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修是论文能否成功发表的关键。学科虽有所不同,但撰写返修稿却有类似的流程和规律。掌握一些回复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增加审稿人的好感和认同感,提升中稿概率。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三篇SCI论文返修内容及讲解,希望对各位学人有所助益。
作为对编辑和匿名审稿人的整体回复,一般要在返修的开头做一个简单介绍。一方面是概括此轮修改的主要内容,用Firstly, Secondly … Lastly等列示,让编辑和匿名审稿人清晰地看到你做了什么样的回复,是否是他们所关注的点;另一方面也是表示尊重,比直接答复问题要更正式和严谨。下面是我起始返修稿的一个例子,可以作为模板套用。
答复的格式因人而异。但是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一问一答,将审稿人的问题列示一条、自己答复一条。但注意要将问题的字体加黑,以示区别。问题要用Q(Question)起头,答复要用A(Answer)起头。另一种是表格形式(如下图所示),左列是匿名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Comments),右列是自己的回复(Response to reviewers)。这样做的好处是简洁明了,便于阅读,也便于导师提建议和自己的修改。
有时在匿名审稿人的问题之前,编辑会整合审稿人意见提出要求。这也是需要认真回复的,因为编辑会根据你的答复探测你的态度。下面是我第一篇SCI论文的返修问题和答复,问题很大,审稿人两次“major revisions”,为此修缮了约40%的内容,基本上算是“脱胎换骨”了。编辑特地留言,摆明两位审稿人对文章立意和结构的负面态度,并要求大修。回复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自己做出哪些修改,以此表明诚意;二是针对两名匿名审稿人的质疑,摆明自己的态度,甚至指出他们的问题。在审稿人和作者的态度相左时,往往是编辑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做出裁决。
针对负面评价并且自身不认同的,不要直接拒绝,要委婉地回复,并加以佐证,让审稿人认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例如下面的 (R2) (Reviewer 2)审稿人质疑稿件阐述不清晰,就可以回复已有8位学者浏览但无一人认为有这个问题,然后再说尽管如此自己还是做了一些修改。这样可以让审稿人开心的跳过这个问题。
有些问题会对论文的结构提出修改建议。论文结构是灵活的,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倾向和爱好,可以按照审稿人的意见调整。
有些审稿人会针对研究方法做出直接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列出证据(高水平的期刊论文、书籍或者报告等),证明自己的方法也是正确的。下例的审稿人认为GMM只适合于“大N小T” 面板,我就找到了剑桥大学出版社Econometric Theory期刊的一篇文章,证明“大N大T”也是可以的。这样的实例他无法反驳,最后给了Accept。
有些审稿人对文章的贡献度和创新度提出质疑,认为意义不大,这也是论文返修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一类型,作者可以清晰地一条条列示贡献,说明它们与前人研究结论的不同,以及对未来研究有何益处。下例的审稿人认为文章只是换了模型和数据,没有明显的学术贡献。回复分为三步,第一是明确阐述文章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而之前的学者只是提及而没有实证,本文进一步做了实证;第二,承认WTR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也有重要影响,并在文中加上了这方面的讨论;第三,根据审稿人的建议提出未来研究设想,以此证明本文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基础。为了避免此类问题,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在论文的第一部分(Introduction或者Conclusion)就直接阐明自己的文章做了哪些Contributions。
一般SCI期刊的编辑会在收到投稿后几天内审核,看文章主题是否符合期刊风格,内容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通过,就会邀请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或者该领域内高被引学者进行审稿。系统自动生成邮件通知潜在审稿人,如果同意审稿,一般会被要求在一个月内审回;预期未审回的,会有邮件提醒。
审稿人可以看到通讯作者或者其他作者的名字,但是作者们往往看不到是谁在审核他们的文章。也有double-blind,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信息。一个审稿人可以看到作者给编辑和其他审稿人的回复。
审稿过程有可能会出一些问题。比如A同意做审稿人但是到期不回复,只能再找其他审稿人,时间就耽误了一两个月;可能B已经审阅了一轮,但是第二轮拒绝审核,编辑就只能再找其他潜在审稿人,这样时间又被耽误了,而且会提出新的问题,相当于多了一轮审稿。我的第一篇SCI论文前前后后三个返修,共耗时11个多月。
有时审稿人不了解你的领域但是却故作高深,问出一些画蛇添足甚至错误的问题,这时只能耐心回复甚至修改一部分内容,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还有一些审稿人会推荐你引用一些不相关文献,一查都是同一个作者。这种情况我碰到过三次,见怪不怪了。可以放在Introduction部分,那里可以引用一些不直接相关的内容。这样审稿人会乐于推荐你的文章,因为可以提高他们的引用量。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返修时一定要摆正心态,以一个学生的谦虚姿态去接受建议甚至是批评。返修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否定,要亲手去修改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自以为很好的内容。但是不经历这些,就无法实现学术上的进步。曾花半天时间认真修改一份基金报告,结果基本原封不动的返回给了我,无法接受别人给他的建议,也就很难有进步。审过一篇SCI文稿,因为计量部分过于简单就把前面的单位根检验等步骤放在正文中,刻意占据了一定篇幅,但是这样无法体现重点;文章结论只有不到200字的一小段,明显不符合学术规范,虎头蛇尾。因此我建议将数据检验放到文末的附件(Annex)中;文章结论要大大扩展,结果都没有修改,我就给了Refusal。
审稿人大都是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一看内容就知道你的学术功底、花费了多少心思甚至是写作的诚意,不要试图掩盖,要直面问题。如果错了,坦白承认并及时更正;如果对了就要据理力争,但是要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也要注意反驳的技巧和方式。以端正的心态面对返修,经历两三次投稿就能积累不少经验,可以在科研上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