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学期我们有一节课,老师让我们学期末的时候发一篇论文,要达到发表的水平然后那个老师说的是最好是做你的毕业论文,作为你毕业论文的一个部分,然后这样以后还省点力气。但是我的论文题目都没有定。然后其实我们论文题目基本上都是导师帮你订的,他给你题目然后你来写,但是我这个导师他太佛了,他一点都不管我。
分享一下我今年一月份跟着研究生导师写完一篇110页的项目评估报告之后的感受与收获~(如果觉得还不错,可以来粉我~)
在参与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写作的速度,从没在短时间内阅读这么多的文本信息,一周的时间调研了一个市和下面6个县,收集的一手资料就有几十万字…更别说还要分类汇总,提炼有用的材料,简言之两个字就是:练脑。
撰写报告或论文,要把摘要部分当做灵魂。摘要部分需要高度凝练,通过两页纸的篇幅,讲述完一百多页内容中的精华。做到文本的凝练,可以使用逐层展开的叙述形式。
报告的背景叙述部分,需要把最贴合报告内容的政策本文找到放上。总结有几点必须要有:领导人的关注,重要政策文本的要求,调研实地基本情况与背景等。例如,一个教育项目,学生、教师、教学点的情况等一些和教育紧密相关的基本信息都要写清楚,地方的政策文本文件,地方试点的大时间线也需要叙述。
在分析地方政府项目方案文件的设计与调整时,关键操作是将地方的文件与中央文件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地方政府新加入的内容。
在进行项目实施的分析时,需要根据方案清楚梳理各方的本职,同时在调研过程中搞清,方案内的主体承担了哪些规定之外的职责,有没有新的主体参与到了项目当中。同时,找到各执行主体目标之间的冲突也很重要。这些都是未来方案的可调整内容。
在撰写项目实施的部分,需要尽可能地把各方重点工作内容的时间线梳理清楚,时间、地点、参与方、工作数量都是重要的信息。
在撰写项目效果和问题分析时,使用调研中受访者的案例和原话非常重要,一手资料往往在报告和论文中显得特别有力量,尤其是当这些一手资料和报告结构标题相互呼应时。
在撰写问题分析部分很难的一件事应该是从大量资料中提炼关键信息,例如基层受访对象提了很多问题,哪些才是真的问题?哪些能写到报告中?如何能够做到不混乱,不丢内容,分层提炼。
经验总结和政策建议部分是整个报告的凝练和提升,需要和前文的各部分内容呼应。
在进行描述性统计时,先介绍样本的基本构成。描述统计的意义在于找到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报告中需要对调查问卷中的测试变量进行标准化和定义。对于可能存在的缺陷要主动说明。
写报告是一个大工程,当报告成型后,就仿佛是一个精密的仪器,内部齿轮环环相扣,这其中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前期规划很重要。
大家有没有分析政府文件的技巧或者方法?怎样将纷繁复杂、内容重复性又高的政府文件提炼成精简的对比总结?
许多经典报告中有的部分放了许多图表,有的部分则是以大段逻辑清晰的论述为主,撰写报告时到底何时放图表,何时大段文字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