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Institutefor Sci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编辑出版,用来查询科技文献及其引用情况的检索工具,内容涉及科技领域150多个学科,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农业、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神经学、药学、计算机科学、生态与环境等,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SCI对其收录期刊采用了多种严格而科学的定量和定性筛选,所收载的均是集中了各学科高质量优秀论文精萃的期刊,全面覆盖了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SCI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基础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准,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是评价其国际学术地位、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论文质量的国际通用依据。
原创性也就是原始性和创造性。原创性不等同于新颖性,新颖性可以是别人研究的延续,而原创性意味着一个新事物、新领域、新问题的开创。原创性研究通常是指对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的描述,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以及对已有的重大观测 (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等。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国际核心期刊更是如此。要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原创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原创性课题通常来源于实践或对各种有关信息的研究,而不是来源于现成文献。影响力以论文被引频率来衡量。引用频率已被科学界公认是衡量特定研究价值的最为客观公正的方法。在 1961-1971年间,SCI一般作者平均引用频率约50次,而同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引用率为222次,并且SCI中某学科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作者获该学科诺贝尔奖的情形也多次发生。高水平的论文不仅具有原创性,还具有影响力,必须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帮助,并由此推动科学发展。
(1)撰写英文论文。被SCI收录的我国期基本上为英文,英文文种优势是论文进入SCI期刊的重要因素。1997年SCI收录我国论文10033篇,其中 83%发表在国外刊物,国内发表17%。从语种上看,英语论文占总论文数99.78%,中文论文占0.09%;法、德、俄、日文论文占 0.12%。东西方语言差异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大障碍。
(2)英文摘要全面深入,反映研究要点,强调自己的独创。论文要进入SCI,除投SCI来源期刊处,另一途径是为国外读者引用。因此,英文摘要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许多作者的英文摘要较简略,没有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体现在文摘内,从而影响论文交流。例如“综合多种检索技术优势的数据库检索功能设计”的论文摘要,不仅说明采用了什么技术得出了设计方案,还应说明这些技术通过怎样的利用?达到了什么效果?体现实现最终目标的主要过程,这样可增加论文被引用机会。
(3)参考文献应用。论文应清楚地标注引用,完整给出参考文献。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特定的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处,并完整给出相应文献。即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文献。这样做既对他人研究有充分肯定、免去剽窃之嫌,又能说明自己的论述依据充分,也突出了自己在该研究中的独创内容。
至于本科阶段发表SCI对保研有没有作用,我觉得作用还是挺大的。如果你发表过SCI,而同等的其他学生没有这个经历,那这确实是你的加分项。
保研分为校内保研和校外保研,对校内保研来说,竞争力不是很大,门槛也不高,所以如果你发表过一篇SCI,保研应该基本没什么问题。至于校外保研就要看你选的是什么样的大学,但发表SCI论文的经历还是会大大增加你的竞争实力,老师肯定会优先挑选你。这是基于你发表的SCI论文不是代写的基础上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
总的来说,保研是按照综合分数排名的,首先你要是班级综合成绩排名前百分之几,然后按照学分成绩和综合创新能力排名,排名靠前的就给予保研名额了。论文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学术论文加分规则如下(仅做参考):
1、一级期刊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5分/篇,第二作者3分/篇,第三作者2分/篇;
2、核心期刊论文的,第一作者3分/篇,第二作者2分/篇,第三作者1分/篇;
3、其他正规期刊论文的,第一作者2分/篇,第二作者1分/篇,第三作者0.5分/篇。以上三项不超过5分,
4、核心期刊译文的,第一作者1分/篇,第二作者0.5分/篇,第 作者0.25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