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中的4个常见问题80%科研人员都纠结过

作者:  时间:2019-01-13  热度:

  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保证每一项工作都如同我们预期的一样顺利,就像在SCI写作中,我们常常也会因为科研探索的结果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写作情况,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窘况,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特别是源头创新,对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儿。大家似乎整天都在跟风和临摹,似乎难于体会到创新何时来敲门。看了 Science 上的一篇文章,我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虽然创新的基本特征是新奇,然而构建新思想的模块可能就隐藏于司空见惯的旧知识中。

  因此充分将非常规知识与传统认识结合起来,并从中寻求一种平衡,可能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源泉;具有最高影响力的科学主要是建立在之前传统知识的异常组合之上,这种类型的论文极可能成为高引用的工作。但是将先前的工作进行简单的新组合显然是难于创新的,不过来自团队作者的文章比独立作者更容易将新的组合插入到熟悉的知识领域并产生创新性成就,因此团队是产生组合创新的重要媒介。

  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因而,阴性结果的出现是非常普遍及正常的,而且阴性结果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研究失败。有些通过高质量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而获得的切实可信的阴性结果也可以告诉读者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有时甚至相比于阳性结果意义更加重大。

  参考文献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其实不然,它一个双刃剑,太多参考文献可以理解为相关研究比较热,同时也可理解为你的文章可有可无,是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比如,有时候一句线个以上的参考文献,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的。

  如果这句话内容都有这么多文章都认识到了,在业界应该成为常识了吧,还需要加上参考文献干什么?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越容易找到相关证据和说法支持的内容,越是已经达到共识的,相反,越是难于找到资料的,越可能是新发现的源头。所以,不要为了形式而添加任何一篇参考文献。

  正确的做法还似乎与此相反:不需要参考文献就能表达清楚的近乎常识性的内容,尽量不要加。当然,另一方面,能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重要佐证和支撑的文献必须引用。这样处理,同时也杜绝了那些非相关文献引用的喧宾夺主,这其实也是规范的科技论文写作所要求的。

  首先,我们是应该尊重那些审稿人的,SCI 的审稿几乎都是免费的,要人家静下心来认真拜读您那可能水平并不高的论文,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你的文章出版之前,甚至出版之后,没有几个人会像审稿人那样仔细体会和分析你的文章。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首先是应该充满感激的,也认真思考和领会他们所提出的每一条意见,甚至是近乎苛刻的意见,这是前提,这就是我说的“不亢”。对于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切忌“硬碰硬”,回复技巧很重要。

  Tips:如果你真的不想补,或者正常细胞株,你也买不到,还是查一查正常细胞株的名字,告诉审稿人你确实是去努力过,只是事与愿违啊!

  Tips:补充动物实验,是审稿人最爱发的一招,其实一点不令人意外。既然躲不过,就要见招拆招,如果能补上,当然是给了漂亮的回马枪;要是没有条件补,或者实验来不及,也要尽量说的委婉点,假装你确实努力了,是审稿人给的时间太短了,我根本来不及啊!

  然而,补充实验,还是逃不过的一截,究竟是申请延期,再老老实实把实验做完,还是想投机取巧,argue一下,就看自己的运气了。一般情况,可以对照审稿人的意见综合权衡。高分文章,最好还是该补的全补了,低分文章,如果你觉得有80%的把握,完全可以凭你的劲爆人品成功拿下审稿人。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