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行政化老路,不要唯SCI,中文科技期刊要做什么?
我国科技期刊的进步与科研进展相比,是不相称的;我国出版4672种中文科技期刊的进步与302种英文期刊相比,也是不相称的。
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创新性科研成果用英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本土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枯竭,在科学交流中被边缘化。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高福在会议报告中指出。
中文科技期刊的角色定位,首先应该是向中国人传播科学的途径,而不是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工具。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刘忠范表示。他在长期一线科研工作中看到,事实上,中国大批学生和普通科技工作者中,不熟悉英文的不占少数。
2017年全年总印数14.35亿册,编辑部总人数约4万人,营业总收入约60亿元。此次会议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一一列举出关于中文科技期刊的数据,发展滞缓、规模较小,是他得到的初步结论。
为找到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症结所在,彭斌按照做研究的思路,对这些数据做了更详实的调查。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占总数的11.29%,而以地域+学科/研究方向为刊名的占总数的11.31%,无论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同质化现象。
例如,近年来,美国化学文摘社在紧随科学之后提供知识解决方案理念下,建立了庞大数据库,专门为其杂志刊登的论文提供48小时内全文本知识点解析。这项服务为杂志社提供了不菲收入。
科技期刊并不限于学术性期刊一种类型,还有行业技术类期刊,科普类期刊等,每类期刊读者群和使命很不一样。即使对于学术性期刊,用由两年被引用次数所决定的影响因子来评价,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区分期刊类型,只用学术期刊常用的影响因子作为牵引所有中文科技期刊的指挥棒,是非常片面的。朱邦芬表示,要以学术水准和服务功能为导向,鼓励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对不同类型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估和管理办法。
他指出,如果我国出版的英文学术性期刊应为我国原创性研究成果争得国际优先权作为自己第一任务,那么中文科技期刊要面向更广大的中国读者,传播科学技术新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在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等领域,中文学术期刊可能更有一些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