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还能算得上英文较好的老一代了,但是现在在职场上英文很好的新一代有很多人比我这个老一代优秀得多(并非自谦之词)。
其次是过去16年(自2000年起)我在中国指导研究生和讲授地学英文写作的经历以及我审稿的经历告诉我:许多年轻学者的英文仍然很是挣扎,他们不仅需要去系统地提高英文水准,他们也需要了解一些正规的捷径。
这一部分是既容易又严肃的。容易是由于您只需像写菜谱那样记录下您的研究程序和步骤;严肃是由于您的程序和步骤记录必需详细和清晰到让别人也用同样的程序和步骤能重复出您的研究结果。
那些需要描述地质背景、地理背景、气候背景、生态背景等的文章,您也完全可以去模仿别人的好写法,将您的资料套进去即可,而且这样的模仿应该不属于抄袭范畴的。
研究结果部分的难度一般不在于英文表达,而在于叙述逻辑。更难的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叙述逻辑。当然,您对叙述逻辑的选择一定得是服务于您的文章的主题的!
例子1:如果您的文章是挑战或证实一个已有的资料或说法,您得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您要挑战或证实的原本资料或说法。再费详细的口舌去陈述您自己的资料。最后直白:您的资料支持或不支持这原本资料或说法。
例子2:如果您的目的是去对比您的资料和标准资料(然后以标准资料为基础,解译您的资料的意义),您的任务便是:甄别您的那些资料(如:哪一批资料,或哪些时段的资料,或哪些区域的资料)是属于或接近标准资料的A类的,那些又是属于或接近B类的,那些又是属于或接近C类的,等等。然后按类陈述您的资料即可。
例子3:如果您的资料只需内部比较,那您先得自我分类,然后按您的自我分类类别去陈述您的资料。例如,在您的研究区域里,哪些亚区域的资料是属于您的自我分类的A类?哪些亚区域属于B类? 那些亚区域属于C类?等等。
我自己是不喜欢在研究结果部分赘述资料。如果我的资料(多以某项资料沿时间轴的变化的曲线形式来表达)能用高于平均值和低于平均值来表达,我则先画出平均线,然后用远高于均值、高于均值、接近均值、低于均值、远低于均值来陈述我的资料,而不去纠缠具体数字。
如果我的资料能分出几个级别(orders)的变化,我会在曲线上画出趋势线,然后分级别讨论(如:一级趋势上的变化特征如何?二级趋势上的变化特征又如何?等等)。
先需说明,有的作者愿意将讨论与研究结果合并,要么在陈述资料的同时去讨论资料的意义,要么在资料陈述完成后马上讨论资料的意义。不过,科学四股里,讨论(What is your interpretation? )是被另列的。
前面说过,在Introduction部分,您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和归纳的目的便是:有说服力地和逻辑地导出您的文章的话题!在讨论和结论部分,您得首先重述您在Introduction部分导出的话题,然后按您在研究结果部分的资料叙述逻辑去讨论您的资料的意义。
例子1:如果您的文章是挑战或证实一个已有的资料或说法,您需要在比较您的资料和您要挑战或证实的原本资料或说法的基础上去讨论:这原本资料或说法是站得住脚还是站不住?为什么?
例子3:如果您的资料只是内部比较,那您的讨论自然是:按您的自我分类类别(如A类、B类、C类,等等),您的哪些资料是属于哪一类的?各属其类的含义又是什么?例如,在按年代序列的讨论里,我常用的远高于均值、高于均值、接近均值、低于均值、远低于均值等分类就可以表明某个变量(如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特征(如:远高于平均温度、高于平均温度、接近平均温度、低于平均温度、远低于平均温度)。如果可能,我会讨论此变量(如温度)变化的原因的。
结论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如果将讨论与研究结果合并的话)。结论部分可以选择的逻辑是您想警告您的读者的逻辑,它无需遵循您在研究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用过的逻辑。
(1)您的资料显示,您的研究亚区1是属于标准资料的A类,您的研究亚区2是属于标准资料的B类。但是您的研究亚区3则不属于标准资料的任何一类。这里您可以猜测它(亚区3则不属于标准资料的任何一类)的理由,或您就干脆说:您不知道理由。
(2)自然啦,正是由于您还不确定或不知道它(亚区3则不属于标准资料的任何一类)的理由,您就可以建议:我们应该去验证标准资料,进而,您还可以建议验证的策略啦。当然,上述只是众多可能的例子里的一个例子。
我的摘要写作策略很简单:从Introduction里挑出1-3句最关键的话(即: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和归纳时导出的文章的话题)作为摘要的引子,然后将您在研究结果的陈述高度压缩,写成2-4句能归纳资料的话,再将讨论部分的要点(不一定是全部)复制过来或重组过来(2-4句即可)。
然后用动词短语,分词短语,甚至合理的造词(如:high temperature-resulted increase in evaporation就可以省掉不少词的)等方式去压缩文章,并合理地使用转折词,以衔接句子与句子之间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的磨难:我的博士论文的顺利和及时完成(1991年)让我的导师很惊讶,他说:您(冯)的英文不怎么样,为何博士论文写得既算通顺又算快速呢?我的回答是:没有篇幅限制,我可以用简单的句子不厌其烦地将问题说清楚的。可是当我试着发表英文文章时却遇到了九次返稿,历经三年的大困惑。审稿人说:他(冯)是一个典型的dissertationist(博士论文写作者),还没有达到可以写research paper的水准呢。
在现今的国际化时代,年轻学者还是得准备成为国际化学者的。您的英文最好能做到四会。能读已经不是问题的吧。能说可能需要特殊条件(如去国外长期学习)。
但能听和能写在国内是有条件去完成的。能听:只需随时打开CCTV国际台即可:可以去刻意地听,也可以只是灌灌耳音(还有,您可以使用《语音词典》,争取将每个音发准)。
我的学生中和学生的学生中有那么几个人,他们从博士阶段就很关注英文文章的写法。有几个模仿能力很强的人,他们是靠少泛读而多精读很快达到了可以英文发表的水准的(在博士毕业后的2-4年内就有一个很像样的和以SCI为显示的简历)。
还有几个很艰苦模仿的人,他们的办法是:找2-4篇和他们自己要写的文章很像的文章作为范文,然后苦苦地去100%地弄懂这几篇范文,再反复地抄写那些必需的和他们还不熟悉的写法,最后呢,将抄写本作为终极范本,几乎是一一对照地去模仿地完成他们自己的头几篇英文文章。
当然了,写成后,他们总是反复地与抄写本和那几篇范文对照并修改。不过,如此模仿而成的文章需要被修改和润色到没有抄袭嫌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