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论文是没有影响因子这一说法的。所谓影响因子是由论文所在的期刊决定的,SCI会定期对其目录中的期刊进行影响因子计算,主要是根据期刊的影响力和期刊中论文被它因的数量等决定。
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决定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现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
若刊物的出版周期较长,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而没有被统计,即没有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刊载论文如果是热门课题,且篇幅较短,发表较快,则被引率将很快达到高峰,进而使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很快,然后又迅速下降。
刊载完整研究性论文的期刊,持续被引用时间长,影响因子升高较持久。也有资料表明,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
那要看是哪个学科了,生物学医学类的影响因子普遍较高,有的十几甚至几十,3.4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是力学、控制、计算机等这个影响因子非常高了,对于材料学这个影响因子是比较高。
SCI期刊(别名《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
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为避免引起误会,确切的说,不应该叫做“SCI期刊”,因为它是一个科学引文检索模式 。
万事没有绝对,你要是发Science和Nature可以当我没说,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在小圈子内发展的,有些人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可能会打一些擦边球,投一些非本专业但影响因子很高的刊物。长期这样做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被圈子内的人疏远,因为背离了你原有的圈层,导致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不了解,或者说不认可你的成果,所以盲目追求影响因子未必是好事。此外有些刊物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确是圈子内公认的TOP刊物,这种例子很多,所以影响因子不是全部,要注意各人的研究方向。
杂志的影响因子一般是按过去几年的文章引用量来计算的,所以有些杂志的IF更新速度不及时,一般MedSci查询的都是近两年的影响因子,但也足够做参考的了。
科普小百科主要介绍中国科普网,科普知识,科普教育。科普中国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内容和相关资讯,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主要包含科学头条、前沿科技、科普大超市、健康科普、真相揭秘等版块以及优秀科普网站、科普栏目、移动端科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