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禁止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毕业后五年内做与博士期间相近的课题,请问大家怎么看?欢迎各位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看身边有没有这类导师……
当我问我的博士生导师:老师,我毕业后的研究方向,老师有什么意见,能不能继续做我目前做的这块?老师说,我希望你做得比我好。这就叫魄力。
我们组也有这样的规定,不是五年以内,而是直接就不让做与组内主流方向相关的课题怕形成竞争。其实导师不让做真的也没法做,我老板一年审几十个基金,与他相关的肯定在里面。但是聪明的老板应该明白,聪明的人是压抑不住的。就算我把所有的数据都留下来,所有的设备都原封不动的放在那,一般人也根本做不出来。人才是重要的,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说明博士实力很强,导师比较水,不然不会还怕自己学生超过他,不是真正的科研态度。
什么叫导师的idea,那博士期间学生难道完全是一个操作工人?大部分东西还是学生自己查文献或者各方求助得来的,导师一般也只是根据自己的项目需要给一个大方向而已。其次,你毕业之后做的东西不可能是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否则创新性会越来越差,也不是长久之计。只要你有本事做出新东西来,不管是不是原来的方向,导师都没有任何理由不让你做,也不可能限制得了你是否做。所谓的评审我想也不可能他一个人能说了算,否则不光是你做不了他这个方向,全中国的人也别做他这个方向了。再者,这种导师一般也不会是什么真正的牛人,真正的牛人不是靠打压别人而显得自己高大,而是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有能力比被帮助的人发展得更快!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当年程正迪教授来我们学校做讲座,他说他有很多学生,也有很多方向,每个学生毕业后,把他做学生时的研究方向带着接着做,而程老师就接着再找别的方向。我觉得老师是一位真正的大师。
这个东西有两面性。从学生角度来说,做了5到6年的博士,不能什么都没捞到就剩个文凭了,那以后的路子怎么走,因此这种规则对学生来说极度变态。很多博士都是靠着博士期间的成果在工作单位大发“横财”。但是也不能说老师绝情,现在确实有这样的学生,读博期间憋着不发,等到一工作以后再发表。我认为5年不算长,其实老师的目的不是让你不接着研究,是让你在5年之内不能出现和博士期间做的内容相关的成果。试想,你做了5年或6年的博士,对自己的课题肯定熟悉,如果下面的小师弟小师妹接着你的做,那么你肯定出的成果比他们快,这样老师的钱不是都打水漂了吗?对于这种问题也很正常,涉及到保密和版权问题,老师这样要求不可厚非!
我觉得只要不完全在小方向上一样,就没什么不可以的吧,再说导师能这样要求学生出去不做,能保证别的人不做吗?这样对于科学的快速发展是有害的,很多做科学的也有惰性,怕别个超过他,还不知道努力做,只想遏制别人的话,这就恼火了。这个事情就像我们小时候,和同学讨论问题一样,怕别人知道了被超过,干脆自己做自己的,且不知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周围的同学得不到进步,但是其他人有可能已经通过讨论,得到了整体提升了。你们觉得呢?
这是惯例吧,你又凭什么拿导师的 idea 接着做呢?博士的训练还不能让你找一个大方向下别的小方向做么?总觉得这些是理所当然的?
这叫竞业禁止,法律有规定的,其实也体现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作为博士,还是应该有点道德的。我国的劳动法规定禁止期不超过两年,不过博士做的东西对一个课题组来说应该相当敏感,如果按5年的秘密期限设置也不为过。
同意导师的做法。在现在的科研上,能有一个好的方向,好的 idea 很不容易,博士毕业后大都面临各种升职、加薪、晋职称等问题,可能会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将本是可以很好的一个完整的试验拆分成多个,发一批烂文章。这会影响到整个科研的质量,把好的科研成果和文章拉到垃圾的水平上,长期下来,我们的科研质量怎么保证?
我认为有道理,随便做他人的研究内容属于科研不规范,即打乱了老师的研究计划,也是一种不付出辛苦、投机取巧的表现。
国家自然基金现在的政策,如果你做的东西和博士时一样,都不倾向于给你拨钱了。想做大成就?就不会在这里嚷嚷了。也不要说人美帝的研究氛围有多好了,美帝现在拨钱,除了超有钱的学校,哪个不看你的投入产出比。如果抱着这种思想,如果你在国外读了博,那估摸着你在国外也开不了实验室了,国外强制性要求不能做和博士时一样的内容,你可以做你导师隔壁那家的。
正常现象。老板的体系可能要很多成果汇总才能发出一篇好文章,该体系需要连贯性,没有老板喜欢被涉及到该体系的一个小文章打乱一个整体的研究。尤其是老板比较厉害,如杰青往上......
所以博士期间要发一篇和老板课题相关的文章,其他的就发自己方向的。老板就无话可说了,自己找的方向老板未必看得上,再者其他人也未必做得出来,皆大欢喜!
我很幸运没碰到这样的导师,一路走来,不管是博士时候的导师还是博后的老板,倒是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帮我走得更稳,有时候还要我帮他们带带学生什么的,就算是我不再是他们手下了。人和人是有差别的吧?跳出来说,科研是无国界的,你后面做什么也不关他啥事,你不把稿子送到他的关系网里不就行了?难道他这个方向只能国内做?
其实要看你做什么,是你自己创新性的工作多呢,还是完成老板的创想。自己的终归是自己的,别人的终归是别人的。
即使导师不这么要求,学生也应该主动回避。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如果继续博士方面的工作,无经费无设备无条件,根本无法与自己原来的导师相竞争的,继续走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各类的基金评审中,评审人对这种无新意的延续多少都有些反感,说得不好听,这是“啃老”。读了个博士,学习到技能和知识是次要的,学习到创新的能力才是重要的。美国大学里博士生有个 qualify 考试,其中一项要求就是写个与导师研究方向不一样的研究计划样本。不用抱怨导师的创新力不足,这玩意本来就是自己练出来的。所谓导师,也就是个引路人,修行还是靠个人。
这种规定就是扯淡,说得严重点,就是严重阻碍科技进步、民族发展!狭隘的眼光。我们导师就很开明,他会说,“我希望自己的学生比我更强。”
如果这个课题没有完成,你就毕业了,涉及到很多的研究机密,特别是有工业或商业应用前景的课题,比如还未申请专利什么的,涉及新颖性,未公开的,未经许可,是不能透露任何技术内容,甚至研究方向。否则别人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先开发,那以前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会打水漂,损失很大,5、6年下来损失几千万、上亿的都是小的了(特别是催化剂,新工艺技术)。一般正常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课题研究,是合同法规定的竞业限制,只要是研究机构都会签的,特别是你以后的研究和目前的研究存在竞争的关系。
感觉这是合理要求!我今年毕业,导师没有这么要求,但是我的打算是以后不会做和导师相近的课题,感觉这不是竞争的问题,是自己的态度问题,高等教育我们学的是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了多少知识,相信你会明白导师的要求的,blessing!
毕业后,导师一直鼓励我沿着博士课题一直做下去,说研究方向不要随意的变动,一旦变了,就会伤筋动骨,要重新打基础,还帮我解决了很多难题。这样的导师才是真正为学生考虑的导师,无比敬佩!
对于这样要求的导师,我表示只能说各有各的看法吧。看到很多虫友的回复,很认同2个观点。一是本着科研的态度,导师应该欢迎自己的学生及其他人来做相同的课题,攻关相同的难题,这才是科研的态度。二是科研结果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来的,相信自己,勿管他人,人才永远是人才,每个人也都是唯一的。我自己认为,处于导师个人的立场,有这样的要求也算正常,能有几个真的是无私为科研呢?哪里都有竞争,哪里都有利益。而处于学生的立场,从科研操守和道德上来说,可以继续做导师的课题,但必须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想法,才能去做相同的课题。凡是在研究生期间做的思路、方法、结果和数据一律不能用于后续的工作和文章发表中,否则就是剽窃(因为你在研究生期间做的结果全部都是属于实验室的),即使必须要用也要经得导师同意才可使用。
那我周围的朋友都还是接着原来的方向做,只是在出成果的时候,一般都把老板放在前面而已。这个也要看导师的吧。
这个应该很正常,毕竟这是导师在某一领域做的独特的东西,是他的 idea,你在他那里学到科研是如何做就可以了,自己完全可以去找别的方向做。
导师为什么称老板?因为他/她有自己的学术利益和商业利益,导师和学生在学生没毕业前是师徒关系,学生毕业后就是同行,有竞争关系,不足为怪!
有的学生毕业了,创新能力不足,只落得煎剩饭,那才叫可悲。不煎剩饭才叫本事,踏踏实实种出一片自己的苞米地。
反正我们学校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从读书到现在任教,已经十好几年了,周围还真没听说过这样的事,五年内不准做这个方向。另外,本人也是985大学排名很靠前的学校。
一个领域不代表一个方向,作为一个已毕业的博士,为什么要继续做老师的方向呢,自己没有能力在同一个领域里找到研究方向吗?那真是有点白念这么多年博士了。
我们所里对博士后是这样的要求,要和博士阶段的东西专业都完全不一样,美其名曰是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我们那些地球物理的博士毕业后都去搞仪器了,就是这个原因。
国外强调开拓、创新,这是对博士的基本要求,博士的 qualify 考试的时候都要做两个报告,一个与论文有关的,一个是无关的。而导师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你的与论文无关的报告上,这其实就是指导你以后的研究方向了。而一般自己选中的与研究无关的 proposal 都是比较热门的领域,因此容易得到资助。
成立于2001年,会员主要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的博硕士研究生、企业研发人员,拥有注册会员500多万,内容涵盖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多个学科,还有基金申请、专利标准、留学出国、考研考博、论文投稿等实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