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投稿之后常见的投稿状态有哪些?,虽然各个期刊或出版商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名词,但大致上系统从投稿后至最后接受或拒稿会出现的状态如下:1.Manu received by Editorial Office文章送达,证明投稿成功。
2.With editor 若投稿时未要求选择编辑,则先到主编处,主编会给副主编或者其他编辑。这当中会出现另外两个状态:2.1Awaiting Editor Assignment责任编辑。注:Editor assigned是把你的文章分给一个编辑处理了。2.2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如果编辑接手处理了就会邀请审稿人了。
5. 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d 表示审稿意见已经返回给编辑。提示:这个状态大多情况下不会持续太久,几小时到几天为多,基本上根据最初投稿后分配的编号数量可以预测到这个过程的处理时间。稍安勿躁,等待。
7. Decision in process等待处理意见。提示:这时候应该全部审稿人意见回来了,编辑开始斟酌意见、处理。有的稿子评价都很好,一般都很快就决定accept或者小修;有的审稿评价均很差,则无一例外会reject;
值得重视的是:相当一部分情况是等待时间一周以上的,多是由于审稿人意见不统一,有好有坏,这时候编辑可能会自己决定此文章的命运,可能充分尊重审稿人意见而拒稿(这种情况处理也很快的),可能编委会讨论决定是再修(major revision可能性较大,否则就直接Reject),也可能会找一位审稿人。这时要根据不同的状态而出现等待时间不一了。
1)小修后接受(Minor revision):这个决定也称作有条件接受,表示论文需要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小修后接受的论文可能不需要再次经历审稿,一般期刊编辑会自己检查后做出裁决,不过,作者还是要记得“小修后发表”不一定会接受,还是要让编辑对你的修改满意才行。
2)大修后接受(Major revision):当编辑认为论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会做出这个决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需要附上给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修稿后的论文也可能再送外审,通常会交给第一轮的审稿人,但,当然,编辑也有权选择不同的审稿人,第二轮的审稿,有些期刊称作“再审稿”,结果如何是根据作者针对评审和编辑意见进行的修改还有回复来决定,如果作者没有完整回复所有的意见推荐阅读:定量研究。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会拒稿。
总结提示语:能有条件就尽量补实验,实在不行就认真考虑理由,但谦虚谨慎的语气必不可少。毕竟大修的也存在一定的拒稿率,而小修的绝大多数是能够最后搞定的。
这里的修改后重新投递不只是让我们重新开始投稿,还需要我们经过准确的修改。一篇文章被一个期刊拒稿后原不经过修改是不能直接投到另一个期刊的。但是,这种修改一般只是格式上的,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注:影响因子超高的几个期刊,比如nature和science,对篇幅的非常苛刻,要求文章短小精悍,所以如果被这种拒稿,再投下一个目标期刊的时候往往需要对进行扩充,补充之前被省略的细节或次要实验)。
11.Reject 拒稿。对于我们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而言,绝大多数人是有着悲剧经历的,那种心情大多体会过,一定要振奋。整理好心情,重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