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子刊:为了精神健康请规律作息

作者:  时间:2019-01-13  热度:

  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显示,昼夜节律紊乱与精神健康受损关系密切。具体而言,休息时段活动增加和/或日间缺乏活动的个体罹患抑郁症及双相障碍的风险显著升高,其他一系列精神健康指标,包括快乐感、对健康的满意度等也更差,提示规律作息的重要意义。

  本项研究于5月15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影响因子 11.588)。

  既往已有研究显示,昼夜节律紊乱与较差的精神健康状况相关。然而,这些研究一般基于被试对活动及睡眠状况的自我报告,样本量普遍较小,或仅仅调整了为数不多的混杂因素。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者采用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的91,105名研究对象(37-73岁,中位年龄62岁)的客观休息及活动数据,旨在克服上述局限性。2013-2015年间,这些研究对象连续7天穿戴了加速度计;基于所采集到的数据,研究者计算了这些个体昼夜活动的相对幅度,相对幅度较低提示个体昼夜活动量更为接近,如休息时段活动过多和/或日间缺乏活动,即存在潜在的节律紊乱。

  研究者在横断面层面上评估了节律紊乱与患者终生罹患心境障碍的情况,并对研究对象的幸福度及认知功能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昼夜活动的相对幅度下降一个五分位,抑郁症及双相障碍患病风险即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相对幅度较低者的心境稳定性更差,神经质得分更高,孤独感更强,愉快感更弱,对健康的满意度更低,反应时更长(提示认知功能差),详见表1:

  表1 昼夜活动相对幅度下降一个五分位对精神健康转归指标的影响(Lyall LM, et al. 2018)

  此外,上述相关性独立于一系列混杂因素而存在,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等。

  研究者指出,本项研究首次提供了有关昼夜节律紊乱升高神经质及心境不稳定性的直接客观证据。上述两个指标均与心境障碍发病风险的升高相关,但效应量均不高,估临床意义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由于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上述关系的方向性难以确定。一种可能性是,昼夜节律紊乱导致主观幸福感下降,升高心境障碍的患病风险;另一种可能性是,心境障碍及其相关高危因素导致患者出现昼夜节律紊乱。

  尽管存在上述局限性,但研究者称,来自加速度计数据的昼夜相对幅度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便于测量的指标,可能有助于我们找到那些更容易罹患抑郁症或双相障碍的高危人群,以及可能从修复昼夜节律的治疗中获益的个体。”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