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学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 究 生 入 学 时 间 导 师 论 文 题 目IMS在固定与移动网络融合中的应用 院 (系) 工 程 领 域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院培养处制 说 明 一、开题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主要研究内容; 3.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4.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报告的字数应在5000字以上; 2.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一般应包含外文文献); 三、开题报告时间应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六个月内完成。 四、如工程硕士研究生首次开题报告未通过,需在三个月内再进行一次。若仍不通过,则停止工程硕士论文工作。 五、此表不够填写时,可另加附页。 六、开题报告进行后,此表应交学生所在院(系)教学秘书留存,另外研究生本人也应妥善保留,以备论文答辩时参考。研究生院将对开题报告进行抽查。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相应的,运营商给用户提供的业务模式也越来越丰富,异构化、多样化的网络技术和形态在不同的领域适应着人们的需求,已成为无处不在的“泛在”网络。 由于现存的各种网络都有它们独特的网络资源组成方式,提供的业务和功能也各不相同,出现了网络的维护成本过高、运营商对网络的管理难度加大、跨网络多功能综合业务的提供和网络资源的共享不便等弊端。因此,网络的协同与融合已成为通信行业的大势所趋。固定移动网络融合(FMC)是指网络的业务提供与接入技术和终端设备相对独立。FMC的目的是使用户通过不同接入网络,享受相同的服务,获得相同的业务即允许用户从固定或移动终端通过任何合适的接入点使用同一业务。20世纪90年代通信界就提出了固定/移动融合的概念,固定移动网络一旦紧密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运行维护费用随着各个运营商全业务经营的不断发展,国内的运营商也将会大大的降低,新业务的开通也只需要进行一次全面升级就更多的研究网络的融合问题。运营商目前有多种网络可以为用能够完全满足业务发展需求。运营商能够为用户提供整体的方户提供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运营商由于其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所迫,固定移动网络融合(FMC) 对移动运营商来说,不但可以节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业务能力。因此,FMC无论对于移动还是固网运营商,都极具价值和吸引力。 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通信高速发展后,当前的通信运营商已进入了一个平台期阶段,要想继续保持持续性的增速发展,就必须有新的网络或者业务模式出现。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 IP 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是3GPP在R5版本中引入的一个新的核心网子域,IMS叠加在分组域(PS)之上,采用基于IP的SIP协议作为其呼叫控制协议。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目前,IMS 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 IMS 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系统地对固定移动网络融合进行研究,全面分析IMS,对于固网运营商实现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提出具体的方案。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在理论上对FMC和IMS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梳理,拓宽研究视野;在实践上,为 IMS在FMC中的具体实践提供可供借鉴的蓝本。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IMS作为未来FMC的理想架构,具有强大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能力。近年来全球的运营商对IMS的关注都在迅速升温。基于对新业务开发快速推广、优化网络结构及资源建设的需求,全球许多运营商正在积极联合设备供应厂商,共同推动IMS的开发和应用。2004年,日本NTT、日本电信、韩国电信、巴西电信等运营商成立FMC联盟,志在推动、推广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的联合经营模式。2006年Lightreading公司调查显示,已有8%的运营商在部署IMS,超过60%的运营商将在2006年年底之前开始部署IMS,19%的运营商在2007年之后部署IMS。据不完全统计,截2006年4月,全球已有近200张IMS测试及商用网络。2006年以来,设备制造商也都持续对IMS表示非常的热心,目前,推出了IMS商用解决方案的设备商有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北电网络、中兴、华为、朗讯、NEC、索尼爱立信等多家公司。大部分厂商均已签署了多个商用和测试合同,范围遍及美洲、欧洲和亚洲,涵盖了GSM/GPRS、WCDMA、CDMA2000以及有线年以前,由于国内厂商一直在积极投入R4软交换的建设,对于IMS方面并没有过多关注。此外,由于3G牌照和重组等其他原因,国内运营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需求也不是很强。因此IMS在我国的进展并不大。进入2004年,IMS才真正开始在我国获得广泛关注。2005年,中国移动率先组织了大规模的IMS测试,第一阶段测试的重点在于单厂商的IMS设备和业务测试,已经结束。第二阶段测试正在进行,重点在于10T测试。中国联通也在积极进行重点在于验证IMS在C网、G网和固网的三网融合互通、多业务支持能力的测试工作。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IMS试验网建设和测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目前,我国的设备厂商在IMS的商用产品上进展迅速,如华为和中兴都纷纷推出了基于IMS的解决方案和支持平滑演进的Pre—IMS软交换解决方案。基本上都能支持移动CS和IMS融合业务以及PSTN与融合业务。但与国外厂商相比,我们还处在应用的初级阶。 虽然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却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可供笔者进行研究为之借鉴,如: 瞿斌(2012)在《IMS融合通信业务应用研究》中通过研究包括IMS下融合V 网、移动400、呼叫中心直连等相关业务及其涉及的功能模块、信令流程,及其承载整个IMS运营的网络FTTH/FTTB等承载网的建设方案,并着重介绍了IMS业务在业务部署、用户接入、业务开通及计费、局数据开通等方面内容,为IMS业务开通提供依据,同时就GPON及FTTx的接入技术规范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为采用GPON技术实现光纤接入并通过ONU提供综合业务接入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提供依据。 鲜伟(2008)在《基于IMS实现网络融合》中分析了现有电信网络的状况及演进趋势,阐述了网络融合的必要性、IMS的基本概念及其体系结构、基于IMS实现网络融合的优势以及对IMS的应用和发展的展望。 张晓奕(2010)在《IMS网络与现网业务融合探讨》中探讨了中国移动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如何通过引入IMS网络实现固定业务运营、迈出全业务运营的第一步,本文重点论述了如何建网初期CS域与IMS域之间的网络与业务融合。 陈浩(2008)在《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运营研究》中在分析IP多媒体子系统(IMS)架构及融合应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运营商引入IMS所面临的软交换平滑演进、会话启动协议(SIP)兼容性、用户接入及数据库融合、网络运维等五类问题,分析了当前主流的IMS解决方案,并从运营角度探讨了IMS技术下的业务融合策略,运营商在了解IMS特有的商业模式的前提下,应针对不同的目标用户引入IMS,并按阶段有计划的推进。 项肖峰(2010)在《基于IMS的核心网演进分析及探讨》中,提出基于IMS的核心网演进的3种思路,针对建议的思路给出了核心网演进步骤,并从现有网络IP化、建设IMS网络、用户数据库融合、IMS主导核心网、全IMS目标核心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王尚广(2011)在《IMS网络中的SIP洪泛攻击检测》中,为了检测针对3G核心网中IP多媒体子系统的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洪泛攻击,提出了一种双抽样多点检测方法.该方法在使用计数式布鲁姆过滤器统计检测特征信息的基础上,将检测空间划分为5个范围,即正常范围、关注范围、检测范围、精检测范围和攻击范围,然后对落在不同范围内的统计信息给予相应的检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 朱少慧(2008)在《基于IMS架构的网络融合与业务应用》中简述了IMS的产生背景和标准化的最新进展,对IMS的网络架构、关键协议、业务应用以及与其他网络融合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安全机制、计费和QoS三方面阐述了 IMS的特征。然后介绍了IMS的当前部署和试验情况,并提出了运营商所关注的问题和IMS面临的挑战,展望了IMS的应用前景。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主要就FMC、IMS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第三部分是固网运营商实现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主要研究网络的融合对整个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影响,分析和预测运营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和运营商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是基于IMS固定移动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固定移动融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第五部分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论文主体框架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 2.1 IMS概述 2.1.1MS体系架构 2.1.2 IMS的功能实体 2.1.3 IMS使用的协议 2.1.4 IMS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固定移动融合方式 2.2.1FMC各层面融合 2.2.2 FMC的实现方案 2.2.3IMS与UMA的比较 3固网运营商实现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 3.1基于IMS的FMC的发展 3.1.1引入IMS重叠组 3.1.2强化IMS控制功能 3.1.3IMS同时提供固定移动业务 3.1.4基于IMS的FMC 3.2融合后的业务模型 3.2.1个人用户 3.2.2企业用户 3.3融合后的业务体验改善 3.3.1QoS 3.3.2带宽争用及管理 3.3.3 广义漫游 4IMS在固定移动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4.1功能复杂化 4.2多接入环境下的接入选择 4.3网络切换 4.4终端能力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方案 本文拟从固定与移动网络融合的一般理论入手,进而对IMS与FMC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比选择IMS这一融合方案,并针对基于IMS的固定与移动网络融合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二)进度安排 2013.6—2013.9,进行文献的初步检索,收集阅读相关的文献及书籍资料,听取导师建议,确定论文题目; 2013.10—2013.11 ,整理相关资料,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进行论文开题; 2013.12—2014.3,依据开题报告要求,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调查、分析、整理、撰写论文; 2014.5—2014.6,修改论文、定稿、打印、准备答辩。 (三)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预期在毕业前完成篇幅大约为三万字的、符合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IMS在固定与移动网络融合中的应用》,并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四、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在本研究中,在资料搜集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拟通过各大文献搜索引擎对文献进行搜集、筛选,并积极向导师和专家请教,争取最大限度地对资料进行搜集。同时,本人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进行科研的时间方面可能会相对投入不足,与导师交流的机会也十分的有限,因此,拟合理安排科研时间,尽可能多的在本课题的研究上突入精力,进一步加强学习,积极与老师沟通,提高科研水平。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哲.论IMS网络在天津移动的实现. 北京邮电大学,2012 [2] 杨丽. IMS支持网络融合的方案设计与实现. 北京邮电大学,2010 [3] 王燕.移动通信网络与固定网络相互融合的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2007 [4] 瞿斌. IMS融合通信业务应用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2012 [5] 鲜伟(2008)在《基于IMS实现网络融合》中国新通信,2008,5 [6] 张晓奕(2010)在《IMS网络与现网业务融合探讨》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 [7] 陈浩(2008)在《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运营研究》电信快报 [8] 项肖峰(2010)在《基于IMS的核心网演进分析及探讨》邮电设计技术 [9] 王尚广(2011)在《IMS网络中的SIP洪泛攻击检测》软件学报 [10] 朱少慧(2008)在《基于IMS架构的网络融合与业务应用》中国新通信 [11] 3GPP TS23.206 Voice Call Continulty(VCC) between Circuit Switched(CS) and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Stage 2 [S].2006 [12] 3GPP.TS29.163: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subsystem and Circuit Switched (CS)network.2009 [13] Banerjee,N.,Basu,K.and Das,S.K. Hand-off Delay Analysis in SIP-based Mobility Manage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IEE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ion Processing Symposium.2003.4 本文来自香当网