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ssion 看国外大牛的五步结构法。解螺旋——中国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医生做科研就像减肥,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过程却无比痛苦。我们通过解构科研规律、归纳文章套路,授医生以渔。用最优的效率,令你成为一位懂科研的临床医生。
要想SCI得分高,Discussion的写作可不容小觑,好的Discussion可以让文章3分变5分,Discussion写坏了嘛,直接拒稿!为了解决Discussion写作难的问题,英国基尔大学心理学学院James Hartley教授提出了Discussion结构化写作五步法。但这只是总纲,具体要怎么做呢?让我们从结构到语句,从全局到细节,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看完你就会了。
英国基尔大学心理学学院James Hartley教授在2008年提出了Discussion结构化写作的五步法。
Step 2:对比此次结果与以前结果,相同点或不同点,同意以前的结果还是有所进步(结合文献)。
首先,选择要深入讨论的问题。Discussion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太长就有重复Result内容的嫌疑,也显得累赘。选择合适的结果在Discussion部分进行深入讨论,推荐阅读:论文答辩,是写好该部分最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可根据如下原则来判断:如果你的结果体现了实验的独特性,是其他研究中没有得到的,那这个结果就是要重点讨论的问题;有些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一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就应该一笔带过而无需深入讨论。Discussion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突出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并体现出显著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区别大和小是另外一个问题,重要的是要有区别,区别就是创新。
对选中的问题按一定层次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说理要有根据、问题要讲清楚、讲透彻。选择的问题有时不只一个(多数情况是2个以上),因此要按一定层次描述清楚。一般来说,把最重要的放在中间,次之的放开头和末尾。放在中间能将评审人的情绪带至高潮,前面是铺垫,后面是总结。这样的顺序似乎更合适。问题无论大小,是否重要,都要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讨论:(1)首先要有类似结果的对比,说明自己结论的独特性;(2)其次要系统阐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方法有多种(从实验设计角度,从理论原理角度,从分析方法角度,或借鉴别人分析方法等等)。
当然,Discussion部分还要注意保持和Results的一致性!就是结果和讨论要一一对应。千万不要出现按讨论的内容可以推出与实验相反的结论这种情形,那证明你的讨论思路是彻底的失败或你的实验压根儿就是失败的。
Discussion要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医学研究不可避免的,切不可扬长避短。审稿者除了看你是否有新的结果,更注意的是你对于自已的工作成果的讨论,是否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有没有将你的研究结果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
多数的初级人员往往会夸大自已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当他的实验发现某一个因变量(depend entvariable)与一个自变量(independ entvariable) 高度相关后,他会下结论说,本工作发现了此自变量是这个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如果这个因变量是种疾病,他就会说他的这项工作发现了,这种疾病就是由上述的那个自变量例如某种食物,或者某个外界环境条件等等引起的。我看到过这样的稿件,显然是将两个量之间的相关性夸大为因果关系。
应该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是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是错误的。
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临床医生或决策者有什么意义?此刻,作者的境地是危险的,多数编辑和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谨慎,不逾实证界限。作者会让读者自己去判断研究的意义,有时候,甚至可以指出研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
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显然,编辑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事实上,很多作者对论文的这一部分常常写得乱糟糟的。虽然无法阻止作者写一篇充满推测的文章,但切不可因推测而毁了证据。
写好之后回顾一下,保证思路理顺,逻辑清晰。若没有信心,可以给讨论部分加一些小标题,不但重点突出,也能够帮助读者迅速把握Discussion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