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表第一篇英文 SCI 论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作者:  时间:2018-09-03  热度:

  我的第一篇属于自己的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目前博士刚毕业,回顾一下,依旧感慨万千。

  发表这篇论文时,我已经博二了,五年的硕博生涯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再加上这是组里的第一篇N系列子刊,我自身也很激动。记得当时把论文接收的邮件给截图了,并发了朋友圈,截图如下图所示。

  这篇论文还有一个插曲,就是里面的有一张图是送给我女朋友的。我的创新点是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泡沫图案。由于我女朋友外号叫鸽子,我就干脆做一个鸽子的图案送给她。就是下图的G图,

  现在想想当时还是很浪漫的。而现在,刚刚还为了结婚需要的彩礼钱而争吵。以至于夜不能寐而浏览知乎,从而才看到这个问题而作答。心中不禁又多了几分感慨!恋爱是美好的,而婚姻却是如此的现实。

  上面H图的泡沫图案在暗场显微镜下是十分惊艳的,于是我拿着它去参赛了。参赛的ppt如下,

  这个图片是为了纪念科学家Plateau,是他开创了泡沫物理学。我当时是的说法如下图所示。

  因此,这个图片最终打动了评委,有幸获得了当年的显微摄影大赛一等奖,当时朋友圈里发的图片如下。

  这个竞赛的奖品是一个阅读器Kindle, 虽然得了后几乎一次没有使用,却依旧很有纪念意义。

  这篇论文从14年七月开始进入课题,到17年1月份最终上线,历时两年半。它凝结了我博士期间最重要的经历,包含着无数次的失败,迷茫,困惑和坚持。对我以后的科研之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十分感谢这难忘的经历,它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德国应用化学期刊对老师的简介中,老师把这篇论文定为他最自豪的论文,我也深感荣耀。

  另外,这篇论文也被维基百科Ostwald ripening词条引用,里面的视频被放到页面上用以展示气泡奥斯瓦尔德熟化现象。

  这篇论文发表后,也得到了知识分子公众号的头条报道,几万的阅读量,深感荣幸。

  这篇论文让我有了肯硬骨头的信心和决心,在这一年半之后,也就是我博士毕业之际,我又发表了一篇Advanced Materials,报道链接如下,

  没憋,过程中写得顺畅,投稿后一次就中,修改意见也只是小修。我本科上硕士导师的研讨班,然后有一次开完后,他把我叫过去,把问题给我。那个时候,我已经学了足够的套路,因为我大三开始就跟着他学习各种知识,看各种论文。我在我的工具库里面找好了方法,稍微修改一下就写出来了,前后只花了几天时间。然后导师给我一个latex模版,我看着模版边学习边打论文就写完了主要结果的数学部分,然后引言之类的都是导师写的。

  投稿前我导师也说投稿就是运气,运气好比较容易中,运气不好就拖很长时间。结果不久之后有一天我去他办公室的时候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你的第一篇sci中了,我懵了一下,因为他老说sci多难,这次却意外顺利。当然,那个时候他还只是得到了小修改的结果。不过,小修这东西等于接收了。

  我那时候还不知道我的第二篇前后用了一年半,投稿两次才中,第一次是大修后被拒稿。内容实际上完成于我大四最后一个寒假,但是接收却到了我硕士研究生二年级。运气守恒定理发作了。

  第一次其实意外性比较高,所以对于其他人的参考意义不大。从后续几次来看,有几个点得注意。所谓sci论文基本是表示你对某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了「专家」(peer)。这看起来很夸张,但是确实是基本「事实」。当然了,这个问题也许非常非常小,也许非常非常大。我这句话的意思,通过这个定义,你要发论文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变成这个问题的专家。你得了解这个问题的历史脉络,知道这个问题相关的处理手法,最新的研究进展。然后你坐下来研究,到了你觉得你有话要说的时候,就是你真正该动笔的时候。

  老板水平太低无法指导学生,每周一次的组会除了说废话,就是让下周交一篇SCI初稿。之前有和老板交流过一些想法,结果发现他根本不能给任何帮助,也不给钱做实验,学校能做的实验,只花一千左右的,也嫌花钱不让做。本来随意混了一两年,打算就这样了,拜国内的高房价所赐,临近毕业了突然想跑路,于是研三上学期的十月开始,想做一篇论文出来。这大概就是背景了。

  其实想法早就有,只是不想做,真动手开始做了,发现进度其实很快。老板是不可能给一毛钱的,于是自己出钱买了实验材料,挂老板的名字出去加工夹具和样品(被老板骂,嫌花钱),蹭了别的老师的设备,算是把实验做了。十二月开始动笔写,两周写完,拿去给老板改。老板虽然学术能力不行,英文能力总还可以吧?至少当时我是这么想的。

  老板看完后,说内容太多,篇幅太长,要拆成两篇投,于是拆出来一些内容,整理成一篇(后续又整理了一篇);又说电子版看不清,要打印出来看,于是又打印出来;看了不知道几天,说没有时间改,还声称,SCI一般周期很长,叫我慢慢搞,我一脸懵逼,当时已经申到PHD了,就差这个论文去申CSC了,这老匹夫压着我干什么?

  决定自己搞,慢慢改到春节,年三十凌晨五点,改完了,大年初一投了个ACS新出的杂志,被以方向不符拒。还好拒的比较快,不过也已经很生气了。论文质量我心里是有数的,外审都不送就拒是什么意思?

  老板之前一直吹的有一篇二区,好几年前的了,大概三分多,在我们领域还算很不错的。吹点主要是一个月就中了。找师兄打听到杂志的名称,怒投,然后开始了CSC材料准备工作。

  三周后,评审意见回来,提了几个简单问题,然后提了几个语法错误(这基本已经中了)。开会的时候和老板提起这个事情,说是投的他当年那篇一个月中的杂志,这次只花了三周。结果他马上说他20天就中了。。。哈哈哈 我们开会的当时都笑了,

  然后老匹夫开始抢一作。什么老师的idea啦,什么对老师很重要啦,云云。我统统不干,想法是我自己想的,材料是我自己买的,实验是我自己设计的,程序是我自己写的,论文是我自己写+改的,凭什么给你一作?后来叫他再帮忙改改语法错误,他ma de,他就拖着,拖过了CSC的评审时间,我论文那一栏是空白,就这样忐忑地交上去了,后来没中CSC,cao tm,

  他一直拖,我知道他也缺论文,也给他二作+通讯。因为耽误了我申请CSC,我火气也很大,就说老师,你看这论文一直拖,干脆不发了算了。他马上说,我马上写信告到教育部,说你学术水平严重不够,不具备出国读博的水平。后来不欢而散。

  终于拖到了5月,才把修回的论文给我,我自己又改了改,发回去的第二天就接受了,三天后就online了。半个月之后,CSC出结果了,我光荣落选,跑路的机会没了,通知书成了一张废纸。

  后来另一篇随便搞搞也发表了,工作量略低,发了个三区。于是,我在毕业前夕带着崭新的一篇二区一篇三区,接到了CSC的拒信。

  当然,包括我的毕业答辩,老板坐在家里都不来参加,美其名曰叫我锻炼一下,我也成了近几年我知道的范围内,唯一一个毕业答辩自己老师宁可在家里都不来参加的学生。其他的,包括卡我毕业手续卡到最后一天下午才给我签字;对我指手画脚,大骂没有贡献之类的,都不提了,和我失去的博士机会比,又算什么呢。

  于是我拿着批发价进厂了。加班到十点半离开公司,洗漱完毕,看到这个题目——

  不知道是跑路去读博,做点研究,还是继续在这里被压榨青春,没有生活;总之,这就是我的第一篇SCI的故事。

  我是本硕连读七年制毕业的,研一时候(大概2009年)第一次投稿SCI杂志,自知文章质量非常不咋地,小老板希望能上个3分以上的杂志,于是开始了我长达5年的磨难……

  我一下懵逼了,用蹩脚的英语和X杂志交流了几个回合,发现原来X杂志有个傻逼搞错了流程,就莫名其妙退了我的稿子。

  思来想去,Y杂志的修改意见似乎更容易回答一些,而且X杂志的编辑太不靠谱了。嗯,Y,决定就是你啦~

  于是我給X的编辑写了个邮件,说明了我现在处于一稿两投的状态,但不是故意的(对!就是你们的傻逼编辑造成的!)。为了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决定撤回贵杂志的稿件。X的编辑也欣然同意了。

  我根据Y杂志的同行评审意见,认认真真修改了稿件。一般来说这种杂志的大修只要能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基本上都会接收。甚至还出钱找了英修,这下总没问题了吧?

  再问编辑,原来的审稿人在圣诞节后一直无法联系上!你特么的是被驯鹿拉到月球上去了吗?

  连续三个月,我每个周一进实验室,周五离开实验室,连续通宵,周末准备下一次实验;

  然后...然后...我们等等理论计算吧,理论分析的好的线年过去了...理论还在

  这次我不要理论了,要个锤子的理论,我纯实验已经远超Science了好么...

  ······软货······飚车······观点······其他已推出科普(pi yao)专栏

  先说说背景吧,本人环境专业(没错,就是知乎黑的最狠的环化),目前Phd在读,两篇SCI都是大X的时候发的,都是以第一作者,其中一篇在SCI一区的Bioresource Technology 上,另一篇在SCI二区的Biodegradation上,回想起来这两篇文章能够发表出去既是努力也是幸运。

  当时就有想过要出国,而且对本专业也是十分的感兴趣,总归是要走上学术科研之路的。恰逢这时候自己申请的浙江省的一个科研项目通过了,本来是以完成此课题为目的,但是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要发文章就发英文的。树立了目标就好办了,转变为以发SCI为目的。个性里自带一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性格。都是用时间,为什么不拼尽全力了

  SCI第一步当然是枯燥的实验了。最初的时候,只有一个很大的框架,具体的实验内容和创新点是没有的。但是对微生物的培养已经开始了,实验还是一直做着,测每天的水样。

  这个时候的心态相当的重要,当你看到同实验室的其他成员的实验做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而你还没有正式的步入正轨,心里难免会有一些落差和着急,但是千万不要放弃也不要抱怨你的课题和不如别人,要记得一句话,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谁能预想到最后的结果了。

  为了寻找突破口,通过导师的指点,和大量的看文献,以至于我对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所了解,另一个意外收获就是英语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学术英语进步神速。

  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件小事让事情有了转机。一次我经过一个水果店,意外发现其中的一种水果的果皮和我们实验所要用的常规的材料非常相似,灵机一动,便用起了这一材料,最后才有了BT的这片文章。

  事后想想,其实一切的幸运和偶然都是建立在你足够的知识储备上。带着脑子去看前人的文献和研究很重要。我最初看英文文献的时候都是打印出来,一段段一句句的看,分析。之后看的多了速度才会有提升。做什么事,入门是最难的,但是只有坐得住,耐心就可以做到。

  实验持续做了大半年,当时既要上课考试,又要做实验,还有数据分析和处理,所以基本上都是一下课就跑去实验室,然后挤着时间分析数据。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我的课业成绩,当时的分数基本都在90+。

  大三上半学期结束的时候整个实验阶段已经结束了,然后就是数据分析,再加上我们有一些微生物的样要拿出去外面测。在等微生物结果的这段时间,一直在分析已有的数据和写论文。

  当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相当多的数据分析和作图软件,SPSS,Origin, Endnot,等。大三的下半学期基本上也是在分析一些数据,当时我是同时做了两篇论文的实验,所以论文也是同时写的。

  1,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直接用的英文,当然这条因人而异,可能也是因为之前看的都是英文的文献,所以对我来说好像直接用英文写会简单很多。

  2,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分析哪一个点的时候或者感觉到困惑的时候,适当停下来,试着去寻找大量相关的文献去做支撑。

  在看文献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多摘录一些专业用语和连接词等,觉得你可以在你自己文章中以后能用到的都摘录下来,以及一些新的想法也要分类的摘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方法很能帮你理清思路和将文章写的更学术化。

  当然要写出一篇高水平的文章,绝对不是看一二十篇文章就可以写出来的。我当时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所有可能的分析都进行了特别深入的研究,当时不加上微生物,文章就达到了1万多字,导师在修改的时候将很多对文章主干分析不太重要的部分都建议我删掉了,但我并没觉得白白浪费时间精力,恰恰相反,通过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更深入的去了解整个实验的运行机理。

  大概在大四上学期的时候,当时我正在北京(北京农科院)实习,这时候微生物的分析结果出来了,这部分的分析相当的重要。曾经有一个学妹问我怎么分析微生物这一块,我说很简单,把你微生物检测结果中出现的主要的属清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分析其功能特性。怎么分析?其实很简单,直接检索这个微生物,和自己文章只要有一丁点相关的都看一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能完成这两篇文章是基于200+相关文章的浏览量,我一般看文章几乎都是英文的。当然不可能完整的都看完,当看的多了,你就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一篇文章中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然后就是投稿阶段了。开始投稿是在大四的寒假,投稿的整个过程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的。BT的那篇文章一次过,投稿后的一个月就过了编辑,然后没有多久就有了返稿的意见,然后审稿人所提到的问题也没有太难回答的,修改之后提交就顺利发表了。

  Biodegradation 那篇稍微曲折一点,第三次才中,其实说实话,我自己有很深的感觉Biodegradation 那篇从introduction 开始就与BT 那篇有很大的差距,都是出自本人之手,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后来仔细分析了一下,因为这两篇文章是同时写的,而且在内容上有些是相似的,而我对BT 那篇文章有一定的偏爱,从思路和取材上我都很欣赏,所以看到好的句子和有好的想法,都往BT那篇写,以至于在BIO那篇就有点被榨干了的感觉。不过最后结果都是不错的,Biodegradation 这个期刊也还让人满意。

  科研之路虽然筚路蓝缕,但也很开心。花了很多时间做这一件事情,更多的支撑还是来自兴趣。要说收获吧,大概就是帮我拿下了昆士兰大学Phd全额奖学金的申请吧。

  你无法摆脱恐惧,它就像大自然你赢不了也逃不了,但只要撑过去,你就会了解你的潜力。

  在科研之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往往困难都是转机,以乐观的心态克服它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知乎小透明的我首答就收到那么多赞和感谢,甚至还有那么多收藏,真的惊吓过度hhhh

  首先谢谢大家的鼓励与肯定!觉得这次科研那么顺利,运气真的是很重要的因素。不过还是我还是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吧hhhh~

  吧。主要工作是提出了这种方法去寻找癌症预后基因:利用某种数据去构建生物网络,然后来用该网络去寻找癌症中的关键基因吧,我们以后可以把这些关键致癌基因用于指导癌症病人治疗并且当作药物的潜在靶标。那我今后可能不会选择走生信的方向(毕竟生物背景几乎为0,而且对这个领域也不是特别特别感兴趣)。以后读研的方向大概是

  嗯大概方向是生物信息,对生物一窍不通的我在项目起步的时候还在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好,老师就用他自己的经历(本科计科,博士转到生信)安慰我说,说不需要任何生物基础,只要有一定数学和编程基础、会matlab就可以,后来发现真的是这样…

  事情的大二刚开始,教我们数据结构课的老师说需要我们专业的同学帮忙做项目。因为福利太好(科研训练、工作补贴、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并且老师是刚刚来学校工作一年多的讲师,正奋斗于科研一线,所以能给我们许多细节上的指导,比较容易上手。而且当时耍了个小心眼,因为我们学校生信专业很强,想到如果抱上了生物的大腿,自己以后申请立项便更从容些hhhh。就这样我便开始了所谓的“科研生涯”。

  刚开始就是读读老师的博士论文啊和几篇相关的论文,后来就照着老师发的代码去修改补充然后运行。最开始运行的程序一次就要跑40+个小时,因为电脑跑起程序来耗电特别快,我还记得那个周抱着电脑四处充电,教室、图书馆、食堂、甚至晚上合唱团训练的时候也在“偷电”。然后也遭遇过跑了30+个小时了以后,因为晚上宿舍断电,然后大半夜耗尽了电自动关机……当时是真的有想砸电脑的冲动……不过后来终于跑完了出来了图像真的感动哭hhhh

  后来就一点点推进项目,并组建了团队,然后用这个申请到了学校的本科科研经费(2000 块)后来有幸通过了国家级大创科研项目立项(20000 块)。

  像我们项目是提出一种解决的问题科学方法吧。所以大概思路是通过之前的balabala的前人研究,我们认为我们提出的这种方法也许是可行的;然后阐述这种方法具体是什么;然后就用实际的生物数据去从许多维度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小的思想,比如说我这方法多么多么好必须要设立control group来比对啊;还有科研成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重复性”,即别人用同样的数据同样的方法可以产生跟你一模一样的结果,所以基于此如果使用了随机产生的数据就必须如实记录保存下来以供后人验证。

  这次近距离接触才知道原来搞科研真的太容易造假了!尤其是我们这种只需要写写程序跑跑程序而且作用是提出新方法的科研项目,随便把数据和结果改成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天衣无缝的蒙混过关啊!虽然科研强调“可重复性”,不过像我们这种小文章而且只有短短一个月审稿,是不可能完全重复我们的实验的。

  但是我们并没有作假。老师在项目最开始就声色俱厉得跟我说,即使我们提出的方法有问题,结果没达到预期,也绝不可以造假。的确,在验证我们提出方法的正确性的时候,有几项测试我们的方法表现的不理想,这意味着我连续做了很久的东西将会没有任何意义,当时内心当时有种小阴暗说不妨伪造些数据骗过老师骗过审稿人巴拉巴拉的,不过后来我内心的光明面战胜了邪恶面,毅然决然的放弃掉快一个月的努力的成果!(hhhhh突然感觉自己的形象好伟岸啊!)

  嗯这次科研经历后,真的对纯粹的科研工作者(造假的都不纯粹)肃然起敬!做科研真的需要很强的抗拒诱惑的自制力和那种对科学和真相保持虔诚的信仰啊!膜!

  (1)最开始就是找老师聊该怎么写啊然后拟好论文框架。这part还好,只是把思路捋清楚就好。

  我刚才叙述的时候尽量保持冷静,可是我真的压抑不住啊喂!写论文真的超级折磨人啊!真的会面临到憋了一天不知道从哪写起的状态(我在哪?我是谁?我在做什么?)!写background真的是不知道该引用什么样的文献并且怎样引用然后去读了几十篇paper的abstract啊!英文写作垃圾的我得一句一句把写好的中文丢到Google翻译里翻译然后拿出来修改啊!(英语渣掩面逃走)跟老师的几次交涉都拿录音机全程录下来然后回去花好几倍时间一句一句慢慢整理出来!制作整理论文图像的时候一点审美都没有的我真的连想死的心都有了啊!等等等等

  那段时间真的是除了正常的生活起居和上课都在写论文,心无旁骛六根清净,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状态觉得也挺怀念的,才知道原来自己可以被激发出那么大的潜能hhh!

  这次论文写作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原则和技巧从而以后让我从心理上不再惧怕任何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balabala,还增强了我的抗挫能力,培养了我专注的品质。重要的是还极大了提升了我一个英语渣的英文写作能力hhh(还有两个月就考雅思了但愿写作能上6,请大家祝福我么么)

  大概是4月底投的稿,六月底就期末考试周之前几天发来major revision大修的审稿意见,大修大概是审稿人大体认可你的工作和成果,不过你的实验上存在某些缺陷(被审稿人怼哭),需要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多用几种方法去验证、多拿几组数据去实验。然后大修好的稿子必须在两个周之内发回审稿方,逾期视作放弃。

  于是,还记得考试周前一个礼拜完全没有课,白天去图书馆复习功课准备考试,晚上10点图书馆闭馆后就去老师办公室旁边的讨论室按要求加实验改论文,每天都要到凌晨一二点,有几天我嫌太晚懒得回寝室就在沙发上睡上几个小时(被蚊子咬成筛子)第二天脸都不洗就去图书馆继续。。。

  那段时间真的是昏暗啊,昼夜颠倒,学到呕吐,不过好在有信念撑着我——我一定要坚持把实验做完把论文改完,我!要!发!S!C!I!啊啊啊啊

  庆幸的是期末考试成绩也没有因此受影响,只有两门课80+,其他科目都是满绩。(老天还算是开眼!)

  总结:大二一年有幸跟老师完整的走完一个完整的科研周期(读论文-实验-写论文-投稿-改稿-审稿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体验了一把科研工作者的日常,真是无比的充(pi)实(bei)与幸(zhe)福(mo)。

  也真的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好的老师,没有他我不相信自己可以发出这篇文章。还记得深夜12点老师不睡觉在跟我讨论问题听我汇报结果,也记得明明到了晚饭时间老师不回家在线解答我的疑问。他的认真专注和勤奋也深深感染了我,每当想偷懒的时候就质问自己老师都在工作我有什么理由可以停下。甚至有一段时间因为他我也想作一名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像他对我影响的那样。一年里跟老师的相处真的收获了太多感动与力量,师恩似海,这段记忆我会一直珍藏于心底,并会带着他在我头脑中点亮的智慧、他身上的优秀的品质、与深厚的恩情继续上路!老师,这一年带我也是辛苦您了,也希望您以后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最后希望我的这篇随笔可以激励到一些的学弟学妹们去尝试科研项目甚至去发paper,不论今后要不要走学术道路,我觉得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吧,这些从科研中培养出的精神品质也会深刻的影响你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吧。

  最后放两张去深圳开会的时候拍的照片hhh,比较丑希望大家忍耐下不要喷hh

  一开始写的是汉语哇!终于写完啦!我写了一篇论文哎!保研有望啦!然后导师让我写成英语的

  我的第一篇一作英文SCI论文做的是将地理实体向量化,采用的方法是将地理实体(感兴趣点)数据的属性一维序列化,采用Google Word2Vec将序列化的地理实体属性映射到高维数学空间中。

  目的是挖掘相似属性非同名地物之间的空间分布相似性,解决空间地物实体存在的“指代消解”问题,同时可以用于地块尺度的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在发表第一篇SCI之前,因为是工程师出身,做的东西一直比较偏向于计算机技术,不懂得怎么将自己的成果通过论文表述出来。而我们专业偏向于地理分析的理科,对科学问题的提炼、专业知识的表达和结果的论述要求极高。直到博二上学期的时候,手头仍然没有论文,每天都会感觉到很大很大的心里压力。

  虽然当时表面上表现的没有什么,但其实每天晚上都心烦睡不好觉,看到周围同学论文在快速出来,那个压力是无法想象的(表面笑嘻嘻...)。甚至失眠焦虑,连睡觉都会想着应该怎么写一篇论文出来。当时缓解的方法就是去健身房跑步,晚上没事在珠江边溜达,甚至一个人在学校里散步到凌晨再回宿舍。只能说当时真的是无法抑制的对自身的怀疑,焦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更严重,都怀疑自己快抑郁了。

  某天无意注意到Google发布了Word2Vec模型,发现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就把它C++源码Down下来然后编译了,用Sogou提供的语料库训练完之后发现效果还不错。接下来有一天的午觉梦到了这个idea,文本既然可以通过上下文关系向量化,地理实体能不能通过其空间关系对其向量化呢?

  后来花了一周左右做实验,非常感谢当时还是大三的师弟等的帮助,这篇论文初稿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投稿IJGIS,等了4个月,返回来结果是Minor Revision。回复了Reviewers问了一些小问题,然后就被接收了。

  当时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感觉博士生涯得到了解放。非常感谢当时指导我的两位老师给予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做我自己感兴趣的大数据城市计算方向,而且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

  从第一篇SCI到现在已经2年了,大大小小的SCI/SSCI文章也发了十来篇,目前也有几篇在审,后面发SCI就没有那么兴奋的感觉了。总体感觉呢,技术固然重要,理论作为技术的支撑也非常的重要。很多时候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不能只关注纯技术,而忽视了城市、经济的理论支撑。在应用方面,技术没有理论支撑那就是空中楼阁。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这些做技术的,一定要多学习人文、社会、经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理论,在做东西时不能闷着脑袋瞎想、瞎做模型、瞎写算法。首先,要保证从理论角度能支撑我们的分析方法是对的;其次,是需要从理论角度支撑我们的结果也基本是正确的。这两点满足了,我们的研究得到的新结论和新发现别人才会承认,才有意义,才好发论文。

  而科学问题,作为一篇论文的核心,这个需要多看论文和多想才能实现,一开始会觉得很难找。尤其是做城市方面研究的,要在平时生活中多感受,绝不能闭门造车瞎想。其实很多平时生活中的问题凝练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问题。比如:如何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给商铺选址啊,如何找出城市中心地区的拥堵原因啊,如何达到不扰民、离交通距离最近、风景最好等最优条件下的大妈广场舞场地选择啊,在城市现有的房价中哪些房产最具备增值潜力啊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很现实的生活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很有趣的科学问题,可以通过我们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的科学问题。一旦自己感兴趣了,那么一切做起来就没那么痛苦了。就算最后结果得到的不尽如意,这也给了我们自己一个答案——推翻了我们之前的设想罢了。

  因为博士期间做的方向比较前沿,博士毕业时拿到了国内外一些学界和业界的offer。最后选择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担任一名人民教师,这也是家里当教师的传统吧。希望自己今后能当一名尽量不被学生吐槽的老师,哈哈。

  第一篇SCI是很难发,因为要逼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比如写作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工程师思维和研究学者思维的转变等等。但走出来后,回头看看当初的痛苦和不解,其实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所以希望各位研究生同行可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完成从学生、工程师到学者的转变。

  第一篇SCI是人生的一个坎,也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这注定对我们今后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招2019级地理信息科学类的研究生,欢迎各位愿意报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师弟师妹们和我联系。

  这时的我,花了三个月时间把过去四年的成果写了一篇长文,投到一个美国的二流sci杂志上。论文里有一些离经叛道的结果,主流杂志已经据过我一次了。

  投稿,然后等待,半年后小修(老大们,你们真得那么忙么?),整整一年后被接收。这时候我已经博士毕业了。该论文对我博士毕业已经没有任何帮助了,只是满足了我一个发一篇sci的梦想。

  昨天,六年过去了,researchgate邮件通知我,我的论文经过他们网站的统计,在该网站上的学者共有30次引用我的论文。

  我成功的告诉这个世界,这个领域我曾经来过,做得很深,知道大家以前不知道的一点点东西。这就是sci的意义

  因为我本科阶段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训练,因此研究生阶段写第一篇英文论文时,从文章结构、数据排列、结果讨论的尺度、逻辑准确性、行文规范、言辞造句、用词习惯、标点符号、排版都拿捏得很不到位。老师从第一版开始,逐字逐句和我一起讨论、修改,并逐个告诉我修改的原因。

  看到自己的第一稿,充满着满篇的chinglish,不地道的,甚至是错误的表达方式。

  看看每一稿中老师用word标注的修改。我心里清楚这稿子中包含着老师多大的心血。

  一开始数据搞得差不多了以后,开始写初稿。第一次写嘛,文字,排版,数据描述和分析,作图,全都是问题。不过还好实验室里的博后够耐心,我这一点一点磨着,也算是勉强把框架弄出来了。搞完以后开始改语言,来来回回修了十遍左右,初稿基本完成。大概从开始写到初稿,接近一个月吧。然后开始投稿。

  最先投的是ACS旗下某非常不错的刊物A。投出去以后说创新性不够,建议转投ACS旗下刊物B。

  B期刊其实挺不错的,我一开始的期望值也根本没有去投A的打算,能建议转投B,我觉得已经心满意足了,果断转投。

  然而过了没两天,老板跑来找我,说准备投下一个期刊,那篇文章已经分配好编辑了,那个编辑对他有意见的,不会让我们的文章过,准备投下个期刊吧……忘记了当天还是第二天,文章被拒。顺便说一下我们组投了三篇去期刊B,不知道为啥总能到那个编辑手里,然后三篇都脆拒……

  实话说被A和B拒我觉得没什么的,毕竟都属于业内很不错的期刊了,只不过觉得遗憾,拖了这么长时间却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在被两个期刊拒了以后,老板让我去投Wiley旗下某不错的期刊C。

  投C的时候送审了。然后审稿人回复意见,其中一个对我们计算材料性能的方式提出了质疑(问我们用什么方法算),并且认为我们有的细节没有给出,要求补充内容,并且认为我们这个文章创新性不够,直接拒掉并建议转投一个影响因子比较低的期刊。

  然而审稿人有两位,另一位审稿人意见表示建议转投另一个也挺不错的期刊D,于是我们改了下文章,就自行投了D。

  期刊D的编辑表示看到了其他两位审稿人的意见,让我直接回答投期刊C的时候审稿人问的问题。然而之前那个质疑我们的审稿人在问的时候对我们的回答不满意,并且坚持认为创新性不够,然后坚持让我转投那个低影响因子的期刊。

  [踩坑2:回答审稿人意见的时候不够仔细。后来感觉是,当他问你你用的A法还是B法的时候,不要只回答A法还是B法,最好可以找到充分的选择A法或者B法的理由去回答,不要只给他一个答案。]

  一路被拒其实我也没啥信心了,然后说要不投ACS旗下的期刊E吧。其实我觉得E应该差不多中了吧,毕竟前面有送审经历,然而期刊E其实比ABCD都差。感觉这次该可以了吧?

  后来审稿意见回来,还是拒……而且审稿人把我们的文章喷了一通,说哪里哪里有问题。

  一开始其实我是失望加生气的,不仅仅因为我文章被拒了,而且因为审稿人回复意见的用词实在是非常无理。然而后来我觉得审稿人给提的意见真是漂亮,这是我学习到最多东西的审稿意见。其实这次拒稿拒得我特别高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洗澡的时候想到审稿人给我的意见里列出了一堆文献,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一个人就对着个喷头傻笑,笑出来了……这个经历以前有提到过:

  那个招人讨厌的审稿人其中给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发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的文章,讲解了我这个领域应该做的完整的表征流程。这个很重要,我拿着这篇文章默默比对,确实发现我这个文章有不少数据上的欠缺。

  [踩坑3:没有在期刊上寻找完整的数据要求。从这次经历来看,有些相对成熟的领域,可能会有文章讲述过对数据的要求,如果能够找到这篇文章,对着这个文章一个一个采集数据,那么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毕竟说不定就因此少拒一次稿了。]

  后来补了一部分数据,想不到投啥了,投RSC旗下的F吧。投过去没几天建议转投G,G的话其实比ABCDEF都差……我感觉应该差不多中了吧,然而还没有。第一波的审稿意见表明,两个审稿人,一个接,一个拒,意见矛盾,后来送给第三个审稿人,第三个人给的意见是接收。有了第三个人的赞同票,才进入review的阶段。

  然而事情还没完。那个拒的审稿意见里其实给了非常多要我补充的内容,然后我玩命去补数据……这段时间我的情绪跌到了谷底,甚至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学术,越做实验越觉得自己蠢。补完数据以后,再回复了意见,然后再收到review的意见,我再回复。终于到了第四次,编辑来邮件说文章可以接收了。

  大概就经历了这么个惨痛的过程。怎么说呢,被不断拒稿这个事情确实很痛苦,而且会被拒得怀疑人生,可能会连读博的信心都没了。然而在看reviewer的comment和不断回复reviewer意见的过程中,其实我对我所从事的领域的理解有了很明显的提升,而且补上了很多我原来没有深入思考然而非常重要的点。除了专业本身以外,对于读硕读博这事的想法,包括知乎用户:有哪些东西是你读研究生以后才懂的?知乎用户:很多人发了很多质量低的文章,这些人搞学术的意义有多大?这两个回答里面的观点,尤其是对于硕博先赶紧发篇小文章再去搞大新闻这类观点,基本都是在这段跟审稿人拉锯战的过程当中形成的。总的来说,这段多次被拒稿的经历让我觉得很痛苦,但我自我感觉,我的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

  对了,变更作者是要所有作者一致签名同意的,在我愿意或不愿意之前,他们好像早就自作主张地替我代签了

  写了一篇文章,60多页了,还有些结果想放进去,合作者说不能放了,得90页了。于是把这些结果写成了一个notes挂在网上,觉得都是些零散的结果,也没想着投,导师问我为什么我觉得这些结果不值得投,他觉得挺有意思的,别人也应该想知道。哦,于是就找了一个凑合的杂志投了,上面也发一些代数几何的小文章,各个小方向的都有。1月底投的,然后就完全没管了,心里有点虚,觉得这些玩意忒平凡了,我觉得我投的动机完全是能在简历上写个submitted的。然后前几天,4月27日,收到编辑Sandor Kovacs的邮件,说审稿意见回来了,referee 的意见非常正面,打开了referee的report, 他这么写到:“This is an very interesting article, well written and well presented, I recommend publishing on ***** Journal”其他的就是一些字体的建议,大小写,拼写拼错了要改什么的,我立马就改了,周五晚上发回去,星期一又收到编辑的邮件说,referee 看了revised的版本,觉得行了,就正式accepted了,接下来几周会有publishing press跟我联系什么的。

  没想到,因为我之前那篇60页的文章,我和我合作者都觉得结果比我这篇notes 强得多,而且这片60多页的文章我是先投的,被composito.Math拒了一次(虽然有个referee给了很好的评价)后,投了另一个杂志,4个月后就是revision, referee 觉得结果挺有意思但是文章太长,建议拆成两篇之类的, 来回扯了几次,刚发回。但是这篇notes,我管都没管,因为我觉得这篇notes就是那篇的应用。。就当凑个数吧,反正是四区杂志。

  吐个槽,我刚去搜中科院的那些杂志分区,IMRN居然被分到了三区,我觉得这杂志挺好的啊,而且看到有一栏叫做什么网友分享经验,网友对好多杂志的感觉都是:“文章容易接受”。。。。。

  然后我就觉得这idea听起来靠谱啊,然后就开始做了…做了半年,老板C教授(我的另一个老板)说,感觉差不多了,你写篇formal writtenup叭。我就花了两周写了,很low的written up,交给老板,继续把我的analysis从五种cancer扩大到12种cancer。

  过了几周,C老板说,他跟学术圈里的朋友聊过,还很有价值,让我继续做。于是我又一遍扩大我的analysis到24种cancers,一边做我的单细胞测序实验…

  又过了三个月,我发现我们研究的突变居然还跟hypermutation有关系,又经过一两个月的分析,先做出ppt,每一张是一个主要的figure,帮助理清思路。老板C帮我大改了一次,我就开始写manuscript(paper的稿件)。期间,Nature Genetics发表了一篇很类似的文章,我哭了一个晚上。

  吐着血写完first draft,扔给老板C和老板A。老板A一看,嘿,好家伙,不错嘛。然后我们就开始改文章。最开始一个月,每隔3-5天去老板A办公室讨论改1-2小时文章,然后拿回来改,补anslysis,再交回去。到了后期,基本1-2天就meet一次改文章,有连着几周,周六也去和老板A meet。真的是超高强度…∠( ᐛ 」∠)_

  一审是漫长的3个月…审稿人意见返回时,其实比较positive,从NC的回信模版都可以看出,有被接受的希望。我们花了三周时间写rebuttal,其实也没有什么分析要补…然后发回去,然后又是漫长的2.5个月…这一次差不多惹,还有几个小问题。再写rebuttal,三审,过了!再就是proof,等着online…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