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MIS)是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形成的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
MIS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的人际系统,它全面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管理学科、运筹学、统计学、模型论和各种最优化技术,为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族陈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角度出发进行决策。
平台通常的理解是指一种基础的可用于衍生其他产品的环境.平台其实就是一种基础,就是指能对以后的发展能够提供技术或者物质等的支持。使一件工程或事业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的东西。
系统平台就像是一个大木桌,在其光滑整洁的桌面上我们可以任意摆放实物。其原理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如出一辙,Windows是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可以安装在不同的电脑上,并在同一个操作系统上安装各种不同的软件。
(1)可配置性强,用户可自定义字典、字段、也可自定义字典、报表中某一字段、某一按钮。对于界面布局、权限的定义等等都可以通过用户配置完成,非常灵活方便。
(2)用户可以自动创建业务数据表,平台可以对中间层数据操作进行封装,并提供基于平台事务控制的数据库访问和操作方法。
(4)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检查(字段、行数据、单据??),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工业工程的诞生是由于在19世纪末,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生产方式则从作坊式的手工业向基于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大工业转换,并且逐步产生了流水线生产系统。工业工程专业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初期,并且很快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20世纪40年代中期,工业工程已不仅仅是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专利”,而且被成功地引入亚太地区。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期成功地引入工业工程的管理思维和技术手段,并进行消化和改造,开创出适于日本国情的丰田生产方式、全面质量管理等工业工程的技术方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因此工业工程软件的使用也比较普及。
在国内,工业工程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也就将近20年。199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首批设立工业工程专业,根据国家教育1999年专业目录统计,我国有38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2001年设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为72所,2002年则超过百所。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到今天,它在理论教育普及和实际生产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更大的突破。该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掌握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以及调查研究能力。以现代化生产的组织与经营管理为主线,系统地掌握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具备运用系统分析与综合、数学模型与模拟等现代化管理方法与手段的能力。至此,国内高等学府里工业工程软件应用也趋于不断完善的局势。
工业工程常用工具和工业工程专业科目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工业工程由其发展的背景、运用范围和生产上的致力于无休止的改进,工业工程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高校中基于工业工程的理念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工程经济、企业资源计划、生产与运作管理、项目管理导论、人因工程、数据库原理应用教程、MDT应用与开发、机械设计基础、市场营销学等相关专业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制造企业广泛地引进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最新科技成就,从而使企业生产系统以及运营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对其进行设计、选择、调整和管理的难度也变得更大。工业工程已成为一门通过综合治理致力于提高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
工业工程常用工具软件管理系统也将会伴随着工业工程对全社会的作用的不断加大而成为一种IE人的需要。
[1] 黄梯云主编.管理信息系统[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4 [2] 周忠荣,曾爱林,罗勇胜编著.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7~82
[4] 本书编委会编著.ASP编程篇.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M],2005.251~284 [5] 姚俊,马松辉编著.Simulink建模与仿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97 [6] 郭光,胡菘编著.Dreamweaver MX 2004完全征服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7] 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M].(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 张海藩编著.软件工程导论[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8~52
[10] 陈世平,廖林清,侯智.国内外工业工程学科建设及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2006. [11] 薛四新,黄萃.档案信息集成化管理平台系统研究[J].2004:21~24 [12] 袁媛,娄骏晖.平台系统的可靠性设计[J].2004:53~54
[13] 李凯扬,赵涛.现代工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J].工业工程,2005,8(6):43-48 [14] 杨晓英,王会良,杨宗宵,贾现召.工业工程专业实验系统的研究开发[J].实验室科学,2006-2(1):48-50
[15] 朱光辉,刘涛.关于软件管理中的资源共享[J].高校装备,2006,1:59-61 [16] 郝英立.基于Web的军队再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4-59
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乃至个人的重视,为了发现光伏产业在现代中国的利用意义和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力研究光伏产业供应链的两端:上游供应链即多晶硅的采购,下游供应链即太阳能光伏产品的销售物流。面对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即原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国外市场,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利用图书资料、互联网信息、企业调查等方法,探求中国光伏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又以南京中电集团为例,简述该企业在光伏行业中未来的发展之路。
能源的紧缺,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从长远战略上考虑,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成为了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是一种既丰富又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成电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世界各国都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预测,我国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的年增长率有望超过40%。到2020年,系统年产值将接近3000亿元。与此相应,我国光伏产业必然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整个光伏产业主要包括多晶硅原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发电工程四个相关的行业。供应链主要包括硅材料(主要是多晶硅)的生产和供应,电池片制造—组件—系统封装与应用,光伏产品的分销。其中,进入壁垒最高的环节为太阳能级晶体硅的生产,由于其技术与工艺上的难度,目前基本被国际上7大厂家垄断,这属于产业链上游环节。
多晶硅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按纯度要求不同,分为电子级和太阳能级。其中,用于电子级多晶硅占55%左右,太阳能级多晶硅占45%,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太阳能电池对多晶硅需求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半导体多晶硅的发展,预计从2008年,太阳能多晶硅的需求量将超过电子级多晶硅。
由于光伏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以及现阶段硅材料供不应求引起的价格大幅上涨,许多投资者和政府、企业对该行业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资料显示,2005年,每公斤多晶硅价格仅为66美元,到2007年12月,已上升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多晶硅引起了市场的充分关注。在市场缺口加大、价格不断上扬的刺激下,国内又一次涌现出投资多晶硅项目热潮。
在这股热潮下,一部分专家指出,中国面临着大量产能上马将逐渐填补供给缺口,但未来可能存在过剩的风险;还有一部分专家则认为,过剩节点难以预测拐点 最终取决未来太阳能需求。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某些地区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追逐眼前利益,有盲目上马多晶硅项目的趋势。
概括来说,是以下3种情况。上游供应链——卖方市场,中游供应链——两头在外,下游供应链——买方市场。
3.1 产能低,上游和中游供需矛盾突出。2005年中国太阳能用单晶硅企业开工率在20%-30%,半导体用单晶硅企业开工率在80%-90%,无法实现满负荷生产,多晶硅技术和市场仍牢牢掌握在美、日、德国的少数几个生产厂商中,严重制约我国产业发展。
3.2 上游硅材料企业生产规模小。现在公认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0吨/年,最佳经济规模在2500吨/年,而我国现阶段多晶硅生产企业离此规模仍有较大的距离。工艺设备落后,同类产品物料和电力消耗过大,三废问题多,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多晶硅生产物耗能耗高出1倍以上,产品成本缺乏竞争力。
3.3 行业供应链及地区供应链不够健全。地方政府和企业项目投资多晶硅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忧。
3.4 下游市场在外。技术和市场被国外控制,存在“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中国光伏产业采购成本高,销售利润薄,有趋向于“代工生产”的趋势。
4.1 发展壮大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市场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对多晶硅产业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工艺完善、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我国的多晶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