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长周济指出,国内很多论文抄来抄去,是简单重复的跟风研究,完全没有现实意义。他呼吁大学教授不要围着论文转。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SCI几乎成了国内一些名牌大学用来换取好口碑的资本。为了自己学校的SCI论文数能跻身全国前列,大学采用量化指标向研究人员施压:发不了论文,甭想评教授,甭想拿博士学位。
大学让SCI“挂帅”,国内的SCI论文数量的确涨上去了,但是质量却下滑了,论文抄袭造假屡见不鲜。
如今,SCI被戏谑地称作“愚蠢中国人的想法”,虽然形容得贴切,但着实是冤枉了人家啊。[我来说两句]
新闻:[教育部长:教授不要围着论文转][SCI让中国八成论文变泡沫]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它是1961创立并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在20世纪80年代末,SCI被引入中国,引导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1000元左右。南大前校长曲钦岳对此解释:一是当时国内学术界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大。南京大学的这种创新,使得其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竞相模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以每两年
的速度增长。SCI收录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总数从1991年的世界排名第
中国许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对一些大学排行榜并不看重,但排行榜的“数字依据”却是互相比较的大致标准。SCI论文数量就是数字依据之一:哪所高校的SCI论文数量越多,它在基础研究领域就越强,从而在大学排行榜上的砝码就越重。
如果问一下中国大学里理工科的研究生什么是SCI,估计他会告诉你关于SCI的另一种全新的解释,一种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的解释。
“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中科院院士李国杰
SCI来到中国之后,学术研究形同“挣工分”。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在职称、奖金评定和经费申请等统统都与SCI挂起钩来。以至于袁隆平在获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时候,曾有人质疑,说他没发什么SCI论文。按照目前的评价标准,10年内没发过一篇论文的陈景润恐怕也难以当上教授。
左右的国际论文发表后没有引起关注,论文很少或者几乎不被引用。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产出的很多论文都是简单重复的跟风研究,没水平,也没有现实意义。
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公布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0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
的人承认他们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近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
高考状元投奔香港砸了名校的招牌;大学生求职的惨状破了高校就业率神话;豪华校门事件毁了大学的声誉……现在大学还拿出来炫耀的,就只剩每年的SCI论文数量了。如果这个再丢掉,大学的口碑用啥来换?
SCI具有的学术评价功能不容抹煞。SCI在中国变味的原因,是一些科研人员心态浮躁,更关键的是国内院校滥用SCI评价体系的做法。2003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指出,“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不过,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定,这一原则性规定很容易沦为空谈。
在中国传统中,经世致用是做学问的目标之一;国际上通行的教育理念中,育人、科研、服务社会是大学3个必备功能,服务社会也居重要位置。
教育部长称,我们的大学必须克服重视高端科研、忽视成果转化,重视国家任务、忽视服务地方的思想倾向。至于大学的口碑,没有哪种学术性工作比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给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带来实惠更高尚的了。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种综合性科技引文检索刊物。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评价的重要工具。
★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