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博士期间第一篇论文,从初稿到投稿,他的文章被导师吕震宙教授修改了六遍,前后历经近两个月。“那时候我的论文基本上需要老师逐字逐句看,打印出来的文章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
自以为已经很努力的周易成仔细看了看自己的论文,该大写的X用成了小写,推导公式为了偷懒总是跳步,第二章没说明白的结论直接出现在第三章……
开展的理论研究常常令他捉摸不透,复杂繁琐的公式也让他捶胸顿足,博一上半年,他没有收到一份论文录取通知。
此时已是博一下学期,周易成把论文转投另一个SCI一区杂志,审稿意见是“大修”。反复完善后,直到博一结束,他才将第一篇SCI论文发表。
周易成坦言,本科和硕士期间他没获过国奖也没保研,是西工大校园里最平凡的学生。博一的他也曾怀疑自己是否有研究天分、是否适合从事科研工作。
“虽然我是个慢行者,却始终处于前进的状态。”与教研室优秀的人同行,让周易成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意识到读博的时间过得很快,与其无谓焦虑不如奋起直追。博一下学期,他一边修改论文,一遍总结错误、改正缺点、阅读文献、思考创新。“我见过凌晨四点的西工大,夜色静谧,甚至能听见梦想的回音。”
就这样,周易成又陆续写了四篇论文,而且只需要导师修改两遍就能投出。这些在博一的点滴播种,成就了他在博二的成功“逆袭”。
“很多收获不是立刻就能显现的,春天里的百花盛开,需要整整一个冬天的蛰伏,这是积累的力量。”周易成深刻体会过,没有结果还默默努力的时候是非常寂寞的,但他坚信努力是一定会被看见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记忆深刻的除了导师为自己悉心修改六遍论文外,还有那段西工大许多师生都知晓的“输液扎针必在左手”的故事——
有一次吕震宙老师的腰椎病发作,仍然带病坚持上课,在学生的劝说下才同意住院。当护士为她输液扎针时,她特意要求扎在左手上,旁边的人询问为什么,吕老师解释说因为右手还要拿笔修改学生的论文。
虽然身体不好,但导师却常指导学生以至忘记吃饭时间,有时周易成还发现吕老师给他发邮件的时间是凌晨4点。
“每当我懈怠的时候总会想到,在下次汇报工作时肯定会被老师发现,如果不想愧对她对我如此负责,我就一定要为自己负责。”
周易成还谈到吕震宙教授的另一项“绝技”。吕老师在探讨问题时,会忽然想起很久以前毕业的某个学生,以及他论文中的某个方法,并能立刻从柜子里找出论文翻到那一页给周易成参考。有关学生的这些小事,无论时隔多久,吕老师总是记得格外清晰。
“吕老师对学生真的非常上心,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在这样的氛围中真的想偷懒都难!”周易成自豪地谈到,本年度吕震宙教授团队中,就有八位博士获得国奖。
坚持每天花半小时跑6公里,先后参加过8场马拉松赛事——跑步是周易成最大的爱好。
初入大学的周易成体重180余斤,和现在拥有紧实身材的他判若两人,小编最初看到照片也惊掉了下巴。
不过,周易成反对任何急功近利减肥的做法,他对自己外在体型和内在状态的重塑,用了长达十年的坚持。
“最初是想战胜那个曾经懒惰的自己,慢慢就爱上了跑到终点的感觉。”周易成谈到,每一次跑到三分之二路程,都会经历一段最艰难的时期,每每战胜那些疲惫又枯燥的过程,自信心就得到极大的重塑。“最后冲向终点时,心情就十分愉悦放松,所有压力和焦虑都一扫而光。”
西安国际马拉松、榆林国际马拉松、商洛国际马拉松……他八次打卡马拉松,而且不满足于最初跑半马,全马也被周易成解锁。
除了跑步,周易成喜欢旅行与阅读,《百年孤独》《未来简史》《三国演义》《中国通史简编》都曾是他的枕边书。他立志做一个拥有健康体魄、富足精神的工科博士,从他乌黑浓密的头发就可以看出他的状态十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