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乔春教授与大家共同分析了在我国SCI论文的发表对于研究生的毕业和升学往往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对于科研工作者,这也是获取资金奖励和晋级升职的重要条件。因此,SCI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成了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无法逃避的一门“必修课”。王乔春教授通过对近年来我国SCI文章的投稿数量及其在全球投稿总数中所占比例进行分析,明确指出:如今SCI论文的投稿量在逐年增加,而拒稿率却也在不断上升,SCI论文的发表竞争激烈,压力巨大。
由于文章数量的增加,刊物编辑部一方面对文章的撰写质量提高了标准,另一方面也对审稿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教授谈到,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论文数量及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问题,期刊编辑部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措施:一是采取严格的预审制度,达不到标准的文章就没有机会送到外审;二是作者可能需要提供相关的原始实验数据记录,支撑试验的验证;三是强烈建议建立信誉诚信档案,对于造假、剽窃、抄袭的作者甚至是团队进行追责;四是对编委进行权利约束,滥用编委权力将受到严重的处罚等。因此,王教授认为,由于刊物编辑部对审稿改变了新的思维,SCI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更加具有难度。
针对目前期刊编辑部的新变化、新思维,王乔春教授通过审稿系统的具体演示,以一名审稿人的实际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一篇文章从投稿到确定最终结果的坎坷路途。他详细地讲述了论文审稿及发表的各个阶段状态和所需时间,同时阐述了审稿人审稿的标准和原则。他强调,一定要保存好试验的原始资料,确保数据的客观真实;同时,要慎重选择投递刊物,不要一味钟情于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活动最后,王教授希望大家,不光要提高智商,更要提高情商,了解文章发表的流程,学会一定的技巧,才能为论文发表助上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