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绕行细数SCI写作中的四大坑

作者:  时间:2019-02-19  热度:

  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语法错误而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因此,一篇 SCI 论文能否被录用,主要还是看它所提出的方法和观点是否有价值,是否有独到的学术见解,推理是否合乎逻辑,及其证明是否科学等等。

  当然,逻辑固然重要,但论文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格式、良好的写作风格来撰写。写作风格良好与否,无疑影响了该文的学术水平,还会直接影响作者在读者心目中学术形象,以刊出的许多 SCI 论文的 abstract 为例,就有许多这样的问题。

  正式写作的特点是要使用书面语言,不同于口语写作,需要正式、客观的写作风格。

  然而,不少人在编写 abstract 时会将正式写作和口语写作混淆,例如有些 abstract 的初稿出现如下语句:

  abstract 虽然简短,但不应过于简单。以下示例则违反了 abstract 的一般规则:

  这种「一句式」的 abstract,还没等到审稿人出场,就会直接被编辑狂怼回去。毕竟这只能算是标题的扩展,根本不能作为论文的梗概。

  如果没有读过全稿,我们仅分析这个 abstract ,会更容易发现它的不恰当,因为缺少了几个必要要素的描述。如果是三要素 abstract ,至少有目的、方法和结论,至少要有完整的 3~4 句文字。

  首先,根据写作要求, abstract 至少需要目的、方法和结论三要素(全要素为:背景、目的、方法、结论和意义)。但是这个 abstract 并没有告诉读者该篇论文的研究结果,缺少结论这一重要的必备要素。

  其次,从结构上看, 主题句显得相当模糊,给读者确定该篇论文的主要目的带来了困难。第一句「This paper focuses on finding spatial association rules.」其实上指的是论文的领域背景,即说明了论文所关注的问题,但「finding spatial association rules」这件事是很多研究者都做过的,通篇并没有把论文想解决的问题以及必要性说明白。

  该 abstract 是一篇署名单位为某世界知名大学某学院的论文。此例说明,即使是老外,要想写好英文科技论文,也是需要好好磨练英文写作技能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段,这个例子存在一个很典型问题,是初写者一不注意就会掉进的坑:

  该 abstract 除了最后一句,其余部分基本算是 Introduction 中的 background。这段 abstract 主要介绍了专业背景和一般性的领域知识,没有提供论文核心性的信息,算是比较差的一篇 abstract 。

  abstract 是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概述,让读者快速了解「解决了什么学术问题,能使用什么样的方法,经过实验测试,最后结果 / 结论是如何的」。它通常包括背景(可选)、目的、方法、结果和意义(可选)等几个部分。

  而 Introduction 是 SCI 论文正文的第一部分,用来陈述研究目标、介绍适当的问题背景,现存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再描述本文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及目的,指出本文研究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给初学者总结的四大易掉的坑,大家一定要小心写作,注意绕行!题图来源:/span>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