描述实验基地,及其环境与条件。然后客观描述实验的详细过程与步骤。描述某一研究方法时,要考虑读者是否了解此方法。如果不了解,描述便需要详细一些。这一点在农、林、医学、教育、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尤为突出。例2中的选段描述的是一个关于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函授培训班的教学与评估方法。由于教学过程与评估方法的特殊性,读者事先不可能对它有详细了解,所以文中要描述得清楚、详细一些。
例2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个函授培训班的管理、教学与评估方法。第1~4段为管理与教学方法。篇章的布局模式基本上是先后顺序与步骤式,即按照培训班的三个主要阶段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第5~8段介绍培训班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共采用三种方法进行评估。第5~6段介绍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整体评估方法,也就是将pretest(培训前测试)与posttest(培训后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第7段和第8段分别介绍教学过程中单项技能评估方法。
采用被动语态的过去式是描述实验方法与过程时最典型的句子结构特点。这并不是科技英语写作中的什么规定或者原则,而是因为在描述实验过程或方法时,句子中的主题或中心是实验材料、场地和方法本身,表达“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之意,而不是表达“谁做了什么”。因此,在描述方法时,常将实验材料或受试者作为主语,谓语动词自然要用被动语态。我们可以利用例1和例2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学术文章的结论部分(Conclusion)是作者对有关研究课题进行的总体性讨论。结论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它反映本研究课题的价值,同时对以后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如果文章中的Discussion一节已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和总结,那么Conclusion则可以比较简短。
从某种意义上说,Conclusion与Introduction遥相呼应,因为Introduction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那么Conclusion要告诉读者这些目的是否达到,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结果,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价值和意义,研究过程中存在或发现了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建议如何解决等。
(1) 概括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结果及其意义与价值。(2) 比较具体地说明本研究证明了什么假设或理论,得出了什么结论,研究结果有何实用价值,有何创造性成果或见解,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有何应用前景等。(3) 与他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4) 本课题的局限性、不足之处,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5)展望前景,或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上面五项内容中,第一、二项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四、五项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而定。
分析:第1句概括研究内容:研究影响铸件充型的两个因素,即浇铸温度与铸型方法。第2~5句总结通过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即上述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铸件充型的。其中第2句说明第一个因素(浇铸温度)与充型长度的关系是成比例的。第3句说明第二个因素(铸型方法)的影响比较复杂。第4句说明手工铸型与机器铸型方法对长度的不同影响。第5句说明出气孔的影响小。第6句是对研究结果的总结性评价。
分析:例2选自一篇建筑物整体极限抗剪能力的测算方法的论文。首先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选段中的第1句概括研究课题内容,即提出了一个整体极限抗剪能力测算的简便方法。第2~4句肯定了这一设计方法的价值和应用前景。分别说明此方法有利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建筑材料的合理分配,也有利于查出建筑物内荷载能力弱的部分。第5句是这一方法的局限性:尽管此方法以负载能力理论为依据,但做了大量的简化工作。因此第6句建议下一步研究方向,以证明文中所提出的方法的可靠性。
分析:例3摘自一篇关于俄亥俄东南部地区橡树与山核桃科树木生长状况的研究论文。第1句:对研究内容的总体概括。第2~5句:总结研究结果,即某些树种死亡的原因是害虫、病菌和气候。其中第2句概括这些原因,第3~5句是具体结果及原因:有些林区的树木死亡率为40%,但是20%属于正常现象;有些树种死亡现象明显,原因是病菌的侵害。第6句:引用他人的研究结果和观点,以解释上述结果。害虫和病菌的侵袭所造成的树木死亡是一种自然和必然的现象。第7句:指出以后的研究方向。下面一则结论摘自一篇关于学校科技活动项目是否有助于达到科学教育目标的研究论文。
分析:第1—2句为总体结论:学校的科技活动是科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科技活动有助于实现科技教育目标。第3~4句为两条具体结论:第一条结论是:课堂上的模拟操作活动经验与实现科技教育的目标有密切关系。第二条结论是:参加科技博览会、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可以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的效果。第5句展望未来趋势。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一项研究工作,可能会得出几条结论,这些结论的主次轻重可以从字里行间表现出来。如例4中的第3句话通过使用…has the strongest relationship…点出了最主要的结论,而在第4句话中运用…also…这个词,来表示递进关系,说明这句话陈述的内容是研究结论之二。有时为了清楚醒目,可以将结论列成几条,例5和例6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