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导师Style:我不是“周扒皮”

作者:  时间:2018-11-09  热度:

  2011年至今,我独立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7名,和别的老师联合指导博士生2名。我指导的研究生共13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想进高校的,博士毕业后直接进了上海高校当讲师。想出国的,在我的力荐下去了世界前十几名的大学。想去企业的,进了世界“500强”企业、大型上市集团公司和家喻户晓的外资企业。

  在课题组研究生的眼中,我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总是催学生做实验、写论文,不让学生外出实习、复习托福雅思。有时我还会在晚上临时召集研究生开“集体反思会”。我经常对学生说,理解站在你们面前这个“高级动物”的“焦虑”,将有助于你们和老师步调一致,顺利完成学业!

  我最怕遇到这样的研究生:刚进校时习惯于像本科生那样上课、参加社团活动;开展科研之后经常请假,晚上和周末不来实验室;不会做实验,不会写论文,两手一摊把皮球踢给导师;一旦发表“够毕业”的期刊论文,就提出要外出实习,不及时写毕业论文……

  要知道,摆在学生面前的严峻的现实是: 第一学年要上课,第三学年要找工作,4月初就要交毕业论文。在两年半时间内既要上课又要做实验,还要发出符合毕业要求的SCI论文,写出毕业论文,并找到好工作,时间是非常紧张的。近几年,我们系每年都有很多研究生毕不了业或者拿不到学位证。

  老师的生存压力还在于,系里每年都会对教师进行考核,并把计算出来的“工分”和排名告知每一位老师。无形中,老师在系里的“地位”和拿到多少科研经费、发表多少论文密切相关。在我们系里,有些老师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研究生努力做实验,论文源源不断出来,项目经费根本不愁。

  面对这样的生存压力和同事之间的比较,我再看到学生把做科研当儿戏,你说我急不急?

  学术期刊编辑邀请审稿,系领导催着整理文书,学生发过来论文稿,系办工作人员让填写各种表格……还要上课、备课、指导研究生、申请科研项目、写论文、参加各种会议、做各种杂事……

  周一到周五,我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在接送小孩、上下班上。为了“追回失去的时间”,我经常是下午把小孩送回家,又开车去学校赶工。周末,我把小孩送进英语班、舞蹈班之后,就坐在培训机构的门口读书看报。许多周末,我开车送妻女去岳母家,再开车回办公室加班,直到她们吃过晚饭再去接她们回家。

  我只是个凡人,生活中已自顾不暇。如果学生平时不努力,该交实验报告却不及时交给我,该写的论文却不写,到递交毕业论文的截止日期前几天突然塞过来一篇不堪卒读的毕业论文,我能不抓狂吗?

  “我不是‘周扒皮’。我既不强求你留下来跟我读博士,也不指望靠你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读研究生就要像读研究生的样子!”在一次研究生新生和导师见面会上,我发出一声呐喊。

  这些话既隐晦地透露出我的焦虑,又宣示了我的理念——我就是希望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按部就班、心无旁骛地进行课程学习、文献调研、做研究、撰写研究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简而言之,就是“认真读研,顺利毕业”。

  为此,我做了“恶人”。有学生提出每星期抽3~4天外出实习,我断然拒绝。有个两年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想在进校后的第一年复习托福、GRE,我也不答应,我让她先把课上好,把实验做好。我还要求研究生未雨绸缪,在毕业前一年半就开始写毕业论文。对此,他们一度很不理解,觉得我太严格了。但其实,我这么要求学生,是在内外局势都压力山大的情况下做出的最优解。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