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期间,她还获得过国家级励志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校级海外培优交流奖学金,校级创新创业奖学金等荣誉,2018.7-2018.8于昆士兰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Prof. Paul Clarke课题组,交流访学。
林莉的科研之路源自一场学院组织的“乐学眼科进实验室”的活动。一个崭新的领域在她面前铺开来,觉得新奇又有趣的她壮着胆子向老师询问,“我暑假能留在这里学习吗”,机会果不其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谷峰老师的“欢迎欢迎”开启了她与实验室奇妙的缘分。科研小菜鸟就跟在实验室学姐身后,从小鼠换笼子,到剪趾提基因组,再到质粒抽提,一步一步踏实学习,“那时候不懂的太多了,但是跟着学、认真学、踏实学肯定没错,学姐做什么,我学什么,常常跟在学姐后边凌晨才回到宿舍”,回忆起刚起步的时候,她依然还是满脸的兴奋和期待。终于她获得了导师的认可,在大一暑假结束后留了下来,林莉终于正式加入了谷峰老师实验室。
可“加入”二字其实并不像它们的笔画那般轻巧。由于实验室在另外一个校区,大二开始,她每天都以校车、公交辗转于两地,跑去茶山上课,再跑回学院路实验。而支配她的动力便是越来越明晰的科研轮廓——那段时间有了各种形式的探讨和大量的文献阅读,她对课题组的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从蹒跚学步中慢慢成长了起来。
本科期间,林莉曾在导师的指导下成功申报了一项省级课题。单独承担一项省级课题的科研任务赋予了她许多责任,随之而来的还有压力,她调侃说:“以后在实验室里再也不‘耍流氓’了呢!”在课题开展的前期,输出的多是阴性结果,而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番话让她至今难忘:“我们要的是结果,而不是阳性结果,哪怕是阴性结果也有意义,它可以告诉后来之人此路不通。”渐渐地,她对“科研”有了更深的理解。
回顾大二到大四,林莉以谷峰老师在读研究生的标准要求自己,所有的日程都跟着师兄师姐们走,寒假回家呆了一周就急不可耐地返校,暑假90多天,一天都不舍离开。这3年,是用平板堆砌的3年,是用移液枪丈量的3年。这3年她构建了不下500个载体,做了不下1600管次的细胞流式。最忙的时候,她常在凌晨三点钟回寝、清晨六点钟便爬起来继续实验安排。
“我看过凌晨两点、三点、四点、五点的温医,当我抬头,在窗外黑压压的夜景里,我看到了自己,疲倦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