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学霸”三年发表23篇SCI论文

作者:  时间:2018-08-17  热度:

  本报讯(记者刘丹通讯员秦后国徐芳琳马亮)作为一名在读的二年级博士生,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武文博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连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23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110,相当于30多个博士毕业所需(学校要求博士毕业生发表影响因子超过3的SCI论文就可以毕业),可算是当之无愧的“学霸”。

  武文博的研究方向是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是科学家们制造“光脑”(即光子计算机)的基础。武文博打比方说,如果把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比作人走路,那么光子计算机的速度就是目前最先进的超音速飞机。“但是这个东西要真正运用到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其他人眼里,武文博无疑是个典型的“学霸”:在本科大三时,他已经开始进行业余科研,毕业论文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创新报告一等奖和湖北省优秀毕业论文。研究生期间,他更是表现出了一种对化学特殊的热爱:可以连续十几个小时对着电脑研究实验数据,也可以整个暑假在实验室进行有机合成,更曾经连续一个多月呆在暗室里进行性质实验……

  2011年开始,他在《德国应用化学》(.Ed.)、《化学科学》(Chemical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23篇,总影响因子甚至超过了不少高校教师。此前,他的研究成果曾被美国化学会网上杂志“NoteworthyChemistry”进行了专栏评述,他个人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武汉大学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等诸多奖励。

  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河南小伙子是怎么成为一名“学霸”的?昨日,他接受采访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武文博:当年在河南省实验中学读高中时,两次获得了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的一等奖,后来被保送武大化学院。现在可能我呆在实验室的时间稍微少点,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周七天中,我至少六天半在这里。每天8点半以前来,晚上十点以后才走,有时候做实验做的兴起,在实验室熬通宵也是常有的事。

  武文博:我觉得自己比别人想得可能多了一点。我认为,科学就是需要各种想法,然后去实现。合理安排时间也很重要。

  SCI(ScientificCitation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

  SCI论文,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SCI论文目前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是难于发表的,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目前来说比较公正,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用心于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可使我国科研与国际接轨,也可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准。我国科技工作者也需要经常运用SCI官网进行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询与搜索。

  影响因子: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该期刊影响越大。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鄂)字5号鄂新网备1005-000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090118鄂ICP备13008093号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湖北知音传媒股份公司院内 网站邮箱: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