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2017]周新雨博士专访:发柳叶刀文章需要梦想和坚持

作者:  时间:2018-10-13  热度:

  9月7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学术会议于浙江省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会间,医脉通荣幸地邀请到了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的周新雨博士,就临床及科研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

  早在2015年,周新雨博士以第一作者在《World Psychiatry》(2014年影响因子 20.204)发表研究,比较了多种心理治疗手段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疗效及依从性。该研究结论还被写入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多国精神科临床医学指南。2016年6月8日,全球顶尖综合医学期刊《Lancet》(柳叶刀,2015年影响因子 45.217)发表了以周新雨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比较14种不同抗抑郁药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络荟萃分析研究,该论文被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160多媒体进行广泛报道,成为儿童青少年抑郁临床研究的里程碑事件。

  医脉通:为什么会选择“儿童青少年抑郁”这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你的研究对临床有何启示?

  周新雨: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关注度很低,但其发病率很高,我国现在还没有大型调查报告,据国外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儿童患病率约为2.8%,青少年患病率约为5.6%。而且,由于儿童青少年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和共病率高等问题,临床医师很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导致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病情迁延到成人,给患者的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自杀。早在2012年,我们团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对于如何优化儿童青少年的治疗策略,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结论和强有力的证据。基于此,我们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这一特殊人群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期望为优化临床决策和探索潜在的生物学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研究结果表明CBT和IPT是儿童青少年抑郁首选的心理治疗,如果心理治疗无效,氟西汀是目前唯一被推荐用于儿童青少年患者的抗抑郁药物,但临床医师必须警惕抗抑郁药的自杀风险。我们的研究观点能被国际社会认可和高度关注,我个人认为主要基于两点:一、儿童治疗以往常常被认为是成人治疗的‘缩小版’,即在成人用药的基础上减少剂量。但本研究结论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儿童青少年很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物学机制,所以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并不能直接复制成年研究的结果,必须要基于高质量的儿童青少年临床试验结果;二、临床研究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循症医学有许多局限,如纳入研究较少、缺乏阳性比较等,网络荟萃分析给循症医学带来新的活力,它能收集更全面的数据,采用更规范的文献质量评价体系,综合直接和间接比较结果,所以更能得出可靠和有力的临床证据。

  周新雨:这个也是困扰很多年轻医生的问题,我们不仅有科研的压力,而且还有医疗和教学的双重任务。我个人认为需有三心:一是虚心,我们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教科书、指南共识等),构建较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然后再利用这些知识应用到临床,虚心从病人身上学习和积累临床经验,遇到困难,更要虚心地请教上级医生,打下扎实的临床基础;二是耐心,教学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需要花充足的时间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把每一次教学都当作一次很好的训练机会,平时注意积累教学素材和典型病例,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比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三是细心,科学研究需要细心,不管我们是做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需要和大量的数据打交道,当我们观察病例资料,做动物实验,分析数据,完成论文时,都需要我们要足够的细心,把每一个细节都尽量做到极致,把你的研究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把你的论文当作一个艺术品,戒骄戒躁,要相信付出总有收获。

  我现在也在临床工作,白天上班,只有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点左右,生活开启一种“5+2,白+黑”模式。虽然有时也会感到疲惫,但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让我坚持,但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坦途,只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想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周新雨:我目前的研究还是围绕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临床和基础两个方面开展:关于临床研究方面,我们一篇比较多种心理干预治疗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研究已经完成,目前正在《World Psychiatry》审稿,该研究指出团体CBT治疗可能是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首选的心理治疗。我们另外一篇比较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方案已经在《BMJ open》发表,预计今年年底完成研究;关于基础研究方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81701342)的资助下,我们在全球首次探索了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从代谢层面发现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和成年抑郁存在不同生物学机制的证据和潜在的诊断标志物,该论文目前正在审稿阶段。另外,我们也正在开展基于青幼期抑郁动物模型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期望进一步探索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