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60148)子课题申报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和《申报评审活页》。
2.封面左上角“编号”栏,所有申报者均无须填写,评审时由课题组组办公室填写。
3. “课题类别”栏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德育、其他类。如确实有必要,“课题主持人”可以填两人。
4.《申报评审书》中“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和《申报评审活页》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
省级重点课题《生活化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的主要参与人员,目前该课题已结题。
市教研室《基于课标的深度研课》子课题工作的主持人,是研训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协调者和联络人。
南京市第8期个人课题《基于“分解课程标准”理念的高中物理实验教考研究》,目前已结题,并获二等奖。
《基于“课标分解”理念的实践——例谈多用电表的原理的教学》
物理教学:主要指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是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物理学科中的实验、物理学史、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批判性思维:从根本上说,批判性思维是把一切置于理性范畴内加以检省和评判的意识和能力,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理解、质疑、逻辑地考察论据和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应当相信什么或不信什么的思维,具有“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关注理由、合乎逻辑”四种特质。
物理批判性思维,是指在物理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已有的物理思维过程及结果做出自我调节性分析、判断、推理、解释和调整的个性品质。从思维对象上看,物理批判性思维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独立分析的过程;从思维目的上看,物理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推翻已有,而在于不断完善,其针对的并不绝对是错误,也包括主体对思维过程及结果提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物理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批判性思维在物理研究和学习中的体现,是一种具有高品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高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主要指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以此来改进物理学科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总的来说,国外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即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教育和通过具体学科渗透教育。从6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国家的大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就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当时研究者的普遍观念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生思维技能训练和人格倾向的培养。之后逐渐将综合性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融入其中。目前西方国家的高中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课程以分析论证和写作的课程形式呈现,而在大学,批判性思维是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
1991年起,美国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为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近十年来,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成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知网上检索1985年至1999年这十五年间,有关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共约40篇,而2000年至今的十五年间,关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文献,总数超过1500篇。尤其近三年间,每年能达到二三百篇,可见对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这其中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一方面是从宏观上论述有关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现状、培养途径或改革策略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刘儒德2000年在《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上发表《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文章对当前教育中严重忽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象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罗清旭2000年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我国高等学校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意义、途径以及进一步提高批判性思维训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钟启泉2002年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发表《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论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其教学原理和技术,并提出了创设新型教学文化的课题;朱新巧2006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巧现实意义进行论述的同时,指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教学文化的建设、元认知训练、对话式讨论、案例教学等方面展开;黄朝阳2010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创造力和智能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强调改变高等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培养高品质创新型人才。
从实践落实的情况来看,20世纪九十年代,批判性思维被引入我国,之后被用来进行高校的逻辑思维课程改革。2001年,香港将优先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科目的学习领域中。2003年,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先后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开设了以探究创新为导向的批判性思维课程。2009年,清华大学第23届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提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教育改革提出要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但就全国来看,目前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高校仍然只有很小的比例。
中小学阶段关于批判性思考的研究是从具体学科入手的,研究特定学科对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影响,所涉及的课程包括: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关于物理学科,在知网上检索到文献40篇左右,硕博论文约10个。资料显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中曾有“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的项目,部分老师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体而言,虽然相关研究理论深度在不断加强,但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中,相对高等教育而言,更加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而且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以基于理论的宏观呼吁、理论探讨、价值判断居多,基于实践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和操作指导较少,目前还停留在摸索的阶段。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如何评价、评价标准等几乎没有研究成果。现有研究成果并不完全具备物理学科的唯一性,而是具有诸多学科的共性。如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研究,大体都是“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共性的表述为“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开展民主合作讨论探究”、“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等。
高中物理课标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质疑课本上知识的习惯,他们就会不断提出问题,并在不断思考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往往来源于批判----创造往往要求人们破除思想认识中的功能固着和思维惯性,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被认为是定论、真理、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和发现不合理的因素。而问题的来源主要靠反思,靠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批判。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提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批判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欠缺可能成为目标达成的障碍。从这个角度看,提倡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其次,物理批判性思维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这主要表现在物理批判性思维能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一个批判性思维水平高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自我意识(监控),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和多角度评价论点和论据,能自觉排除干扰,克服负迁移,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会有创新的方向,才能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准确度。
批判性思维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意义,早已为世界公认。它是一个人的明辨能力的主干。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明智的,不为世俗偏见、潮流和利益集团摆弄的人,成为在生活和职业中有判断力和发展能力的成功者,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强大的靠背。
1主要目标:总结出普通高中在物理学科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体系性的、可行的方法与途径,并开发相关的校本资源。
2.1多角度收集文献资料,形成文献综述,明确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再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思维的特点,从物理学史、物理实验、科技热点、习题教学、研究性学习、原始性问题等方面寻找合适的资源与素材,合理融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元素,积累经验,摸索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一般性流程和规律。
3研究重点:批判性思维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资源的开发和教学达成的途径。
首先,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文献研究,形成培养批判性思维文献综述;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如利用国外的批判性思维量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进行调查,在此的基础上,以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为途径,大致按照进行教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一批典型教学案例或课例,从中提炼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撰写成研究论文,并再次用于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逐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学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量表等形式了解普通高中师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以及教学、学习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养成方面的状况;同时使用国际通用批判性思维测评量表、问卷以及本课题组探索形成的测评方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及课题实验效果进行评估、比照。
行动研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探索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资源、路径、方法和流程。
经验总结:从目标、资源、路径、流程、评价等维度对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学科经验进行总结
3.1准备阶段:完成文献综述初稿,了解国内外高中阶段(尤其是物理学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调查了解有关学校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水平,分析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般表现,进一步论证研究目标、内容和重点、难点。撰写开题报告,细化研究方案及其步骤。准备开题。
第一阶段:2017年3~6月,在校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为课题研究的校本化提供依据。
2017年7月-2018年12月课程开发——搜集、整理、汇编与物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相配套的、渗透批判性思维的素材,初步开发出批判性思维与物理学科相结合的校本教材。
开展 “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研究,积累典型案例或课例;在全省、全市和教研组内开设示范课或研究课,课题组教师积极进行研究主题研讨活动,提炼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撰写相关教学研究论文和案例。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通过教研活动,以讲座等形式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准备结题。
1力求对如何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作出系统的探究和总结。并确保有理论和实证的的支撑,有方法和操作的指南,有目标、路径和策略的体系,有可见、可用与可推广的成果。
2力求在研究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同时研究相关核心素养的培养。探寻相关核心素养的形成规律,探寻基于统合与分解的认知类型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课题组成员背景及研究基础:课题组吸纳了物理教研组多数老师,他们年富力强,朝气蓬勃,拥有南京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硕士、教育硕士7人,市学科教学先进个人2人,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多人。物理组曾评为江苏省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先进集体,于06年、09年、12年连续三次被评选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于12-13,13-14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华中学校先进教研组,并在13-14学年被评为中华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优秀教研组。多位老师曾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具备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目前大家已初步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有了初步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