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是以民航为特色,工、理、文、管等多学科、多层次发展,综合实力较强的多科型航空技术大学,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中国民航管理干部的“黄埔”,民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我校研究生就业前景好,历届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4%以上;学校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丰厚的奖助学金,全日制研究生待遇优于公费待遇。除国家奖学金、助学金(6000元)外,我校为全日制研究生设有学业奖学金,覆盖面100%,分为特等及一、二、三等奖,名额分别为10%、30%,30%,30%,金额为12000,10000,8000,6000元。
我校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位于成都平原的腹地广汉市,距成都34公里,城际高铁15分钟可达,高速公路30分钟可到;学校占地16000亩,设有5个飞行训练分院,9个二级学院,1个社科部,23个本科专业,共有各类在籍学生22000余人,5个训练机场、230余架训练机型、各类先进的全任务模拟机和飞行模拟、空中交通管制等11个专业实验室,国内唯一的省部级“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以及世界一流的“中、美、法联合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等,都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民航高层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
学校校园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经费充足。理论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占40%,硕士学位以上占76%,已承担和完成多项“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民航科技项目;先后与美、俄、德、法、日、澳等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关系。
我校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五个学科方向(学术型)、工程硕士类别下的两个领域(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飞行研究生,研究方向涵盖飞行技术、航务管理、空中交通管理、机务维修、机场工程与管理、航空安全、航空信息等民航关键技术岗位。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五个学科方向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方向为四川省特色学科。
我校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通过飞行员体检,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还可参加飞行训练(需另行签订相关协议),符合民航飞行考核标准者可获得相应等级飞行执照。
民航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伴随着民航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支撑。我校研究生在民航的发展建设中大有可为,热忱欢迎航空航天类、交通运输类、心理学类、安全类、大气科学类、电子类、电气类、管理类、计算机与信息类、能源与动力类、英语和机械类专业等相关专业考生报考我校。
备注:相关奖助学金评选办法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此奖助体系发放范围仅限全日制研究生。
飞行技术学院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下属二级学院,是担任航空理论教学、科研和学生教育管理为一体的教学实体,在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领域的教学、科研方面拥有雄厚实力,有教师59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24名。该学院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方向(学术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招收非全日制飞行研究生。
飞行技术学院现有飞行模拟与仿真实验室、现代导航技术实验室、飞机性能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室、航空人因工程实验室。可为研究生提供优越的实验条件。
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飞行技术学院与波音公司、空客公司、中国商飞和国航、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为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
与空客和波音公司合作开展了飞机性能工程师、飞行数据分析和基于性能的导航(PBN)等培训以及要求授权的所需导航性能(RNPAR)程序设计等项目合作。
与汉莎系统(LufthansaSystems)公司在航行资料及机载导航数据库等领域,开展培训、信息处理及研究等合作。
飞行技术学院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民航飞行技术与运行、航务管理、飞行签派、航行情报服务、航空制造业、航空公司地面教员、民航安全管理、高校教师、民航行政管理等部门。其中分为全日制的地面工程技术类和非全日制的飞行类。已连续多年就业率100%。
本方向侧重民用航空领域,针对运输类飞机,兼顾通用类飞机和直升机,在飞行运行和应用技术领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针对民航运行领域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以应用为目标等特点。
本方向主要研究卫星导航理论、系统及应用技术,研究基于卫星导航及组合导航的航行新技术及其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测试验证并分析评估导航性能,追踪国际航行新技术的发展,为民用航空飞行运行提供安全、高效的现代导航技术和方法。
本方向主要研究航空系统中人的局限性以及人与设备、规章、程序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以达到安全、高效工作的目的。航空人因工程的研究及其成果运用有助于减少民航人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进民航运行的安全。
该方向主要培养民航领域与飞行技术与航空安全专业相关,且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及安全管理人才。可进一步分为全日制的地面工程技术类和非全日制的飞行类。
卫星导航(GPS、GLONASS、Galileo、BD)技术及应用、卫星导航增强技术及应用、组合导航技术及应用
民航从业人员非技术技能训练(包括CRM、TRM、MRM以及DRM训练等)
我院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民航界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亦具有先进性。我院已与国际民航组织、美国联邦航空局CAMI研究所、德国宇航研究院、波音公司、空客公司、德国汉莎系统公司、欧洲飞行员选拔与培训学院等国外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外相关民航单位、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已建立国内一流的飞行技术与航空安全重点实验室(包括飞行模拟与仿真实验室、现代导航技术实验室、飞机性能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室、航空人因工程实验室),总价值近7000万元人民币。近年来,我院在相关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教材及学术著作12部,其中20余篇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承担或参与完成国家“863”民航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横向及其他科研项目逾50项,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飞行中人的因素与驾驶舱资源管理”“空中领航”“飞行原理”“飞行性能与计划”等是四川省精品课程。我院在高原及特殊条件下的飞行运行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目前已完成温州、洛阳、宜昌、阿勒泰、喀纳斯、那拉提、澜沧、黎平等多个机场的仪表飞行程序和性能研究,实现了理论研究与飞行运行实践的有机统一。
罗晓利教授,民航特聘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中国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应用心理学会副主委,四川省应用心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空军航空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民航从业人员心理选拔理论与技术、航空人因与机组资源管理训练理论和方法、人误识别与控制、高原复杂机场飞行员行为特征以及民航从业人员心理健康与EAP等领域的研究。近五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民航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出版著作2部,在航空人因工程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余江教授,飞行技术学院副院长,民航局中青年技术带头人,民航飞行学院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专业领域包括:飞机运行性能、运输经济性、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适航与运行规章等。获部级科技进步奖3次,发表专业学术文章27篇(核心期刊14篇,EI检索3篇),公开出版民航飞行学院教材《飞行原理》1本、独著《高原/地形复杂机场和航线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组长1项)。具有12小时TB20飞行经历和A320型别等级改装经历。参加过Boeinglevel1/2/3性能培训和软件课程培训,参加过AirbusG02/G03/G06/G09/TRI性能培训和软件课程培训。参与过民航局事故/事故征候调查2次。
向小军教授,男,汉族,1972年12月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飞行力学教研室主任。长期进行飞机性能和飞行程序等方面的航行服务研究和教学工作,并且从事包括基于性能的导航、平视显示等航行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近五年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企业委托项目20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超过800万元;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编写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飞机性能》教材,主持翻译了国际民航组织8168号文件《目视和仪表飞行程序设计》;先后担任“飞行原理”、“飞行性能与计划”等课程的主讲教师;编写了民航局飞标司咨询通告《AC-121-FS-2009-33航空承运人湿跑道和污染跑道运行管理规定》,参与多项民航规章的编写和修订;主持设计了中国商飞ARJ21-700飞机性能软件,2013年获民航局教学成果二等奖《飞行运行教学培训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排名第一。从事了包括喀纳斯、那拉提、黎平等多个特殊机场在内的飞机性能分析、传统飞行程序和PBN飞行程序设计工作。
杨家忠,理学博士(人因工程/应用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分会专委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飞行员职业素养与安全能力、驾驶舱工效设计与评价、工作负荷与情境意识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指导硕士研究生6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过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
张光明,男,硕士,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导航技术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中国民航航行新技术培训骨干教员,杰普逊航图与导航数据库培训、PBN培训、导航数据库培训主任教员。
主要从事现代导航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卫星导航(GNSS、GPS、GLONASS、Galileo、BDS等)理论、系统及应用技术、航空数据(含机载导航数据库)处理及应用技术、通信导航监视(CNS)理论及应用技术、组合导航理论及应技术、基于性能的导航(PBN)理论及应用技术、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理论及应用技术、卫星着陆系统(GLS)理论及应用技术、飞行视景增强技术(HUD、EFVS、SVS、CSV)及应用等。
在核心刊物等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多篇被EI检索;申请专利1项;主编《现代导航技术与方法》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作为子课题技术负责人参与1项国家“863”重点项目、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研究,主持6项省部级项目研究;主持起草《航空运营人导航数据库管理规定》、《1090ES模式ADS-B运行批准指南》等法规3部,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导航条例》、《中国民航PBN实施路线部。
航空工程学院是我国民航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之一。学院现开设六个本科专业、两个专科专业,并设有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学术型)学科和“航空工程(专业学位)领域,涵盖了民航飞机维修领域的全部专业。学院按照“全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学历+技能+英语”的特色培养模式。
学院现有专职理论教师110余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其中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36人。
学院有5门课程被评为省部级精品课程,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研、科研成果奖30余项,教师所发表的论文中有100多篇被SCI、EI和ISTP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符合中国民航局维修法规CCAR-147部和CCAR-66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完成民航机务维修基础理论认证、机务维修基本技能认证、发动机航线维护培训和民航机务维修基础执照的相关课程。
学院拥有15个专业实验室,36架不同型号的用于教学和科研的飞机,多台大型航空发动机以及多种航空电子设备、安全检测设备。学院拥有校级民机复合材料维修研究中心、校级民机综合航电技术研究所、民用无人机研究所及校级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与维修研究、航空器结构与系统维修技术研究、通用航空维修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创新、航空安全与适航工程研究等4个创新科研团队。
学院正致力打造民用航空维修工程实验室群,航空发动机控制工程实验室及民机复合材料维修与验证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
学院同时积极拓展与民航局、地区管理局、航空公司、维修厂、研究所和飞机、发动机以及机载设备厂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科研,并为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
学院大力开展国际化办学,和通用电气公司、欧洲直升机公司、塞斯纳飞机公司和透博梅卡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多家世界知名航空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学院还实行赴境外大学游学制度,学生有机会到美国、法国和新加坡等国的航空大学接受专业教育。
航空工程学院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航空公司、局方、机场和维修企业等。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航空理论知识,又具有扎实的机务维修基本技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由于飞机引进数量逐年增多,航空公司、维修单位和机场等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增大,学生就业渠道通畅,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高。近3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
“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学科是以先进航空器维修理论与维修技术为基础,涉及航空器综合性保障系统与保障工程,航空器结构、机载设备和零部件修理、检测和校装,飞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航材和机队管理与调度,民用航空器安全与适航管理等工程应用,是民航行业中十分重要的领域,对保障飞行安全,提高航空器可靠性,降低航空公司运营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维修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该学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航发动机维修理论和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航空发动机部件修理技术;民航维修管理;发动机控制和测试技术和复合材料维修理论与技术等。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用航空器结构与系统相关的维修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用航空器结构损伤评估与修复技术、民用航空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维修技术、民用航空器表面维修技术、民用航空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和民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用航空器机载设备状态参数测试、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航电设备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用航空器机载设备状态参数测试、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和航电设备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等。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用航空安全工程、航空安全、适航技术和适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航空安全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适航审定和验证、适航技术、适航管理、安全信息工程、安全检测、质量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人机工程和可靠性工程等。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
航空工程主要研究民用飞机、直升机等运载工具的维修、维护、安全管理和适航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等。侧重于机务维修工程应用,为民用航空、航空制造等领域培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符合现代民航维修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唐庆如教授,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院长、CCAR147培训中心执行经理、中美法联合航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中方经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复合材料结构验证中心主任。四川省航空发动机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民航执照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民航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技术管理,航空发动机控制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3本,发表论文20余篇。在民用飞机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教学及科研奖励10项。
朱新宇教授,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会员,民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飞行器故障诊断与预测、飞机电源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等。编写出版了《民航飞机电气系统》和《飞机电源智能监控系统》等教材和专著多部。获得四川省和民航局教学成果奖多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局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发表了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
魏麟教授,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委员,全国航空航指委电子电气专指委会副主任,飞行学院民航综合航电研究所所长,飞行学院专业拔尖人才库第三层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第三届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用航空器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故障预测理论及技术。主持或参与教研项目6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四川省精品课程2门;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共28篇,其中EI检索5篇,中文核心7篇;主持6项省部级科技项目研究,院级科研项目4项,获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项发明专利主要完成人。
周长春教授,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民航安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分会总干事,中国运输协会航空安全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安全生产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安全、适航技术和适航管理、通用航空。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局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共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检索。主持和参与编写教材和专著5部。
龙江教授,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空器结构与系统维修理论及技术、飞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飞机系统可靠性工程。主要承担“现代飞机结构与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飞机系统”四川省精品课程、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现代飞机结构与系统”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07年入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2011年两次被评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优秀教师”,2015年被评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第四届教学名师”。主编教材两本,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7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
刘峰教授,工学博士,四川省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飞机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维修,结构有限元分析,无人机设计与制造。主持民航局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项目1项,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科研基金项目4项,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3项,学院级科研/教研项目3项。四川省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获四川省精品课程1项,学院精品课程2项;学院教学建设奖一等奖1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目前主研飞行学院创新与成果转化科研项目1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民航局科研基金项目1项。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EI检索14篇)。
杨文锋教授,工学博士,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中国)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民机复合材料团队技术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机复合材料结构维修与适航、航空安全与质量管理、适航验证与审定。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索引5篇,EI索引8篇;出版专著1部,自编教材1部;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民航局科技项目2项,中央高校“双一流”建设项目1项;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校级项目多项。
李梦教授,工学博士,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航空材料、航空动力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航空涂装材料、航空阻燃材料、民机复合材料维修、机务工程。近年来,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所著科研论文被SCI收录12篇,EI收录4篇,申请国家专利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民航局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项目1项,学院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总装备部863项目2项,科技部863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
张德银教授,工学博士,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火灾专委会高级委员。研究领域:红外、紫外和超声传感器设计、制造工艺与应用研究;机载传感器信号拾取与信息处理;新能源电池测试与BMS系统集成。参与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或参研省部级科技项目6项,主持或参研究学校科技项目10项。发表论文50多篇,SCI索引3篇,EI索引30余篇。主编英文教材1本,主编中文教材1本。2013年作为负责人获得中国民航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合理、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管理严格、教育质量优异的中国民航交通运输领域高层次管理和工程人才的培养基地。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空中交通运行环境、航空运行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点(专业学位)下设两个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航空运行控制。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一百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80余名,半数以上教师拥有高级职称,持有民用航空相关行业执照,并能实施双语教学,有60多人次前往国外接受过各类专业培训。
学院教学实验设施先进,目前,我院拥有3个创新实验中心,9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1万6千多平方米,设备价值近亿元,空管自动化模拟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学院学科特色明显,实验条件优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交通运输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空管教研室被评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航行实验室为四川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空中交通管制系列课程/航空气象、空管基础和航空公司签派等三门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道路,支持中青年教师赴国外学习,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近5年来,100多名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赴英国、美国和新西兰学习和交流。
学院研究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民航各空中交通管理局、国内外航空公司、科研机构、院校和机场。我院研究生一直保持着100%的高就业率。学院先后与我国30多个空管局及分局、10多家航空公司和20多个机场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培养研究生基地,可为学生实习与科研实践提供支持。空管学院2017届硕士毕业生29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7人,具体就业情况如下:
空管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下设空中交通管理、空中交通运行环境、航空运行管理三个研究方向
空中交通管理方向主要面向建设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的软硬件水平、保障空中交通安全和顺畅、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实施飞行流量优化控制等领域。学院在本方向专兼职导师共有二十余位,教学科研水平处于国内民航领先地位。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5项,主持或主研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6项,涉及科研经费超过千万。
空中交通运行环境方向主要面向探索飞行大气环境规律,通信导航监视(CNS)运行,改善航行保障方式,提高飞机运行的环境安全水平,增强航空公司运行控制能力而进行人才培养。本研究方向有8位教授、副教授从事航空气象的教学与研究,已经在民航领域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参与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针对该方向研究生,学院新建立了飞行环境数值模拟与天气分析实验室。
航空运行管理方向主要面向研究航空运行控制中的签派程序与方法,提高飞机运行的环境安全水平,增强航空公司运行控制能力而进行人才培养。本研究方向有6位教授、副教授从事航空运行管理、通信导航监视的教学与研究,已经在民航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5年来,主持或主研科研项目20余项,涉及科研经费超过400万。其中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教材和专著接近20余部。该方向有飞行服务管理实验室以及执照培训考试中心。
2014年,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新增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主要培养适应我国民航发展需要,掌握民航相关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技能,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针对该学位授权点将在以下2个方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⑴空中交通管理。培养新航行系统技术应用、空域规划、流量管理、空中交通管制和航空情报服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航空运行控制及综合交通运输技术。为航空公司培养运行控制、航线设计、性能分析、运输组织和航行保障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本专业学位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校外业务水平显著的专家联合指导。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课堂教学、现场实践、技能应用相互连接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朱代武教授,硕士生导师,民航中青年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航空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航空运输协会航电与空管分会委员。近年来,牵头完成空管课程获四川省精品课程,航行实验室入选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与管理硕士专业入选省重点学科,空中交通管制教研室入选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等。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863面上课题研究1项,国家空管委项目3项,承担10余个机场PBN飞行程序设计等,曾获省部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承担本科和硕士专业的9门课程教学任务,主编或参编并公开出版教材7部,发表论文26篇。
王永忠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空中交通运行环境。多年来主持完成10余项科研项目,参与编写教材和行业规范3部,参编的《航空气象》教材获中国民航总局“教材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已指导毕业硕士生12人。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四川省“气象标准”专家。
潘卫军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主持完成多个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教研项目,共获得省部级奖4项、学校奖励8项,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论著教材9部。带头组建了空管学院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自动化学术团队,并继续发展壮大,在国内民航空管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曾任国家空管委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评审专家。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取得中国民航飞行翻译资格,担任国际民航组织英语等级考官.研究领域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计算机仿真、航空安全等。
罗军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参与完成了多项省部级项目,先后多次获得四川省、民航局等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论著4部。主要研究领域为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规划与管理、跑道安全等。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坚持以培养适应现代民航运输、机场建设与管理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航空运输安全效率,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运用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实验环境,形成面向机场工程、机场管理、机场规划与运行、民航运输生产经营管理、航空市场营销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特色,为民航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学院设有2个硕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民航运输管理、机场运行管理方向)和交通运输工程(民航运输管理、机场管理与工程方向);5个本科;1个专科。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2人,其中博士14名,教授8名,副教授24名,硕士生导师23人,具有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颁发的航空客货运输销售代理人培训与考试机构资质、民航局颁发的危险品运输全类培训与考试资格。
学院设有民航运输规划、机场管理与工程2个研究所,以及通用航空、机场场道工程技术等研究创新团队,拥有机场运行指挥、机场规划与容量仿真、计算机订座、机场地面综合服务、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专业实验室。学院与多家民航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保持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
毕业生能够到机场、航空公司等单位从事机场管理、机场运行保障、民航运输调度、民航安全管理、飞机销售与客户服务等方面工作,也可以在民航设计院、机场建设集团从事规划建设工作以及民航科研院所或行业管理部门就业。连续多年就业率100%。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下设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分为民航运输管理、机场运行管理两个研究方向,主要围绕运输生产组织、规划决策、运输经济性分析、机场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航班运行保障、机场安全等领域开展研究,现有硕士导师23名。本研究方向主要招收具有理工类、管理类专业背景的考生。
民航运输管理,主要研究航空运输中的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航空运输生产组织与计划管理理论、航空运输生产绩效评价理论、航空运输运营管理理论、航空运输产业政策及法规等;
机场运行管理,主要研究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技术、综合交通协同运控技术、机场工程技术与实践、机场安全理论与技术、机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与风险管理等。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下设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分为民航运输管理、机场管理与工程两个研究方向,主要培养民航运输管理、民航市场营销、航空物流、机场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航班运行保障、民航安全工程等领域的高层次实践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学位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课堂教学、现场实践、技能应用相互连接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民航运输管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航空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航空运输生产组织与计划、航空运输市场分析技术、航线网络优化及产品设计、综合运输体系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现代航空物流技术、航空运营管理、飞机选型融资决策理论与方法、航空运输产业政策及法规。
机场管理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场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机场运行优化理论与方法、信息集成服务、场道工程技术、场务技术与管理、综合交通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综合交通协同运控技术、综合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机场容量与综合效能评估、机场安全理论与技术、机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与风险管理、通用航空运行、机场产业政策与法规。
孙宏,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民航中青年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科青联理事。近五年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6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超过600万元;在“系统工程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其中EI收录5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各4部,先后担任“飞行性能与计划”、“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民航运输生产组织”、“航空公司机队规划”等课程主讲教师;多次获民航局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近三年来主要致力于飞机航线运营经济性分析、航空公司机队与航线网络规划领域的专题研究,诸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开发的“机型航线直接运营成本分析软件”、“航空公司机队与航线网络规划决策支持软件”等产品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都航空公司、中国商用飞机公司、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等单位投入实际应用。
朱志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航空工商管理硕士,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8项,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出版教材4部,担任“民航运输经济学”、“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民航机场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学”等课程主讲教师。曾获民航局优秀教师奖、民航总局优秀教材一等奖,西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校教学名师奖等。近年来主要从事航空公司收益管理、民航机场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牟奇锋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研究生导师,民航局优秀教师,民航运输和通用航空领域推荐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机场管理与工程、空中交通智能化系统、通用航空运行管理与信息服务、民航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规划与仿真。主持完成机场、空中交通管理等领域多个系统和工具的研发,获民航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民航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3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EI收录8篇,出版教材、专著5部。
交通安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安全)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航空应急救援工程与管理为建设重点的学科,本学科聚焦于民机防火工程与技术、运输机场救援装备工程与技术、油气库管燃爆救援工程与技术等科学技术问题,联合清华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奋力开展航空应急工程与管理高层次综合性人才培养工作。
本学科点开展航空消防与应急救援科学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民航局科技项目支持20余项,资金总额超过1700余万元,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7篇,获得国家专利13项,制造出航空消防技术原型2个。
本学科点在康定机场建有全球海拔最高(4290m)的高高原航空安全工程实验室,可开展飞行中飞机火行为及火灾防治、飞机材料耐火性能研究。本学科点依托的航空安全与消防研究中心,拥有拼接型倾角可调式航空燃油流淌火实验平台、9705低压燃烧实验平台、全尺寸多功能变压标准货舱实验舱等多种先进的实验系统,并拥有泡沫灭火剂的全套制备装置、泡沫灭火剂的全套理化性能检测装备和泡沫产生系统等装备,可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优越的科研平台和实验条件。
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并有来自清华大学、中航油等知名单位的校外导师。
民航安全工程学院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航空公司、地区管理局、空管局、机场、科研院所等民航相关单位。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航空理论知识,又具有扎实的航空安全消防技能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同时又在实践基地掌握了实践动手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近年来航空安全事故不断,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增大,学生就业渠道通畅,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高达90%以上。`
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简称:科研基地)2004年正式组建,由民航局挂牌,根据民航科技发展规划,围绕民航局总体发展战略,针对民航飞行技术和飞行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力图开展应用创新研究,建立专业研究平台,培养一流研究团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科研实体。自成立以来,民航局和飞行学院总投资约1800万元,在航空安全研究领域有很好的硬件条件、人员配备和研究基础。
目前专职研究及管理人员13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3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2人。学术委员会与特聘专家15名,根据项目研究和实验室建设需要,动态聘任管理的固定/流动研究人员100余人。近5年来,科研基地在通信导航监视研究方向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经费599万,横向项目1项,经费50万,校级项目20余项,经费超过100万。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10余篇,中文核心20余篇。
科研基地有10个专业实验室:飞行训练研究室、民航安全工程研究所、航空人因工程研究室、飞行数据中心、飞行仿真研究中心、卫星导航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飞行运行技术研究中心、ADS-B研发与测试中心、飞行环境研究室、民航运输规划研究所。
科研基地积极拓展与民航局、地区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集团、民航科学研究院、民航二所、川大智胜、西南空管局、学院空管中心、广汉分院,以及通信导航监视领域研究院所和厂商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为研究生到相关单位学术交流和实习提供良好条件。
科研基地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通信导航监视”方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围绕“通信导航监视”领域的理论、技术和设备研发进行研究。通讯导航监视是民航运行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民航飞行运行的安全和效率。近年来,随着高速移动通讯技术、高速地空宽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卫星导航、ADS-B技术在空管指挥、飞行监视服务中应用的日渐普及,民航通讯导航监视技术手段也不断更新,并对空管指挥、航空公司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民航通讯导航监视新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对于推动民航技术进步、保障飞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航行系统应用:以PBN、ADS-B、GLS等为代表的新航行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公司运行、通航生产等民航生产运行中应用的技术规范、运行程序研究,如何运用新技术提高航班飞行品质和航班正点率、降低运行成本,并为低空开放、通用航空提供便捷、低成本运行的技术方案。
飞行数据监控:应用通讯导航监视技术及其产生的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分析,对民航飞行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分析飞行运行品质、诊断/预警不安全事件,为提升民航运行质量、保障运行安全提供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电磁干扰监控:无线电干扰监测及抑制技术;电磁环境典型干扰源建模与仿真;电磁环境效应预测、分析、评估方法;电磁环境效应测试新方法;民航机场电磁环境评估。
科研基地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民航“通信导航监视”方向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适应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工程实践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实践技能型人才。
新航行系统应用:以PBN、ADS-B、GLS等为代表的新航行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公司运行、通航生产等民航生产运行中应用的技术规范、运行程序研究,如何运用新技术提高航班飞行品质和航班正点率、降低运行成本,并为低空开放、通用航空提供便捷、低成本运行的技术方案。
飞行数据监控:应用通讯导航监视技术及其产生的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分析,对民航飞行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分析飞行运行品质、诊断/预警不安全事件,为提升民航运行质量、保障运行安全提供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电磁干扰监控:无线电干扰监测及抑制技术;电磁环境典型干扰源建模与仿真;电磁环境效应预测、分析、评估方法;电磁环境效应测试新方法;民航机场电磁环境评估。
陈亚青教授是民航总局空管专业建设专家组成员,民航节能减排专家组成员,四川省第九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多次赴美国、瑞典、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参加管制业务和高级管理培训。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导航监视、管制员选拔、空管信息处理、管制自动化、ADS-B管制间隔标准和运行规范等。近年来,主研完成空管课程获四川省精品课程,航行实验室入选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与管理硕士专业入选省重点学科,空中交通管制教研室入选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主持或主研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或教研项目2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EI检索11篇,核心期刊15篇,公开出版教材3本。获得民航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民航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已指导毕业硕士生10人。
孙宏,男,1966年6月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教授。飞行学院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四川省科青联理事,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标准委任代表,民航局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他长期从事航空运输生产计划与管理以及民航运输安全领域的专题研究,在国内首次开展了航空公司飞机排班问题、航班机型分配优化决策、机队调度理论及方法的研究,根据国内航空运输企业运营组织模式的特点,以及航空公司机队调度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描述飞机排班、航班机型分配问题的数学模型,构造出相应的启发式算法,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主持研制的“航空公司飞机排班系统”,“航空公司机队调度决策分析”等软件解决了飞机排班工作、机队调度的优化和自动化问题,经专家组鉴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03年、2005、2008年三次获民航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累计获科研经费资助380万元。在“系统工程学报”、“飞行力学”、“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其中EI收录3篇,出版“航空公司飞机排班计划的优化模型及算法”、“航空公司生产组织与计划”学术专著
周超,电子科技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副教授,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AOPA会员,全国首批无人机教员,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波音航空俱乐部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电磁干扰、电磁环境效应、通信导航监视、无人机。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7篇,中文核心期刊9篇,参编教材1本。主持或主研完成民航局项目3项,校级项目10余项,在研民航局项目1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指导学生获省部级奖励7项;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学建设奖5项。先后担任脉冲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航空检测技术、航空电子设备、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等课程主讲教师。
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0838)5188105(孙老师)5183701(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